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偶像崇拜视野中的乌托邦精神复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乌托邦及乌托邦精神概况

乌托邦思想在诞生之初,曾经浸润着无比神圣的光晕,这种初始的光鲜延续到后来,逐步陷入口诛笔伐的评价低潮,以致遭到历史上极其无情的冷遇,受尽异见人士的大肆批判。乌托邦在此之后,成为颇多忌讳的研究领域。时至今日,一直存在类似的发问:既然历史上的乌托邦设计为当代社会所不容,那么,在危机四伏的现时代,人们往往陷入偏激狭隘的功利主义怀抱,当下继续讨论乌托邦是否仍有意义,重提乌托邦理想还有无必要?更进一步在于,乌托邦对于人类而言意义究竟何在,到底能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乌托邦与理想主义到底有何关联?是否能把人类未来社会的所有规划与设计,都归结为某种乌托邦?一旦人们对未来社会理想形态采取拒绝排斥的态度,又能凭借怎样的标尺,对社会历史的是非善恶作出理性评判?

乌托邦一开始为何会出现?这并非是思想家主观意志的产物,而通常是社会矛盾普遍化与尖锐化必然导致的结果。人类对社会发展的认知与改造越发深刻的同时,整体生存环境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越发恶化。赋予高尚道德准则与历史责任感的思想家,面对关乎人类自身生存的危机与问题,先发制人描绘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蓝图模式,以此回应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与历史灾难,救世愿望浓烈而突出的思想家,营造出一种作为理性思考产物的乌托邦,为沉浸在迷惘失落中的人们提供了未来美好幸福的世界图景。“乌托邦并不是可以被取消的事物,而是与人一样长期存在下去的事物。”[1]到了20世纪,思想家们对乌托邦的理解,大多已经冲破了原有的实体论思维方式,乌托邦已不在于对未来作出精确细致的规划,而在于立足并超越现实,脚踏实地地期望从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