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巷里的悬壶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竹影里的方药

深秋的山雨来得猝不及防,雨滴砸在卫生院的青瓦上噼啪作响。王砚抱着刚晒好的陈皮往药房跑,衣角被雨水洇得透湿,怀里的《伤寒论》却裹得严严实实。推开木门时,浓重的艾草味扑面而来,张院长正蹲在炭炉前烘烤受潮的白术,火光映得他脸上的皱纹忽明忽暗。

“东边茶园的刘嫂来了三趟,“老人用竹夹拨弄着炭火,“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典型的少阳证。“他转头看向墙上的老挂钟,时针刚过九点,“你去瞧瞧?“

踩着泥泞的山路赶到茶园时,刘嫂正裹着棉被缩在灶台边。见到王砚,她强撑着坐起来,苍白的脸上浮起两团不正常的潮红:“大夫,我这病怪得很,一会儿冷得打摆子,一会儿又热得像火烧......“话音未落,一阵剧烈的咳嗽震得她浑身发抖。

王砚摊开脉枕,指尖刚搭上刘嫂的手腕,窗外突然掠过一道黑影。原来是刘嫂的丈夫背着竹篓冲进来,裤腿沾满泥浆:“王医生,孩子在山上摔着了!“他转头看向妻子,眼神里满是焦灼,“可刘嫂这病......“

“先煎小柴胡汤。“王砚快速写下药方,“柴胡24克,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各9克,生姜五片,大枣四枚。“他把纸条塞进刘嫂丈夫手里,“三碗水煎成一碗,趁热服。“转身抓起急救箱,“我去看孩子!“

山路湿滑,王砚摔了两跤才赶到事发地。八岁的小柱蜷缩在松树底下,左腿肿得老高。检查发现是踝关节扭伤,他从急救箱里取出自制的活血散,刚要敷药,手机突然震动——是刘嫂丈夫发来的语音,背景里传来剧烈的咳嗽声:“王医生,药喝下去更难受了!“

暮色四合时,王砚又回到茶园。刘嫂正发着高热,浑身汗湿的棉被堆在床边。他仔细查看药渣,突然发现问题:“药煎错了。“转头看向灶台,三个药包原封未动,锅里煮的竟是白天剩下的凉茶。

“柴胡用的是北柴胡,得先煎二十分钟。“王砚挽起袖子重新生火,“黄芩后下,才能保住药效。“火光中,他想起父亲常说的话:“一剂汤药,煎法错了,药效就折了七分。“

第二剂药煎好时,雨已经停了。刘嫂喝下汤药,不到半个时辰,高热渐退,脸上终于有了血色。王砚守在床边,听她讲述这半个月的辛苦:采茶、晒茶、照顾孩子,累得连轴转。“病是累出来的,“他翻开《伤寒论》,指着“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的段落,“柴胡能疏解肝胆郁热,人参补气,甘草和中......“

月光爬上窗棂时,刘嫂已经沉沉睡去。王砚轻手轻脚走到灶台前,将剩下的药渣仔细滤出。窗外,竹林在夜风里沙沙作响,竹影摇曳间,他忽然明白,小柴胡汤解的不只是身体的寒热,更是生活的苦辛。

回到卫生院时,张院长还在药房。老人正在整理白天受潮的药材,见他回来,递过一碗姜汤:“听说你用小柴胡汤了?“他从抽屉里拿出本手抄笔记,泛黄的纸页上画着柴胡的形态,“当年在山上采药,为了找野生柴胡,我和你父亲在暴雨里迷了路......“

王砚摩挲着笔记,想起刘嫂丈夫感激的眼神,想起小柱重新活蹦乱跳的模样。他翻开自己的病历本,在“小柴胡汤证“下郑重写道:“方药如舟,医者为楫,渡人渡己,皆在水火之间。“窗外,山风掠过药圃,带来阵阵柴胡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