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到创造:可复制的创造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创造力:创造希望的力量

创造是一项生活技能

你是如何看待“创造”一词的呢?

13岁时,我刚升入初中,就读于日本东京都内的一所私立中学。我一直致力于应试学习,觉得创造与自己关系不大,对创造的印象不过停留在美术课上的绘画。其实,直到小学4年级前,我都极爱绘手账,但经历升学考试后,我觉得这种爱好实在“孩子气”,后来便逐渐放下了。

有研究认为,人在13岁以后创造力会持续处于萎靡期。每个人在孩提时代,尤其是在小学3~4年级时,大脑内的形象思维十分活跃,他们能通过绘画或手工自然地将自己脑中的想法表现出来。然而,在人步入中学后,随着人逐渐成熟,能够画出自己所思所想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我们在成熟后会发展出自我个性,即面对外界的个人形象。与对自己内部形象的表达相比,我们会更看重如何对外沟通。因此,我们会渐渐放弃惯用的“创造脑”。而大脑和肌肉一样,一旦得不到锻炼就会慢慢退化。

俄罗斯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13岁这个节点,人如果一味去适应外部社会,而遗忘了对自己“创造脑”的运用,就会暂时失去创造力。相反,如果人能在该阶段充分发挥创造力,成功跨越这段萎靡期,即使在成人后,他也依旧能保持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本书中,我将“创造”定义为运用自我感性,想象迄今没有的事物,并在现实中将之具象化的各类行为。

在绘图本上肆意涂鸦,创作一幅可爱的四格漫画,尝试拍摄一段社交短视频,将感悟写成日记、诗篇,动手制作一个独特的艺术作品,这些都是在创造。创造涵盖的范围之广超乎想象,也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本书还记录了一些从零开始学习创造的方法、技巧。不过请各位读者放心,本书绝不会赘述一些陈词滥调,大谈“不会创新就难以生存”等话题。

的确,不管是一次足以改变社会规则的思维大变革,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思妙想,这些创造都十分重要,也十分宝贵。然而,很多人据此认为:这种颠覆时代的创造力是天才的“专利”。或者,他们还会对创造一事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甚至近乎放弃的态度。

同时,现实社会的商务场景在今后会更加需要创造力,教育场所也越发重视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创造性人才。此时,“创造”被视作一种“谋生手段”“人才素质”。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看法并没错,但“创造”的内涵不仅如此。

创造可以改变日常生活,使我们过上更美好的人生;通过创造,我们也可以活出个性、活出自我……可以说,创造是一项生活技能。

虽然开篇话题略显笼统,但请各位读者安心读下去。通过本书,我想传达的观点只有一个:创造力是一种创造希望的力量。

那么,该怎么掌握这种创造的力量呢?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照抄”。

“照抄”就是模仿学习,也是推动我们迈向创造之路的第一步。模仿是美术专业学生为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最先开展的一项训练。做好模仿,就相当于在“创造脑”把控方面入了门。我会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一些学习模仿的步骤及方法。

直到33岁,我都是一个创造力匮乏的人。中学时期,我就读于东京一所初高中一体式中学。当时的我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是一种模板化思维:拿到一个题目,要尽可能细致地读透、分析,然后记住作答的套路。当充当线索的答题套路积累得足够多时,我只需要通过不同套路的排列组合就能解决世界上的诸多难题。这种应试教育让我学习到的就是所谓的“解决问题型”思维。高中毕业后,我进入东京大学法学部学习,大学毕业后就职于著名的日用品制造类外资企业宝洁公司(P&G)。

工作了6年之后,能够得心应手地应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当时的我仍然以为,只需要依靠“解决问题型”思维,我就能顺风顺水、万事大吉。然而,我却第一次结结实实地碰了壁。当时的我并非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只是能把一部分工作做得还算不错。有一次,上司对我说:“佐宗啊,你很擅长分析,肯定会成为一名可靠的品牌经理,只靠几款热门产品就能把业绩做得不错。”

这句话听着像是褒奖,实际上却正相反。上司是想说我难堪大任,既无法帮业绩下滑的品牌实现迅速翻盘,也无法扶持一个新兴品牌持续发展。一个新颖的创意足以瞬间改变当前局势,但这种创意是无法靠逻辑分析出来的。“脑中灵光乍现,就会改变全盘游戏。只有这种动脑创造的人,才能够担任重要的工作”,我则被上司打上了“不动脑创造”的标签。

在参加了一场主题为“开始用右侧大脑半球绘画”的自画像技巧讲习会后,我的人生迎来转机。

这场讲习会为期5天。下图中,左图是我参加讲习会前画的自画像,而右图是我在讲习会结束后画的自画像。

讲习会前的自画像

讲习会后的自画像

具体内容我会在本书中进行详细介绍。在这场讲习会中,我学到的并非绘画技巧,而是模仿方法。事实上,画得好不好不在于画技高超与否,而取决于是否对参照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在讲习会上,我学习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用镜子深入观察了自己的面孔。简单来说,就是用五感来观察脸部轮廓、颜色以及质感的细微差别。经过仔细观察之后,再活灵活现地模仿出参照对象。其结果就是右图的自画像了。

