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优势资源 推动创新发展
——省属企业赴沪、深两市学习考察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山东省国资委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有关指示精神,省国资委于4月下旬组织11户省属企业主要负责人,赴上海、深圳两市学习考察了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这是省国资委自成立以来,首次组织企业主要负责人集体赴外地考察,是一次规模大、层次高、针对性强的专题学习考察。沪、深两市集聚优势资源、推动创新发展的措施和成效,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沪、深两市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沪深两市特别是深圳,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政府引领、市场决定、企业主导的推进格局,总体呈现由局部突破向整体推进、由模仿跟随向创新驱动、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加快转变的良好态势,开始进入创新型、集群化、跨越式发展时期,基本确立了在全国新兴产业发展区域方阵中的领先地位。深圳市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7000亿元,增长16.1%,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0%,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超过2/3。上海市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74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5%。两市新兴产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政府与企业围绕市场同频共振,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明确、战略布局清晰
两市立足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政府围绕企业转、企业跟着市场走”谋划新兴产业发展,符合产业规律、契合本地实际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一是政府重在规划引领。两市根据国家关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扶持政策、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本地新兴产业发展基础等,定期出台规划,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把具备条件的新产业、新项目纳入规划体系。深圳市2009年制订生物、物联网、新能源三大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制订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产业发展规划,2014年制订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到7个。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他们还相继制订了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引导政策和创客发展三年计划。二是企业重在主动作为。两市民营企业以立足行业引领、创造市场需求为目标,准确把握和选择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深圳华为聚焦信息与通信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不仅从2G、3G时代的跟随者成长为5G时代的行业引领者,现在又制定了全面推进云化、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发展战略。华大基因敏锐捕捉基因科学发展的广阔前景,自筹资金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基因测序这一未来产业上实现了弯道超车,成为行业引领者。深圳大疆科学研判和把握民用无人机市场需求,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新产业。三是国资国企重在发挥优势。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向新兴产业聚集,上海国企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深圳国企在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都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实力,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
(二)国资与民资聚力攻坚齐头并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团”不断发展壮大
两市积极引领推动国资、民资和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市场主体,新兴产业规模快速膨胀,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领先企业。一是大手笔打造资金支持平台。两市十分重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搭建多种投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放大杠杆撬动作用。上海市政府出资55亿元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基金规模超过300亿元,投资项目超过500个;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合作,出资300亿元设立上海集成电路基金。上海科创公司作为政府平台公司,目前管理基金规模超过660亿元,培育上市挂牌企业近百家。深圳市深入实施“基金群”战略,通过国企组建可再生能源产业基金、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电子商务基金等特色产业基金。深圳创新投公司管理资金规模700亿元,现已孵化高新技术上市企业107家。目前,深圳国资委正牵头组建规模达1500亿元的新兴产业母基金。深圳共有创投机构超过1.5万家,注册资本超过1.1万亿元,机构数量占全国1/3。二是大规模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上海仅张江高新区内企业就达到7万多家,2015年营业收入3.6万亿元,税收2400亿元,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完整体系,集成电路和生物制药产业销售额均超过600亿元,被称为“中国的硅谷与药谷”。截至2015年底,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近2万亿元,未来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42家,五年新增3698家;创业板、中小板上市企业数量128家,挂牌新三板企业313家,其中2015年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39家,同比增长449%。深圳涌现出一批拥有核心技术、领先产品和市场前景的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950亿元,大疆无人机占全球市场份额达到75%,华大基因服务网络覆盖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优必选公司成为全球服务机器人领域唯一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深圳1500万人口中,有170多万人在创业,其中半数以上拥有公司。三是大力度推进国资民资融合发展,进军和发展新兴产业的体制动力不断增强。上海国企混合所有制比例达到65%,2015年净利润的93.4%来自混合所有制企业,整体上市企业已占竞争类企业集团的1/3。深圳国资委20户监管企业中,12户已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另外有4户90%的资产在上市公司。
