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老鼠哲学”的李斯
李斯年轻时曾做过邵地的小吏,有一件事特别能反映出他的为人。一天,他看到吏舍厕所里的老鼠,正在吃一些脏东西,还因为经常有人经过或有狗的干扰,感到非常担心和害怕。随后,他又看到仓库里的一只老鼠,它在自由自在地大嚼积粮,四周没有人打扰,环境安宁。
这一对比给了李斯很深的启发。他觉得,无论是人还是老鼠,得意与不得意,实际上取决于所处的位置。李斯从这件小事中领悟到,人生的成功与否,也和选择何种位置密切相关。
李斯的一生,正是通过不断寻找最有利的位置,努力提升自己的地位,最终成为秦朝的重要宰相。他深知“位置”决定命运,最终通过权谋和智慧,攀升至权力的巅峰。
李斯的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他深邃的心思,也揭示了他从早年起就具备的洞察力和策略思维。
从书生到权臣之路
李斯自幼学习辅佐帝王的本领,深知只有依附强大的君主,才能获得荣华富贵。他认为,改变贫贱的命运是每个人的使命,而那些冷嘲热讽他人富贵的人不过是无能之辈。因此,他决定投奔西方的强秦。
李斯告别老师荀况时,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秦王有志统一天下,这正是我改变命运的好机会。”他不久便抵达秦国。
当时,秦国正在经历庄襄王的逝世,权力的真空让吕不韦得以辅佐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李斯投靠吕不韦,成为其门下的舍人,因其才智很快获得了提拔,成为秦王政的侍从官。
通过与秦王的接触,李斯发现,尽管秦王政有雄心壮志,但在兼并诸侯的速度和力度上依然显得犹豫。李斯便向秦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想成就大业,必须抓住机会。现在秦国的实力强大,是灭掉其他诸侯、统一天下的最佳时机。”
秦王政采纳了李斯的意见,迅速提拔他为长史,推动了秦国的扩张步伐。
然而,秦国的扩张引起了邻国韩国的恐慌。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潜入秦国,企图通过修水渠消耗秦国的资源。但这一阴谋很快被揭发,秦王政下令驱逐所有外来客卿。
李斯虽被逐出秦国,但并未放弃,他通过《谏逐客书》劝秦王政重用外来人才,强调历史上秦国的强盛正是得益于宽容他国贤能之士。秦王政读后深感触动,立即取消了逐客令,并召回李斯。
此后,李斯更加全力辅佐秦王政进行战争。他认为,灭掉韩国能为秦国树立威信,震慑其他诸侯,因此建议秦王政尽快消灭韩国。秦王政采纳了这一建议,派李斯前去攻韩。然而,李斯未能如愿见到韩国国王,且在韩国受到冷遇,他怀疑韩非在其中作梗。
韩非是韩国的王子,长期为国家谋划策略。由于李斯与韩非在对韩国问题上的立场不同,李斯对韩非的敌意逐渐加深。当韩非被秦王政召至秦国时,李斯劝谏秦王,将韩非杀害,以消除后患。
李斯认为,韩非作为韩国公子,即便在秦国任职,仍可能对秦国不利。最终,秦王政听从李斯的建议,将韩非投进监牢,最终致使韩非自杀。
李斯通过自己的精心布局,不仅打压了韩非,还通过辅助秦王政兼并六国,逐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最终,李斯成为秦国司法事务的最高官员——廷尉,位居九卿之一。
郡县制与焚书之辩
李斯,秦王朝的重要政治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政治智慧帮助秦始皇巩固了统一后的中央集权,尤其是在推动郡县制方面,李斯的贡献不可小觑。
在秦王朝建立初期,朝廷曾举行讨论,究竟是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丞相王绾认为,随着国家的统一,幅员辽阔,距离都城遥远的地方不宜分封,应该沿用周朝的分封制,让宗室子弟成为诸侯,担任屏藩之职。
然而,李斯坚持反对这一提议,他指出,周朝分封制在初期虽有成效,但随着时间推移,诸侯与天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最终演变成了兼并与对抗,甚至导致周天子的权威丧失。因此,李斯主张沿用郡县制,直接由中央管理地方,避免了地方割据和权力分散。
他的建议得到了秦始皇的采纳,最终全国被划分为三十六个郡,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从而加强了国家的统一性。
然而,李斯的政治生涯并非没有争议。最具争议的举措之一就是他在秦始皇支持下推动的焚书政策。事发时,李斯已经是丞相,秦始皇在一场宴会上听取了不同学者的意见。
