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一 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和能力现代化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是我们的根本遵循。城市作为现代人类生产生活运行的重要空间载体,产生巨量财富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不时暴露出其脆弱性的一面,人们对于安全、宜居、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加紧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城镇化发展特征和全球化变局,就城市治理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政策举措,明确统筹安全与发展的战略要求,推动中国城市现代化向着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目标迈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这也为未来一段时期推进我国城市发展及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中,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获得国际社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SDGs)2030年目标中专门设立了“建设包容、安全、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住区”的相关论述,许多理论及实务工作者从各自的专业领域、不同视角积极探索城市韧性治理的相关研究和地方实践,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和解决模式。
安全韧性理念引入城市治理体现了城市安全发展的新思维与建设方向。总体来看,国内外安全韧性城市概念的界定和地区实践大都是围绕城市系统的综合能力而展开,其关注的焦点包括冲击复原能力、抵御重组能力、持续适应与学习能力等层面的动态表现,以体现城市应对灾害风险等各类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随着我国城市空间治理以及新发展格局的开拓演进,安全韧性理念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城市规划及应急管理体系,普遍共识与创新思路在各地正加速汇聚。需要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出发,探索既具有普遍特征又富有地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关键环节、测度方法等,提出政府治理新思维和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能力要求。
《安全韧性城市评价及政府治理研究》一书是一本探讨国内外安全韧性城市发展脉络和综合评价的专著,将基础理论与地区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展现出理实相济的研究特色,值得关注和推介。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书围绕当代城市可持续发展及韧性治理目标,立足灾害应对视角,展现不同国家、地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宏观图景,构建了系统评价框架并以特定省域为观测对象进行分析,提供了安全韧性城市评价的相关认知轨迹和应用路径。根据我了解,作者近年来一直从事应急管理、公共安全领域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跟踪中西方国家韧性治理理论前沿,深入了解国家关于统筹安全与发展的战略思想及其城市治理的重大决策部署。正因为此,本书论述过程中做到了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让读者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我国政府关于韧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及规划,确立鲜明的政治站位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导向。同时,本书以国内外基础理论和国家/地区实践为知识支撑,引介阐析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宏微观角度展现所构建的安全韧性城市评价认知思路,具有比较扎实的学术支撑和学理逻辑。本书遵循理实相依的研究思想,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依据特定省域的客观数据及一线调查,对提炼构建的系统评价框架进行具体操作和评估应用,让理论更好地服务现实发展需求,增加了本书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如何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高质量的韧性城市建设,对于当下中国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无疑对各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及人才支撑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在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现代风险社会,城市系统韧性和政府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紧迫性凸显,亟待增强该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实践。中国建设安全韧性城市,尤其需要着眼于国情、地情,从多个学科、多个范式开展广泛深入探索,为我国城市空间规划与系统能力建设提供理论启发和政策参考。
相信本书的出版,对加强我国韧性城市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完善高水平安全战略举措会有积极的启示价值,也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参与该领域的交流讨论,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添砖加瓦。最后,也借此机会,希望作者再接再厉,在安全应急等研究领域继续深耕细作,并作出自身积极贡献。
是为序。
朱正威
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