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巷里的悬壶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药圃里的晨光

清晨五点,闹钟还未响起,王砚就被窗外窸窸窣窣的响动惊醒。推开诊室后门,冷冽的山风裹着霜气扑面而来,药圃里的薄荷与紫苏在晨雾中轻轻摇晃。月光下,一个佝偻的身影正蹲在畦垄间,银白的发丝在风中扬起——竟是张院长,他戴着粗布手套,正将枯叶从柴胡苗上轻轻摘下。

“这么早就起了?“张院长直起腰时,发出一声轻微的闷哼,“这些柴胡得趁着露水没散除草,不然根会长歪。“他指了指墙角的竹筐,“那边晾着昨天采的野菊花,记得翻翻面。“王砚这才发现,竹筐边缘压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用钢笔写着:“野菊性寒,晾干时忌见铁器“,字迹与《马山验方集》如出一辙。

晨光漫进药房时,王砚正在核对药材。手机突然震动,是父亲发来的语音:“把仓库第三排的黄芪翻出来看看,梅雨季容易生虫。“他愣了愣,转头望向堆在角落的麻袋,果然闻到一丝若有若无的霉味。扒开表层,里面的黄芪片已经泛潮,正和父亲说的症状一模一样。

“王医生!王医生!“急促的呼喊声打断思绪。村头的李婶抱着孙子闯进来,孩子的小脸烧得通红,嗓子里发出拉风箱般的喘息声。“半夜开始咳,喘得睡不着觉!“李婶的围裙上沾着药渣,显然已经试过土方子,“县医院说要住院,可家里......“

王砚翻开孩子的眼皮,结膜充血明显,舌尖红得像团火。听诊器下,两肺布满哮鸣音。父亲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小儿咳喘,多因痰热闭肺。“他转身翻出《幼科发挥》,书页间夹着的银杏叶书签沙沙作响。目光扫过“麻杏石甘汤“的记载时,张院长端着药罐进来:“试试这个,我煮了鱼腥草水。“

两剂汤药下肚,孩子的喘息渐渐平息。王砚守在病床边,看着他终于沉沉睡去。窗外,夕阳把药圃染成金色,野菊花的影子投在白墙上,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手机震动,父亲发来条消息:“明日有空回来,带你去后山认新长的石蒜。“

深夜,王砚在值班室整理病历。突然听见中药房传来窸窣声,推开门,看见张院长正就着月光翻找药斗。“找夜交藤,“老人头也不回,“西头的陈阿婆又失眠了,西药吃多了伤胃。“他的动作很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中医治病,讲究的是因人制宜。“

王砚突然想起白天的哮喘患儿。那些在课本上背得滚瓜烂熟的方剂,真正用起来时,竟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张院长把包好的草药递给他:“明天顺路送过去,看看阿婆的舌苔。“转身离开时,苍老的声音在空荡的走廊里回响:“你父亲当年,也是这么跟着我满山跑......“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桌上的《马山验方集》上。王砚翻开新的一页,钢笔尖悬在纸面许久,终于写下:“药圃里的每一株草木,都是活着的医书。“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一声,又一声,惊起了屋檐下的夜枭。而在百里外的老宅,父亲正对着月光研磨朱砂,为明天的问诊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