当时的我尚且坚定不移地认为,绘画的好坏取决于个人的审美及技术,即常说的左侧大脑半球(语言功能)负责事物观察,右侧大脑半球(感觉功能)负责思维偏向。而这场讲习会却教我根据感知观察及意识的对象来分用左、右大脑半球,这种方法极大地冲击了我的认知常识,甚至让我错以为自己又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随后,我在33岁赴美国设计学院留学,现在创立了战略设计农场(BIOTOPE)并任法人代表。原本完全不懂创新的我,现在却以创新为生,不仅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甚至出版了个人著作。

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就是在仔细观察周边事物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模仿。而掌握这种方法就是我们启动“创造脑”的第一步。

此外,还有一点也十分重要,那就是要用平常心看待创造。

很多人大概都会从“创造”“创新”这类词语联想到特斯拉电动车、苹果手机(iPhone)等极富设计感的创新型产品。的确,这些对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创意举足轻重。

事实上,创造心理学研究认为,判断一个想法或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主要依据三个要素:①新颖性,②独创性,③实用性。

从这一角度看,特斯拉电动车与苹果手机无疑是具有创造性的。

但是,创造性绝不仅如此。

要生活在一个愉悦充实的个人世界里是有诀窍的,那就是思考自己想做什么,并掌握将其实现的能力,这也是创造力的一种。

创造力研究领域将创造力分为两类,即“大C”创造力(Big-Creativity)和“小C”创造力(Little-Creativity)。

“大C”创造力是指社会影响力较大、社会评价较高的创造力,例如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等知名人物所具备的创造力。而“小C”创造力是人人都具备的一种创造能力,例如根据某个别出心裁的巧思绘制图画、拍摄视频、开发新菜、自制家具等。

如今,每个人都能通过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iPad)进行简单创作,而许多人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小C”创造力。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一个创造性民主化的时代。

此外,还有一点极其重要:在每一个“大C”创造力之前,都会出现无数籍籍无名的“小C”创造力。的确,能够长期存在并流传于世界的创意屈指可数。但我想,这种人人皆拥有的“小C”创造力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发挥出来,他们会想出别出心裁的点子,然后以此谋生。越来越多的“大C”创造力也会随之不断涌现,其作用下的发明及创作会更容易保留下来。

世界上确实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被称作天才,才华举世罕见,一项创新发明对他们而言只不过是一种行为结果。但在创造性民主化的未来,我们必须首先将目光投向被自己长期忽视的“小C”创造力。

让我们重新回到创造性的定义上。创造性共有三个判断要素:①新颖性,②独创性,③实用性。三者之中,只有独创性是可自主判断的。如果一个物品诞生于自己的脑海之中,那么它大概率是独特的。并且,如果能够遍览世间作品,再做出新东西的概率也会提高。而判断一个东西是否具有实用性,需经过反复试错,只有社会接受,从结果上来看它才是有用的。也就是说,人在脑内构想出一个自己认为新颖的事物,并将之具象化时,就是发挥了自己的“小C”创造力。因为作品的价值是由社会来判断的。

那么,如何才能随时运用创造力呢?

我认为,要调动我们所具备的创造力,“坦率面对自我心境”是关键,这个道理是我6岁的女儿教给我的。

故事发生在我去幼儿园接她放学的时候。痴迷各种公主形象的女儿一边说着“我还没画完呢,我不要回家”,一边专心致志地画着自己喜欢的角色。她还会在插图旁配上文字:“一起去玩耍吧,有时那里还会出现其他小朋友……”,用诸如此类的方式天真无邪又认真专注地表达着自己的故事。

当然,在经验丰富的大人看来,这种行为不过是儿童模仿行为的一种延续。但我们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这些丰富自由的想象力创造出的角色及故事,是一种伟大的创造,也是女儿精神追求的产物。

每个人在童年时都拥有一个幻想出的斑斓世界,也一定都在一段时期里沉迷于其间,表现出来,玩得不亦乐乎。

一项研究表明,这种情况会在小学5~6年级发生巨大改变。在教育心理学中,该时期被叫作“转换期”,人在此期间会产生“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是指能够逐渐区分自己与他人的一种差别意识。转换期前,人一直生活在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而转换期时,人的社会意识开始萌芽,会开始在意他人的想法。

最终,我们会开始进行比较,去思考与其他人相比,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通过这个比较的过程,我们会自觉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在朋友、学校、社会等集体环境中生活。

随着比较思维的产生,我们会倾向逻辑运用,逐渐放弃此前使用频率更高的“创造脑”。因为只有变得现实,我们才能立足于社会。如此一来,我们便放弃了情景设想等行为,幻想及想象的空间会自然而然地萎缩。

