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时期华夷关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本研究的价值和创新

第一,注重华夷关系问题的动态化考察。

华夏族群与周边族群的关系是在斗争中有融合,我们在分析这些关系时要努力指出其中变化的过程,并且尽量要细化。夏王朝与东夷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甲骨文可以看到,商代的方国与商王之间存在着臣服的关系。分析西周和春秋华夏族群与四夷区分标准的差异,西周的华夷分别在于从政治区别到文化区分的转化,西周时期的华夷问题与春秋战国面临的都不一样,西周时期在更多意义上是国家政治的区分,也就是内外统治上的区别,对于戎狄异族的战争和交往都是以维护西周统治安全作为出发点的。春秋时期,华夏面临较大的压力,尤其是春秋早期,保卫华夏文化成为当时霸主政治的自觉。所以西周的华夷问题与春秋不一样,而春秋的华夷问题与战国的又不一样。春秋前后随着矛盾的演变,华夏族群对待蛮夷的态度也发生转变。儒家是一个理想化的学派,面对“礼坏乐崩”的历史事实,儒家提出一系列方案,而对于华夷问题,也是这样。有时就仅仅是思想,“应该这样”和“是这样”是不同的,对于“五服”他们就进行了整齐划一的设想,这就是典型的“应该这样”的问题。对于先秦古籍当中战国时成书的著作,学者们研究时往往会说,“虽然该书成书于战国,但是应该反映了西周春秋时期的状况”之类,这种模糊的说法导致先秦史研究缺少准确性,往往会丧失公允,难以说服人。

第二,在华夷关系的研究中,严格区分“事实”和“思想”。

准确分析古人的思想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土壤。在对待夷族的问题上,西周时夷大多是对手的意思,到了春秋,出现了夏尊夷蛮的思想,这意味华夏乃文明之所,而夷狄则为野蛮落后的族群,并且提出用夏变夷的主张。其实就儒家而言,孔子对于蛮夷是宽容的,主张以德感化,认为可以平等相处,到了孟子那里对于夷狄就非常严苛。荀子的时代,主张采取更加严厉的手段对付夷狄,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前后变化很大,而相关研究者并未指出来。

第三,在华夷关系研究中充分重视中国特殊的地理气候因素。

在中国特殊地理环境下,西北地区的族群与东南族群不一样,而在以往的研究中这方面并未凸显出来。从西北方面来讲,华夏处于守势,以防御为主,而对于东南则采取攻势,以征服为主。同时,东南诸族在西周时被征服,向周王纳贡,纳入西周的管理范围。西北诸族虽然有史料表明其有朝贡的行为,但是笔者认为那是战国思想家们虚拟的理想状态,并且为孤证。实际的情形是在西北方面周人一直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最后戎人的进攻也是西周亡国的原因之一。在中国文明时期,要特别重视东亚大陆的地理特征及其变迁的因素,由于东亚大陆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大陆形态,所以对华夏族群的融合与扩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就是为文明发展奠定了一个地理上的疆域。而气候的变迁则是族群移动的重要诱因,气候干冷化的趋势使得生活在固定地域的族群会产生生产方式的变化,同时会导致部分族群的移动,这一点可以帮助解释早期周人的迁徙路线问题。春秋时期就是一个气候干冷化的过程,导致周边族群内迁,加速了融合的进程。

气候的问题也涉及在东亚地区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的问题,即经度的地带性问题,这导致游牧经济形态本身也出现不同的差异,所以导致400毫米等降水线呈东北—西南走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移动,目前仍有继续研究的空间。关于气候变化的问题应该进行细化研究,不但要分析气候变化的趋势,还要分析气候变化的节奏,因为缓慢比快速的气候变化对人群活动更能产生重大影响。西方史学中的长时段理论可以与此相关的研究结合起来。

第四,分析族群冲突背后的资源争夺和经济因素。

在分析族群关系时,要特别重视社会经济的因素,战争背后的推动力量。西周时期对于战略性物质的争夺,比如铜矿石的争夺,只有控制了这种战略物资,周王朝的统治才能继续。所以在相关铭文当中有许多“俘金”“献金”的记载,都从一个方面说明当时西周和东南诸族的战争与铜有着密切关系。除了铜之外,还有一些特殊产品也具有地域垄断性,比如食盐、玉石,也可能成为争夺的对象。资源丰富的东南方自然成为西周经营的重点。要从事件的表面措辞中发现事件背后的真相,发现中国先秦史上在许多文化现象掩盖下的秘密。

第五,在华夷之辨的研究中,注重历史遗产的总结。

即对当前民族的理解与分析,在东亚秩序的确定过程中,古代的五服制度有哪些我们当前可资借鉴的成果,台湾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春秋时期戎狄的概念在很大程度表示内外之别,很少涉及先进与落后的思想,这种观念很可能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强加上去的。这里面就有五服制度中包含的东亚特有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方法与原则,这种层级的控制与影响,以及主张文化教化、以德服人等思想可以成为西方国家遵从的制度,也可以成为在处理国与国关系陷入困境之后的一种选择。同时要看到以德服人的观点在孤立的理解时会发生的问题,历史上的事件告诉我们,如果缺少了武力支持的纯道德说教,可能会出大问题,必须深刻认知这种道德说教背后的意义。现代国际关系的理论是脱胎于欧洲早期的国家关系理论,在中华民族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对于当今国际关系理论应该有更大的贡献,其中互相尊重,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对未来国际关系理论产生建设性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