
第3章 命运凄惨的蒙恬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这首流传下来的秦朝民歌,表达了当时百姓的苦楚。蒙恬奉秦始皇之命,北筑长城,征用了数十万民工。由于恶劣的劳动条件,许多人在修筑过程中命丧黄泉。民间哀叹:若生男孩不要高兴,生女孩倒应好好抚养。因为在长城脚下,埋葬的全是男子的尸骸。
秦朝在进行统一战争时,已经消耗了大量的民力和物力。而在建立了秦王朝后,秦始皇立即推行严苛的法律和劳役,长城的修建便是其中最为浩大的工程。虽然长城为秦朝的防卫做出了深远的贡献,但对当时经济尚未恢复的社会来说,修建长城无疑是一场严重的摧残,甚至影响了秦朝的兴衰。
蒙恬忠实执行秦始皇的命令,不仅修建了长城,还全力修建了直道,连接了九原(今内蒙古包头)与甘泉(今陕西淳化)。这条直道长达一千八百里。然而,蒙恬的执着与一意孤行,毫不顾及民力的消耗,也为秦朝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对百姓的压迫,最终成了秦朝的致命伤,也给蒙恬的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污点。
这段历史让我们看到,当时的中国,尽管在统治者眼中辉煌灿烂,但背后却是成千上万百姓的牺牲与苦痛。蒙恬作为一位忠诚的将领,尽管忠心耿耿,却未能看清背后的代价,也未能为民众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蒙氏与赵高的因果
蒙恬的祖先是齐人,祖父蒙莺在秦昭襄王嬴稷时投奔秦国,官至上卿。蒙赘在秦庄襄王子楚、秦王政时期是秦国名将,不仅夺取韩国的成皋和荥阳,还连续攻下赵国三十七城、韩国十三城、魏国二十城。
蒙赘去世后,儿子蒙武继承其职,辅佐秦王政大败楚军,并屡次征战,最终为秦国攻灭楚国。蒙恬便是蒙武的儿子,他年轻时学过狱法,曾做过狱官,负责文书工作。
由于出身将门,蒙恬很快得到秦王政的任命,成为一名将领,率军攻齐大获全胜,结束了统一战争。随后,他成为秦国首都的最高行政长官——内史。
同年,秦始皇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成功驱逐北方的少数民族,收复河套地区。蒙恬还奉命修筑长城,利用地势险要设置要塞,长城从临祧(今甘肃岷县)延伸至辽东(今辽宁辽阳),绵延一万余里。他驻守上郡十余年,为秦朝北方边境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蒙恬的显赫地位也引来了某些政治野心家的嫉妒。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曾因劝阻秦始皇坑杀儒生,被贬至上郡当蒙恬的监军,这让蒙恬和扶苏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却也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蒙恬有一个弟弟蒙毅,曾为秦始皇的亲信,官至上卿,常在秦始皇身旁辅佐国事。蒙毅因执法得罪了另一个权臣赵高。赵高是秦始皇宠信的中车府令,暗中奉承胡亥,教他如何左右朝政。
当蒙毅依法削赵高官职,并判其死刑时,赵高深感不满。尽管秦始皇最后赦免了赵高并恢复其官职,赵高心中依然怀恨,并开始策划复仇。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东巡至会稽山时病重,命蒙毅返回会稽祈祷。然而,秦始皇在途中去世,消息被赵高、胡亥等人封锁。赵高心生篡位之念,趁机密谋,伪造秦始皇的遗诏,逼迫扶苏自杀,蒙恬也被诬陷为叛贼,遭到囚禁。
蒙恬怀疑事有蹊跷,劝扶苏等候确认消息再行决定,但扶苏仍听信使者之言,自杀身亡。蒙恬坚决不服从,最终被捕并被关押在阳周(今陕西子长)。
赵高趁机在胡亥面前进谗,称蒙毅曾劝阻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暗示蒙家兄弟有异心。胡亥听信赵高的话,决定将蒙毅囚禁在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
尽管蒙毅在监禁中辩解,强调自己忠心耿耿,却无济于事,最终被赵高所害。蒙毅死后,赵高开始对蒙恬进行更深一步的陷害。他在胡亥面前谗言称蒙毅和蒙恬是反对自己和胡亥权位的叛徒,最后蒙恬也未能幸免。
蒙恬的悲惨结局
蒙恬这时仍被囚禁在阳周,完全没有机会了解事情的真相。秦二世若不赦免他,便打算除掉他以绝后患。使者迅速抵达阳周,宣判蒙恬死刑,并指责他罪过深重,连同他的弟弟蒙毅也因法理关系应当一起受到牵连。蒙恬自认为对秦国忠心耿耿,并无过错,决心在临死前表白心迹,表达自己的忠诚。
蒙恬对使者说道:“蒙家三代为秦朝立下赫赫战功,我统领三十万大军,尽管被囚禁,仍有足够的力量反叛。但我从未背叛秦朝,因为我不敢违背祖先的教诲,也不忘秦始皇的恩泽。”他指出,若长此以往,秦朝必将崩溃,自己临死前希望向秦二世进忠言。
蒙恬继续引用古代历史,讲述周公旦的忠诚。他提到,西周初年,周公旦为摄政保护周成王,即便有人诬告他谋叛,最终周成王也因发现周公旦的忠诚而将其迎回。
蒙恬用这个例子告诫秦二世,君王应向贤臣请教,了解真相,避免被奸臣蒙蔽。他恳请秦二世像周成王一样,能改正错误,避免走向夏桀、商纣王的老路,避免国家陷入灭亡的悲剧。
使者听后表示,他只是执行命令,不敢转达蒙恬的话。蒙恬叹息道:“我究竟犯了什么罪,难道真该死吗?”他依然无法明白,自己的死不过是封建统治集团争宠斗权的结果。与扶苏关系密切的蒙恬,因胡亥上台,注定命运多舛。更重要的是,他的功劳和威信过大,兵力强盛,成为了胡亥和赵高眼中的威胁,因此他必死无疑。
蒙恬经过长时间的思索,才最终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理由,他慢慢地说:“我的罪在于修筑长城,截断了地脉,这是我该死的根源。”于是,蒙恬选择服毒自尽。
事实上,蒙恬认为修筑长城导致了灾难,但这种“截断地脉”的说法只是荒诞的迷信。他的死,根本原因在于宫廷的阴谋和政治斗争。长城的修建,虽给百姓带来了痛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秦朝的疆域。蒙恬本是忠诚的,他的死是沙丘之变的直接后果。
若要责怪蒙恬,或许可以说他在秦朝统一后,并未及时认识到社会局势的变化。战后的创伤未愈,百姓仍在苦难中,他作为权臣,未能劝谏秦始皇改变统治政策,反而继续加重民众负担。特别是在修筑长城、修直道的过程中,老百姓被拖入了更深的痛苦。蒙恬虽然忠诚,但他也未能警觉到这一切的危害,最终他和秦朝一起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蒙恬的忠诚未能拯救他自己,他的死,既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也是秦朝灭亡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