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韧性城市评价与政府治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 基本研究内容

“安全韧性城市”主题是一项多学科研究,涉及内容和视角十分庞杂,对其如何评价自然也存在较大难度。目前,国内学界针对城市安全韧性评估主要基于量化指标,其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等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广泛、共识性的认知框架,各地在建设标准和规范上多有差异。本书在梳理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城市安全韧性评价这一主题,并以特定省域(江苏省)的公开数据为依托进行分析论证,由此展现当前国内外研究及城市实践发展概貌(见图1-2)。具体来说,本书研究内容包括如下五点。

图1-2 本书研究思路与基本内容

(一)韧性城市理论、发展态势及国内外实践

安全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基于安全视角的韧性城市概念逐渐受到学术研究与政府实务部门的关注,国内研究围绕该主题也形成了多种认知表述,本书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防灾减灾视域下的安全韧性城市概念及论域做出界定。在此基础上,概括介绍国内外典型地区的建设实践及国家政策,并对中国推动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基本方向提出初步思考,为后续评价研究与政策优化路径分析做好铺垫。

(二)安全韧性城市评价体系

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发展过程,为保证实施过程的精准性、可操作性,有必要对城市实践表现进行指导性评价。客观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本书基于国内外实践状况,从理论基础、评价方法、实际应用等方面对具有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并比较,重点总结国内研究的特色、优点及不足,提取凝练出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步骤、关键要素,为构建既反映国际共识又体现本土特征的指标体系提供遵循依据。

(三)安全韧性城市评价实证应用分析

在初步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防灾减灾、脆弱性—韧性的视角对微观、中观及宏观层面的韧性理论内涵、测量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合统计学原理中指标权重的判定方式,选择层次分析法(AHP)和全局熵值法(GEM)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减灾视域下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生态系统和信息系统五个城市子系统的评价体系指标,构建一个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框架。在此基础上,选择江苏省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及比较分析,佐证所构建框架的合理性,继而提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针对性建议。

(四)安全韧性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技术

目前,立足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社会系统交互等混合视角来探讨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方向,同时城市安全韧性与电力设施、燃气管网、水路管网等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子系统密切相关,这些城市子系统的建设、运营和维护等离不开新兴技术支撑,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科技、区块链等前沿数字技术为韧性城市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本书将对当前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典型前沿技术应用进行概要介绍,并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五)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路径及政府治理

综观国内外实践,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没有固定、简单复制的现成模式,需要因地制宜,结合每个城市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经济能级、基础设施、文化特征、技术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认知。近年来,低碳城市、海绵城市、气候适应性城市、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等概念在中国本土出现并在各地实践,本书将结合上述理念和实践以及新冠疫情防控带来的深度启示,在复合型风险与韧性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下,提出未来国内城市建设的系统机制,总结概括安全韧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与愿景,对政府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出优化建议。

二 研究方法

本书在研究方法层面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综合评价法(CEM)、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层次分析法、全局熵值法(GEM)。

(一)文献分析法

一是立足微观、中观和宏观角度,检索有关“韧性”与“安全韧性城市”主题的研究文献,对文献进行详细分类、整理、提炼,明确已有研究成果的学科背景、理论范式以及发展态势。

二是对获得的各层次研究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安全韧性城市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内涵、测量方法及作用机制等成果与不足。

三是梳理当前国内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政府公共政策、文件资料等公开文本信息,发掘潜在的政策导向和战略动向,为城市安全韧性综合评价提供应用依据和实践基础。

(二)综合评价法

由于城市安全系统的多面性,相较于建模仿真等局部镜像描述,综合评价法侧重全面体现城市安全韧性的全貌,反映安全韧性评价的立体视角。综合评价法是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利用被评价对象的各种属性信息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并采用一定的评价工具或模型方式对被评价对象进行排序的过程。其中,综合评价法实施中最重要的步骤是指标筛选和赋权,这一阶段本书采用德尔菲法,在赋权阶段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全局熵值法相组合的思路。

(三)德尔菲法

本书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关于韧性指标体系设计的意见,经过三轮规范性的专家小组征询过程,将采集的意见汇总。而后,结合国内外文献中的指标选择频数,确定经济安全韧性、社会安全韧性、基础设施安全韧性、生态安全韧性、信息安全韧性的测量维度并通过九级李克特(Likert)量表将获取的相关数据量化。总体上,评价体系的构建充分吸纳了专家组意见。

(四)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主要从评价者对评价问题的本质、构成要素的个人认知出发,将主观思维过程进行数学化、系统化表达。本书根据专家组意见及文献研究结果,建立安全韧性城市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通过背对背指标打分,构造判断矩阵,进一步计算权向量,在一致性检验完成后,最终得到五个准则层的相对权重。

(五)全局熵值法

全局熵值法主要用于保障指标权重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书对所构建的五个子系统韧性分别进行计算,在一般截面数据中引入了时间维度,建立“城市—时间—指标”的立体时序数据表来确定指标权重,以动态测度城市安全韧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