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到创造:可复制的创造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观察:在模仿阶段会发生什么呢?

美术学院学生先学素描

素描是美术学院的学生比较早学习的绘画技巧之一。通过琢磨画素描时的脑内活动,就能窥见“模仿”这一步骤的含义。

就算不是美术学院的学生,也有不少人在中小学的美术课上画过素描吧。老师在你面前摆上一个苹果,让你用铅笔在素描本上作画。素描会清晰地反映出作画水平的高低之分,因而不少人为此头疼不已,我也是其中之一。

然而,一次参加讲习会的经历打破了我这个美术弱者“拿不了画笔”的自我偏见。我在前言里也提到了这场讲习会,其主题是“开始用右侧大脑半球绘画”,为期5天。我大胆直述,这次活动实际上只教会了我一件事,那就是使用右侧大脑半球观察的思维。一开始,我们要在没有观察的情况下完成一幅自画像。当时我脑海里浮现的只有一张留存在记忆中刻板的面孔。

我专心运用左侧大脑半球描绘自己的轮廓,并没能观察到实际角度、眼镜形状等细节。但是,在讲习会上绘画像时,我首先对照镜子观察了自己的面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细致地观察了面部颜色及轮廓阴影等。随后,我用削铅笔散落的碳粉将素描本全部涂黑,在感受自己脸部轮廓的同时,用擦画的方式不断在外侧摩擦直至画像成形。这一步可以不必过分注意细节,重要的是要通过沉浸观察来复刻。

要想观察得真实且全面,我有一个妙招。那就是将一幅画倒置后进行临摹练习(如下图所示)。一旦画被倒过来,画面的内容就会变得模糊难辨,人的注意力便会集中到画面中的线条上。这种通过破坏画面含义来观察线条并进行临摹的观察方法,正是学会画画的一个重要窍门。

通过倒置来颠覆对图画内容的理解

在这里简单地对素描过程进行拆分说明。看到一个苹果之后,大脑会对图像进行处理,并在大脑内熟悉苹果的形状、颜色、质量、质感……然后,大脑会基于这些认知向人的手发送动作指令。当画不好画时,我们常会觉得是因为自己“绘画技术不过关”。但其实一幅画的好坏通常是由这种看得见的认知决定的。总之,绘画最重要的是要正确感知眼前的事物,即“观察的技术”。

只要仔细观察描绘对象,就能画好素描

我们平时会看到无数的事物。然而,大脑即使接收了这些视觉信息,也基本不会对其产生认知。你知道自己平日上班、上学的那条路上有几根电线杆吗?很难答出来吧。同理,如果没有观察的意识,这些理应被接收的信息就会被全部忽略。

如果你的家里有一个苹果,请你试着花一分钟时间,目不转睛地观察它。如果带着素描意识仔细观察,你大概就能感觉出苹果轮廓的线条软硬度,以及它红色表皮的深浅之分。如果你的家里有两个苹果,你就可以试着对比一下它们的差别。然而,一说到有两个苹果,我们首先会捕捉到“两个”这一数量信息。但在实际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其中一个苹果更圆,或者其中一个苹果更红……二者的形状、颜色、香味等全都不同。

通过目不转睛地细致观察,我们会感受到用眼睛观察的分辨率有所提升。就像手机、数码相机、电视机等电子设备一样,分辨率提高后,画面会更清晰,甚至可以精确地呈现出物品的细微之处。

此外,当能够提升观察的分辨率后,我们就能把握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异,认识到“这个苹果好像更红一点儿”“这个苹果的轮廓更清晰”等问题。这就是“感性传感器”启动了。

把握事物的原貌比想象中更难

平时,我们在思考时会借助逻辑思维来帮助理解。忙碌时,我们更不会去注意细节的差别。所以,当走进咖啡馆小憩一会儿时,你可以看一看街道上各式各样的招牌,或是抬头望天,画下云朵的形状,至于画得好不好并不重要。我们首先要明白把握事物的原貌这件小事到底有多难。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再现即模仿。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能收获快感。”

人类能构建如今这样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原因就在于,人能够模仿他人的行为,把别人制造的工具按自己的方式改良,制作成更便利的工具。而自己的智慧成果,也会被其他人模仿制造、优化。这个相互模仿的过程作为一种文化得到累积,循环往复,从而推动人类不断地进化。

希望你明白,模仿不是为了图便利,而是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甚至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小练习 目不转睛地观察苹果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