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创业教育以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开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99年,由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主办开展每两年一届的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也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层次活动。正式开展创业教育始于2002年。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际成熟的创业教育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进展还是比较滞后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指出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时就认为:“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3]2016年国务院组织开展了专项督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4]: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理解不够
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暴露出的创业动机不正,存在“创业即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传统就业意识和固化思维。创“业”不仅是创办企业、解决就业问题,应为学业、创业、就业、事业“四业并举”。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大力引导基于创新的创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专职创业导师数量少且缺乏创业意识,目前有实践经验和实践经历的教师在高校并不是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纸上谈兵”,没有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过程。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尽管在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覆盖面和扎实程度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依然是短板。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发展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目标规划和经典教材,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是以选修课或公共课的形式开展;授课方式主要为说教式的灌输,实践课程比例小,即使有一些实践活动,与实际的创业活动脱轨、收益甚微;课程开设门类较少,如许多学校只开设了“创业学基础”或“创业学概论”等一门或几门公选课,教学内容单一,不能充分考虑到不同院系学生的差异。
(三)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
政策的支持首先是资金的支持。从创业教育的实施到创业活动的开展、参加创业竞赛、实施创业项目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个别高校能够获得较多的校友资助或社会资金支持,如清华大学,但多数高校只是校内提供创业奖金或训练基金,对能够入选的条件也比较苛刻。另外即使学生有创业的想法、创业的初步计划,但要想成功实现难度也比较大。学生的创业计划通常是不太完善的,直接创业的可能性较小,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指导、风险投资机构的引导、政府政策的资助等。
(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下的一个趋势,中国已经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大学毕业生无论在国内就业还是在国外就业,都无法脱离国际舞台这个大环境,缺乏国际意识与创新竞争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将无法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创新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尽管在近几年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呼声不断,但都难以给出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际途径,这需要打破原先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框架,给创新造就基础。高等学校应该在创新创业培养目标中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化理念、创业教育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国际企业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