(三)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持续扩能升级
两市注重把握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着力打造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人才工作创新为基础的发展动力体系,比较有效地激发和释放了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潜力。
技术创新突出一个“高”字。一是创新投入比例高。2015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深圳超过了4%。深圳华为10年来累计研发投入2400多亿元,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均超过10%。二是创新平台层次高。上海拥有集成电路研究中心等数十家国家级研发机构,在沪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120多家。深圳市建设了超级计算机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头组建了45个高水平产学研资联盟和10个专利联盟。三是创新技术水平高。深圳一些企业积极开展原创性技术创新,光启公司开发出超材料隐形产品和背包飞行包,柔宇公司的柔性显示器可以向薄纸一样随意折叠,这些技术水平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四是创新成果数量高。深圳市万人拥有专利76件,位居全国第一位;国际专利受理量1.33万件,占全国的46.9%。深圳华为累计获得专利授权50377件。华大基因在《自然》《科学》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论文数居国内第三位,仅次于北大、清华。深圳光启成立5年来已获得专利授权1783件。
机制创新把握一个“活”字。一是创新成果收益转化机制活。上海支持国企与发明人事先约定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方式和数额,提高骨干团队和主要发明人的收益比例。深圳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归属研发团队比例不低于70%,规定高科技人员薪酬可单列,无形资产可协议转让。二是初创企业投资补偿机制活。上海建立了投资损失补偿机制,鼓励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投资种子期企业发生损失给予60%补偿,投资初创期企业发生损失给予30%补偿。三是新兴产业项目跟投机制活。深圳创新投公司规定,决策层参加决策并同意项目投资的人员必须跟投,最少1万元,最多45万元,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四是企业员工持股政策活。上海规定,创新型企业可按17.5%的比例从近三年税后利润形成的净资产额中提取激励基金,重要技术骨干可用激励金额全额购买股权。深圳着手在市属国企全面推行管理团队持股,团队持股比例最高可以达到30%。深圳市国资委主任高自民说:“要加快建立一种机制,把大家的利益捆在一起。深圳改革35年了,如果还要在这些问题上探讨,再过几年黄花菜都凉了。”
人才工作创新围绕一个“实”字。两市着眼于满足新兴产业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实招、重实干、求实效,在培育创新型团队、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在沪两院院士达到173人,“千人计划”入选专家771名,驻沪外国专家8.8万人;深圳自2011年起实施“孔雀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团队,对“除了有核心技术,什么都没有”的创业人员,无偿提供最高可达8000万元额度的资金支持,累计引进创新团队80多个,培育了光启、大疆、柔宇等一批新兴企业。二是在企业家队伍建设方面,引导新兴企业创立者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创业情怀,着力塑造有别于一般企业家的独特品质,华大基因把“基因科技造福人类”作为企业生存的第一目的,上海幸福9号致力于对老人的精神和健康关怀,都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加盟创业。三是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方面,上海对“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允许“先发展、再规范”,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深圳市先后出台了58个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在国内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评比中连续5年居于首位。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负责人侯劲说:“对创新一定要包容,试错不过是退回去而已。”
二、沪深两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结合分析研究我省特别是国有企业新兴产业发展实际,沪深两市发展新兴产业的经验做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启示。
(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集聚优势资源合力攻坚破难势在必行
与沪、深等地相比,我省经济结构偏重的矛盾突出。以省管企业为例,目前50%左右的资产集中在煤炭、钢铁企业,传统产业占比超过70%,产品档次、技术含量、附加值普遍偏低。近年来,亏损面徘徊在45%左右,2016年一季度实现利润11亿元,主要是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79亿元,大幅侵蚀了盈利企业利润。对亏损企业长期输血供养耗费了大量资源,严重影响了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投入。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国资委主任金兴明说:“输在指标上是暂时的,输在结构上是长远的。”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把发展新兴产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僵尸企业”、劣势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企业。
(二)有效提升创新驱动水平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举措,依托机制创新推动技术升级刻不容缓
当今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蓄势待发,一批新技术正在不断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从沪、深两市经验来看,机制创新是推动技术升级、提升创新驱动水平的重要“原动力”。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发投入机制、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等,对技术创新都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我们必须盯紧机制创新不放松,加快完善并落实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强化创新倒逼机制,真正构筑起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三)国企民企优势互补协力共进是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途径,壮大创新创业主力军力度亟须加大
