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模仿丨照抄
你如何看待模仿呢?
谈及模仿,也许有人会反感。信息时代到来,我们会在网上接触到五花八门的点子,复制、粘贴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当然,绝对禁止抄袭行为,我们不能将他人的创造冠以自己的名字并公之于众。东京奥运会会徽抄袭争议事件让人记忆犹新,与此同时,简简单单的剽窃问题也形同抄袭,愈发被人严肃看待。
然而,回溯历史后可以发现,在现代被称为“创造”的行为,以前却被视作天神的专利。而美术等艺术领域追求的技巧,大都可算作模仿行为。
在古代,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工艺领域,本领高强的匠人需要具备模仿及复写技术。在艺术领域,比起颇具巧思的创意灵感,栩栩如生的再生技巧往往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世纪,艺术仍被定义为一项技能,模仿则是个中基石。
19世纪后,创意终于逐渐体现出其价值性,但当时的人们却认为,只有部分天才才具备这种能力。直到20世纪后,人人都有新思维才成了一种比较前卫的认知。
20世纪60年代,日本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被称为制造大国。不过,不知你是否知道,在这一时期,日本还被称为“擅长模仿的国家”。制造行业从业者应该十分了解这种模式:先拆解成品,然后通过模仿将成品原封不动地还原,以此来学习技术。弄清物品的构造后,再做出些许改变(行话叫“黑”),就会慢慢形成一种新的想法,最终成长为个人独有的观点。
“模仿”最重要的就是细致入微地观察。这要求我们调动自己的感性传感器。当感性传感器开始工作后,身体就会开始积累各种感觉数据,然后形成感觉数据库,脑中会出现一些自我感觉,例如“我真好看!”“我真优秀!”本章将为大家介绍创造“守破离”的第一阶段——创造的守护技巧:如何通过模仿启动感性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