创造行为,对自我理想的个人表达

创造力原本是在孩提时期人皆具备的一项能力,但它在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逐渐被舍弃了。儿童不会去与他人做比较,而是单纯享受表达个人世界的创造行为。每个人都能够找回这种创造的能力,并且运用该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

去设计学院学习后,我感觉自己运用大脑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当时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的未来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在这种形势下,我与就职于大型资金管理公司的朋友进行了一次交谈,朋友说:“形势基本一片惨淡。因为从宏观角度看,怎么思考都想不到出路。”他话里话外不掩悲观。朋友是所谓的精英人士,头脑聪慧,判断自然不会出错。不过,因我痴迷于设计学院所教授的“创造力”,故而他的这番话使我感到费解。我对他说:“确实,从宏观角度来看,世界形势可能相当严峻。但是,世上为此烦恼的人多,就证明想解决这一难题的人也不少。他们会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为问题的解决带来更多可能。”

那时我注意到,自己自然地运用了一种与“解决问题型”思维不同的思考模式。的确,设计也是一种为人解决(创造性)问题的方式。不过,我学习设计,并不仅仅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还获得了一种自信:即使俯瞰大局发现希望渺茫,我也能通过自己的想法及思考给无解的难题带来光明转机。而当未来会有好事发生时,生存本身也会变得更有乐趣。这种过程就像安装了家用发电机之后,家庭用电能自给自足一样,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而这正是我为什么会将前言的标题拟定为“创造力:创造希望的力量”。不可否认,在社会上,“解决问题型”思维的确是必备的一种能力。然而,这种能力只会给布置的问题填上一个答案,虽然这十分重要但也很难满足需求。

用“幸福”一词来替换“希望”大概也是可行的。在这个未必能描绘出光明未来的时代,通过亲手绘制个人理想,并与好友携手将之具象到现实之中,就能亲手提交一个正确答案。

为了传递这种创造希望的力量,即普及创造力,我将教授可以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的创造力。在工作中我发现,很多人虽然都认识到了创造的重要性,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我在多摩美术大学负责教授社会在职人员一门名为“多摩美术大学创意领导力项目”的课程。在美国学习设计思维方法后,我的人生发生了改变。为了让日本国内的人们也能学习到这些知识,我设置了这一面向社会在职人员的课程。课程开始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做的事、自己的愿景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然而,在教完基础知识后,我发现,就连那些惯于在大企业中挑战新举措的“创新精英”,也从未思考、表达过自己心底的愿景。

进入社会后,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余力从头构想自己的愿景,因为有时我们必须优先充当齿轮的角色,又或者只是因为过于忙碌。但我们如果一直把构思的画布搁置一旁,就会失去自己的创造时间。

故而,我开发了个人创造项目战略设计农场,构想出令各界社会人士欢欣雀跃的社会未来,孵化新兴产业。在近几年,我还登上了大学讲坛,并频繁收到教育机构的讲座邀请。同时,我还获得了诸多机会,帮助从学生到社会人士各个年龄段的客户解除相关创造烦恼。这个过程充分显示出了我眼中的创造本质。为此,我将创造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模仿。虽然这是简单的“抄袭”作业,但其中用到的方法却十分重要。用我的话来解释,模仿阶段就是在为启动“感性传感器”做准备。另外,“打磨审美”也很重要。抛开多余的顾虑,首先用身体去感受、观察、透彻地模仿你喜欢的事物。最关键的是要用意识“观察”外界,去邂逅那些会触发感性感知的事物。

第二阶段:想象。在习惯了驱动自己的感性传感器后,你会渐渐察觉到日常生活中“不对劲”的地方。对此,你会有自己的思考,并一点点改变世界,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想创造的主题。

第三阶段:创造。在该阶段,你将通过反复地输入及输出将自己个性化的创造主题具象化,不断重复自己的创造循环,并加以落实。

这三个阶段,就是创造的“守破离”[1]

前文提到过,我原本并未成长为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人。正因如此,我经历过创造力培养初期的“困惑期”,遭受过“不被理解的痛苦”,也品尝过拾回创造力后“无与伦比的喜悦”。我想与各位读者一同分享这些心情。

为此,我会根据自身从零开始培养创造力的经验,介绍培养创造力的19个方法关键词。本书还加入了我在回顾反思时总结出的许多更加行之有效的小技巧。

每节的开头都会用一幅四格漫画介绍该节主题。漫画出场人物中有三只精灵:米米可(mimic,即模仿)、伊梅吉(image,即想象)和克瑞特(create,即创造)。他们会在生活化的情景片段中给大家提供一些学习贴士。

机会难得,为了各位读者能有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请不要好高骛远地去追求创造自己的个性新世界,而是从模仿喜欢的东西开始吧。

欢迎你踏上这段发掘自我创造力的旅程。


[1] 源自日本剑道学习方法,“守”即最初阶段须遵从老师教诲,认真练习基础,达到熟练的境界;“破”即在基础熟练后试着突破原有规范,让自己得到更高层次的进化;“离”即在更高层次得到新的认识并总结,自己创新,达到新境界,后被应用于其他行业。——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