我省国有企业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要推动国企加大投入,把现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以新技术、新模式为支撑发展一批新兴企业。同时,国有企业要发挥好引领作用,加大产业基金、创业基金、天使基金等各类基金建设力度,加快建立一批产业孵化器。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应大胆突破“守夜人”的错误定位,与企业共同做价值的创造者。要鼓励大众创业热情,壮大民营企业队伍,特别要重视从国外、省外引进高层次人员来鲁创业。
(四)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保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至关重要
新兴产业有很多不确定性,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会经历很多困难障碍,政府的政策资金扶持十分必要。区域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环境的竞争,深圳能够通过“孔雀计划”引进一批高层次团队,关键在于政策扶持力度大、创新创业环境好。我省文化传统中创新创业基因先天不足,营造创新环境需要下更大力气。要进一步思想解放,倡导创新理念,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措施,“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创新创业成为生活方式”,真正把创新基因、创新文化根植于齐鲁大地。
三、省国资委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打算
省属国资国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发展紧迫感,围绕推进“十三五”规划落地实施,创新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一)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
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加快淘汰过剩产能、“僵尸企业”和没有市场前景的劣势企业,把各类资源集中到转型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上。重点推进有一定基础的金融、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发展,着力挖掘培育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力争在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开发、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发挥省管企业资源优势,在养老服务、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发一批新业态、打造一批新企业。力争到“十三五”期末,新兴产业对省属企业的利润贡献稳定在50%以上,资产占比达到50%以上,成为省属企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支柱。
(二)加快健全完善创新动力机制
积极落实“四视同三激励一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达到5%以上。完善分类考核机制,对部分企业强化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考核。按照“一企一策”原则,指导企业制定混合所有制改革、技术骨干和管理团队持股等改革措施。制订省属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专项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在省属企业全面开展“双创”活动,激发各类人员创新创业激情。推动企业按照“主干简洁、末端灵活”的原则,优化管理流程,着力提高基层和一线创新活力。强化容错免责机制,支持企业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下大胆探索实践。
(三)积极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平台作用
加快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建设,打造新兴产业投资发展平台。支持投资运营公司发展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引导基金、天使基金等各类基金。整合基金力量,实施“基金群”战略,加大对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加快国企改革发展基金组建运营,提高基金总规模,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利用资金、管理、人才等优势,与省内高新技术园区扩大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发挥国企孵化器的功能。
(四)进一步强化省国资委引导服务功能
深化“与企业共同做价值创造者”的理念,强化研究产业趋势、谋划转型举措、推进改革创新、引导企业发展的职能,把省国资委真正打造成国资事业的“发展中枢”。初步计划,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按照“类事业部+职能制、分类监管、强化服务、前后衔接”的总体思路,调整优化机关内设机构职能配置。加大力度推动企业家“走出去”,按照年度计划,下半年组织近20户省属企业董事长赴美国开展公司治理和管控、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等方面培训,组织相关企业负责人赴德国鲁尔地区考察学习塌陷地治理的经验。
四、关于成立省属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投资决策委员会的建议
考察期间了解到,上海市目前组建了上海国际、上海国盛两大国资流动平台,计划将实体企业全部或部分股权逐步划入平台公司,按市场化方式推进重组整合、促进合理流动、优化布局结构,使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四大领域集中度达到75%、新增投资达到85%。为强化执行力度,上海市专门成立了国资流动平台投资决策委员会,站在全市层面上、从全局角度出发,对跨企业的国有资本流动项目进行决策。目前,该投资决策委员会已对部分国有资本流动项目作出了决策,有的项目已进入股权划转阶段,效果比较明显,政府有关方面和相关企业都给予了充分认可和较高评价。
我省省属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事关国有经济长远发展大局,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目前,在结构调整中有规划难落实、有决策难执行、企业自身动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在全省层面上调整、跨企业调整难度大。有要有效落实“十三五”规划,必须从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加大省属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体化推进力度,提高决策层次,形成更加有力有效的推进机制。为此,我们建议:借鉴上海经验,结合我省实际,省政府成立省属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投资决策委员会,由省长或常务副省长任主任,分管副省长任副主任,省发改委、财政厅、国资委、金融办等部门和相关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参加,重点对跨省属企业且特别重大的资产重组、板块整合、资产和股权划转、投资项目,以及非主业重大投资项目、境外重大投资项目等,进行决策并推进实施。投资决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省国资委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
调研组成员 张新文 樊 军 王绪超 董先军 宋茂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