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脑的益处❷
成绩变好,通过考试
如果更聪明……你是否有这样的烦恼呢?
你是否想过,“如果我更聪明,我的人生就会不同”“如果我成绩更好些,就能进入一流大学或一流公司”,或者“如果我的孩子更聪明,他们就能进入排名更靠前的学校”?尽管这对你本人来说可能为时已晚?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至少都有过一次这样的想法。
日本是一个重视考试的国家,从幼儿园和小学的“入学考试”开始,接着是初中、高中和大学入学考试,再到入职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等。进入社会后,资格考试和晋升考试也接踵而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能否通过这些考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今后的人生轨迹。在日本,从一流学校毕业并在一流企业就职被视为社会性成功的标志,而记忆力则是突破考试难关的必要条件。
在日本,人们普遍认为成绩好等同于聪明,聪明人则等同于记忆力好的人。很多人认为聪明和记忆力是与生俱来的,自己如果是“天生的笨蛋”,就对此无能为力。人们常被这些固有观念所束缚,然而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提前准备贡献记忆力的九成
许多自认为记忆力不佳或很笨的人,很可能是在记忆的准备阶段就做错了。
记忆的巩固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理解、整理、记忆和重复。
越是记忆力差和成绩差的人越容易忽视记忆前的理解和整理过程。然而,理解和整理这两项前期准备工作其实比单纯的记忆过程更为重要。
人类的大脑很难忘记那些已经“理解”的事物。如果你对某件事情的理解达到了可以向他人清晰讲解的程度,那么你就能保持更长时间的记忆。
同样,当事物被“整理”并与其他事物相关联时,它们也更容易被记住。
对相似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分类和整理,因为记忆对“链接”青睐有加,即使只是简单地将信息制成图表或表格,也会极大地促进记忆效果。
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看起来记忆力很好,但实际上他们的理解和整理与总结能力比单纯的记忆力更为出色。可以说,考试成绩在记忆的前期阶段——理解和整理——就胜负已定了。
因此,即使记忆力不佳,也可以通过理解、整理和总结能力来弥补。
与记忆本身相比,在前期准备阶段——“理解”和“整理”上多花时间,即使是记忆力较差的人也能实现轻松记忆。
基本策略1 不依赖记忆力——“记忆力代偿理论”
“我天生记性不好,所以成绩差也是没办法的事。”
别再给自己找这些愚蠢的借口了。这一假设具有双重错误。
首先,记忆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可以在任何年龄段得到发展,不论是20岁,还是在40岁之后。
此外,记忆力并不是学校成绩(即考试)所需的唯一技能。仔细观察那些被认为聪明的学生就会发现,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能够总结和组织关键要点,并且思维敏捷。这些都是与记忆,尤其是长期记忆没有直接关系的能力。
换句话说,通过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总结和整理能力以及使思维更敏捷,完全可以弥补记忆力差的问题。
在记忆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以上的策略,既能保持记忆,又能提高考试和测验成绩。
这就是我们在本书中所说的“记忆力外记忆术”。
运用“记忆力外记忆术”,你就可以提高考试成绩,你无须依赖之前的记忆,这绝非痴人说梦。事实上,越聪明的学生越不依赖自己的记忆力。他们践行的是“记忆力外记忆术”,尤其是“提前准备记忆术”,也就是提前为考试做好万全的准备。关于“记忆力外记忆术”和“提前准备记忆术”,我们将在第3章中详细介绍。
基本策略2 停止错误的记忆方法——“快速脑力提升理论”
无论是备考生还是社会人士,那些不出成绩的人基本都践行了错误的记忆术和学习方法。
举个例子,最错误的学习方法就是“通宵达旦”,削减睡眠时间来学习。脑科学已经证明,记忆力需要保证六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因此,即使你在考试前通宵达旦地复习,考试一结束,你就会忘记所学的大部分内容。这意味着,即使你每次临近考试都拼命复习,也根本无法将这些知识积累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内容。
此外,如果你减少睡眠,第二天的注意力和工作效率都会下降。在这种状态下参加考试,你甚至无法想起这几天来背诵的内容。
许多关于睡眠的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比只睡四个小时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和提高记忆力。
只需停止“通宵学习”或“牺牲睡眠时间来学习”等明显降低大脑活跃度的错误学习方法,就能在短短几天内提高记忆效率和大脑表现,换句话说,就是提高“脑力”。
只需在考试前重新审视自己平时的学习习惯和时间使用方式,并练习使用脑科学的记忆技巧,就能显著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而无须仅仅依赖记忆力。
我们将在第3章中详细阐述这种“最佳表现记忆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