博士周青臣等人歌颂秦始皇的盛德,而另一位博士淳于越则提出反对,认为周朝能维持千年基业,是因为宗室子弟辅佐和君臣有良好的互动,且当时的学术思想自由繁荣。淳于越大胆直言,认为如果不恢复分封制,国家难以长治久安。他的言论虽然带有个人观点,但从历史经验出发,其目的也是为了巩固秦朝政权。
秦始皇把这个问题交给李斯裁决,李斯坚决反对恢复分封制,并进一步提出了控制思想的政策。他认为,国家已经统一,法律一致,百姓应专心从事生产,不应再受各种学术思想的影响。李斯认为,读书人因各自的学问而批评朝廷,扰乱民众思想,这样会危害国家安定。因此,李斯建议实施焚书政策,规定除《秦纪》外,所有历史书籍,除了《诗经》《尚书》及部分诸子百家的著作,均应焚毁。只有与医药、占卜、农业相关的书籍可以保存。
这一政策迅速得到秦始皇的支持,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极大地压制了思想的多元性,造成了学术思想的停滞和后来的历史负面影响。
李斯的政策动机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但焚书之举无疑让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戛然而止,也为后代的文化发展埋下了隐患。无论如何,李斯的这一决策都未能为国家带来长久的安定,反而引发了深远的文化和政治后果。
从权力巅峰到血色终局
李斯为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体制贡献巨大,因此深得宠信,权势滔天。他的家族也因此富贵荣华,长子李由做了三川郡守,其他儿子都娶了秦公主,而李斯的女儿也嫁给了秦公子。从这一点来看,李斯似乎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
然而,在君主专制下,权力的游戏永远充满了风险,随时可能丧命。李斯虽然知晓这一点,但并没有选择退出,而是继续贪恋权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视途中因病去世,遗诏让长子扶苏继位。然而,由于秦始皇生前未立太子,且死讯突然,李斯担心会有动荡,于是决定暂时隐瞒秦始皇的死讯。但赵高却趁机进行政治阴谋。赵高曾是胡亥的老师,二人关系亲近,而胡亥与扶苏有些许竞争。赵高决定扶胡亥登基,以便能掌握实权。
赵高首先说服李斯支持胡亥继位,表示扶苏继位后,蒙恬可能会成为丞相,从而威胁到李斯的地位。经过赵高的反复劝说和威胁,李斯最终同意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伪造一封诏书,令扶苏自杀,蒙恬被赐死。胡亥继位,成为秦二世。
赵高掌握了大权,开始纵容胡亥大肆杀戮,众多大臣、公子和公主被斩杀,秦朝的暴政愈加严重。此时的李斯,虽心知不对,却因自身处境无法反抗,他的权力逐渐被赵高压制。随着苛政的加剧,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秦朝的政权岌岌可危。
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李斯上书秦二世,提出更加严酷的镇压政策,主张“轻罪重刑”,以此来镇压人民反抗。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制和严厉的惩罚,才能让百姓不敢反抗。秦二世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执行了更严厉的政策,民众生灵涂炭,尸横遍地。
然而,李斯未曾预料到,赵高最终将自己作为牺牲品。赵高设下圈套,激怒了秦二世,暗示李斯有意篡权,并且暗示李斯与起义军有所勾结。最终,秦二世决定逮捕李斯,将其交给赵高审理。在赵高的逼迫下,李斯屈打成招,承认了罪行。
李斯在监禁中抱有一丝侥幸,试图通过上书为自己辩护,列举自己的功绩。然而,赵高故意拖延,指使伪装成官员的人反复审问李斯,迫使他承认罪行。最终,李斯的上书未能到达秦二世手中,而赵高成功将其设计陷害,使得李斯最终在公元前208年被判腰斩,并连累三族被满门抄斩。
临刑前,李斯对二儿子说:“我曾梦想与黄犬为伴,牵着苍鹰打猎捉兔,但这一切已不再可能。”他的一生,最终被权谋所吞噬,成为了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
李斯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权谋悲剧。他虽有聪明才智,却在贪恋权力与自保之间迷失,最终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命运,也为我们警示,在权力的游戏中,往往最难以掌控的,正是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