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研究现状
一 学术史梳理
文献查阅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以“新世纪乡土文学”为关键词的搜索共326条。

知网查询链接如下:
https://kns.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SCDB&crossDbcodes=CJFQ,CDFD,CMFD,CPFD,IPFD,CCND,CCJD)
其中,相关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141篇,含婚恋欲望化抒写、农民形象、强人形象、李佩甫、孙惠芬、新乡贤形象、民俗、生命意识、知识分子还乡等专论,在主题和内容上较之前几年的研究,有了较大的突破与转移。标志性综论有:周鹏的《“去乡村化”时代语境下的肖江虹小说研究》、妥东的《新时期以来乡土文学中的新乡贤形象书写研究》(2019)等。
博士学位论文34篇,含土地书写、历史重构、西部书写、伦理书写、叙事研究等专论,标志性综论有李伟《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中的伦理书写》(2015)、盛翠菊《百年“乡下人进城”小说叙事研究》(2017)、宋学清《“新乡土写作”的发生:新世纪长篇乡土小说研究》(2018)、刘文祥《衰落与拯救——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民俗书写的转型》(2018)等。
期刊论文140篇,代表论文:丁帆《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的百年流变》、徐德明《乡下人进城的一种叙述——论贾平凹的〈高兴〉》、贺仲明《地域性:超越城乡书写的文学品质》、李丹梦《新中国道德构建的地方契机——论李佩甫》、张丽军《新世纪乡土中国现代性蜕变的痛苦灵魂——论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李兴阳《中国乡土小说理论的百年流变与学术建构》、黄轶《由格非〈望春风〉谈新世纪乡土文学的精神面向》等,此外还有雷鸣、刘海军、李伟、李明燊、周水涛、秦香丽、韩鲁华、李静、梁鸿、黄灯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显著。
代表著作: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2011)、李丹梦《文学乡土的地方精神》(2014)、李静《城市化进程与乡村叙事的文化互动》(2015)、谷显明《乡土中国的当代图景:新时期乡土小说研究》(2016)、黄轶《新世纪乡土小说的生态批评》(2016)、李伟《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中的伦理书写》(2017)、贺仲明《乡村伦理与乡土书写》(2017)、张连义《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农民意识的现代转型》(2017)等。此外,学者陈晓明、杨剑龙、孟繁华、南帆、范伯群、王晓明、张柠、李云雷等也有独到贡献。
二 研究动态
最近5年相关选题国家基金项目:魏家文《莫言与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研究》(2015)、李兴阳《新世纪乡土小说与中国农村变革》(2016)、贺仲明《当代乡村小说审美变迁研究1949—2015》(2016)、李静《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贤文化研究》(2016)、李伟《当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伦理问题研究1978—2016》(2017)、郭文元《新世纪乡土小说书写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2018)、郭俊超《台湾当代乡土小说流变研究1965—2015》等。上述专家学者从各自角度掘进,取得丰硕成果。
归纳上述对新世纪乡土文学的研究,基本从如下几个角度展开。一是乡村变革。对乡村祛魅,批判乡村蒙昧落后,渴望现代文明洗礼。二是文化守成。守望田园牧歌,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和传统社会崩解唱挽歌。三是反思现代。立足“转型”或“嬗变”,质疑现代化带来的乡村文化溃败、道德伦理恶化、礼仪丧失等;怀慕与疑虑兼具,对乡村充满同情悲悯,对现代文明欲拒还迎。四是乡村新人叙事。从乡村治理、乡村振兴角度出发,对“新乡绅”“返乡新农民”等进行研究。五是乡土文学艺术风格或审美流变、发展动向的研究。
已有研究成果是本课题展开的基础,但笔者认为,前期研究多集中乡村嬗变的“面子”,鲜有从社会转型理论、现代学、群众/社会心理(态)学等角度研究农民复杂的现代体验及其转型,且深入“里子”垦殖农民心态情绪、体验结构、情感嬗变、价值秩序、精神气质、文化人格、新国民性等方面的拓展性、全方位、系列性、关联性的专题研究。
三 本课题研究成果
在前期研究(立项前期成果为17篇系列论文并均已刊发,其中C刊2篇,C刊扩展版6篇)并立项的基础上,紧扣研究关键,凸显主题,系统梳理持续深化思考,撰写了20余万字的篇幅,并先后在《海南大学学报》(C刊)、《北方论丛》(北大核心)、《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其“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栏目系教育部第一批高校学报名栏)、《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动态》、《深圳社会科学》、《南宁师范大学学报》等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系列16篇论文,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畛域,挖掘了研究深度。
研究成果主要围绕“转型社会”“新世纪乡土文学”和农民的“现代体验”展开,一是提炼了“怨羡”“焦虑”“浮躁”“心疾”“边际”作为农民体验的总体特征和“一级观测指标”;二是在文学文本中涵括、梳理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遭遇的诸如:民主观念、法制意识、知识观念、性伦理、阶层意识、土地意识、宗教意识、乡村文化、人际观念、消费观念等最能够表征其文化心理冲突、文化秩序重建、文化人格嬗变的13个“二级观测指标”和“表现载体”,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新世纪前后农民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形式、前后差异与现代特质;三是提炼出新世纪乡土小说特有的新人形象:村霸、新乡绅、边际人、扶贫叙事中的贫农、返乡新农民等(立项前期成果的文章中,还系列论述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村干部、进城乡下人等形象系谱),从启蒙叙事、文化叙事、乡村治理和政治经济学等方面分析加以评述;四是从“代际”的纵向和“阶层”的横向角度,对新世纪乡土小说中农民现代体验的直接或间接“后果”予以文学方式的蠡测和展望——社会转型形塑了农民怎样的,簇新的文化心理、精神图谱以及“新国民性”质素;五是从部分农民的“后寻根”(返乡)来看新世纪乡土文学中农民现代体验的细微却又是必然的转向,预示了叙事内容的嬗变和新的美学风格。
[1]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2] 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3] 徐家林:《社会转型理论的范式构建》,《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12期。
[4]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5] 衣俊卿:《论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定位》,《哲学动态》1995年第2期。
[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8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3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8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2页。
[11] 谢晖:《当代中国的乡民社会、乡规民约及其遭遇》,《东岳论丛》2004年第4期。
[12] [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1页。
[13] [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14] 王愚、贾平凹:《长篇小说〈浮躁〉纵横谈》,《创作评谭》1988年第1期。
[15] 严海蓉:《虚空的农村和空虚的主体》,《读书》2005年第7期。
[16] 张晓娟:《关仁山〈日头〉关注转型期农民》,《石家庄日报》2014年8月29日第6版。
[17]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18]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19]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9页。
[20] 雷达、刘绍棠:《关于乡土文学的通信》,载刘绍棠、宋志明《中国乡土文学大系》(当代卷),农村读物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7—2208页。
[21]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9页。
[22] 丁帆:《新世纪乡土文学创作现象面面观》,《百家评论》2016年第3期。
[23] 李兴阳:《“新世纪”的边界与“新世纪乡土小说”的边界》,《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1期。
[24] [丹麦]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张道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
[25] [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26] [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27] 冯凡彦:《舍勒价值秩序理论及当代启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9页。
[28] 冯凡彦:《舍勒价值秩序理论及当代启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1—55页。
[29] 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30] 周晓虹:《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理解社会变迁的双重视角》,《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31] 冯凡彦:《舍勒价值秩序理论及当代启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9—40页。
[32] 秦晖:《耕耘者言——一个农民学研究者的心路》,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