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偏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内群体可以脱离外群体而存在吗?

严格来讲,内群体的存在必然暗示着某些对应的外群体的存在。不过,这个逻辑本身对我们而言没有太大意义。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忠于内群体的人是否天然会对外群体不忠实,会对它抱有敌意或有其他形式的负面态度。

法国生物学家费利克斯·勒·唐泰克坚持认为,从家庭到国家,每个社会单元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拥有“共同的敌人”。著名的马基雅维利式的手段也与之类似,即创造共同的敌人以促进内群体的凝聚力。苏珊·艾萨克斯则研究了幼儿园孩子看到陌生人到来时的反应。她写道:“外人的出现首先是群体抱团、提升凝聚力的基本条件。”

不可否认,如果存在具有威胁的共同敌人,那么内群体成员的向心意识会得到提升。家庭成员(如果这个家还没有分崩离析)面对困境时会更有凝聚力。国家也是一样,战争时期,大家会拧成一股绳。但心理层面上看,人最渴望的其实是安全感,而不是敌对。

对外群体的仇视能够强化我们的归属感,但这并非必要的。

由于内群体对我们自身的生存和自尊有基础的重要性,我们往往就会对内群体产生一种党派忠诚感和种族优越感。如果问一个七岁的孩子:“这个镇上的孩子和隔壁镇上的比,或者和史密斯菲尔德(一个附近的小镇)的比,谁最棒?”孩子们基本上都会这样回答:“当然是我们镇上的。”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孩子们通常会说:“我又不认识史密斯菲尔德镇的孩子们。”这个例子明显说明了内群体和外群体的主要差别:熟悉的即会被偏爱。我们或多或少会觉得陌生的东西比较差,没那么“好”,但也没必要由此产生敌意。

因此,人们因内群体成员身份不可避免一定会对内群体有一定程度的偏爱,但对待外群体时,这种互惠的态度或许就会有很大差异。一个极端是,外群体会被当作共同的敌人,以求保护内群体,强化内在的忠诚度;另一个极端是,外群体会得到理解和包容,甚至会因为其多样性而受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