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专题拓展:《我国神秘的诡谲文字》
我国已发现10多种神秘文字有待破解,它们是仓颉书、夏禹书、岣嵝禹碑文字、夜郎天书、仙居蝌蚪文、广昌天书等。光福建就有12个县市存在形如蝌蚪、状如云龙、人莫能识的“仙篆”。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 龙山陶片刻字 龙山陶片刻字的发现,把中国文字历史从原来的公元前1400年提前至公元前2300年左右。在此之前,世人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20世纪初发现的甲骨文,它产生于商代晚期。
龙山陶片刻字是在山东省邹平市丁公村的一座古城遗址中被发现的。该陶片上的文字被刻在一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内面。陶片上现存文字共5列11个字。它属于42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比夏朝还早。文字刚劲有力,排列有序,独立成字,与行草相似,可能是一种记事文字,目前尚无法全部释读(图1-20、图1-21)。

图1-20 刻有丁公陶文的残片

图1-21 残片上的丁公陶文
■ 巴蜀符号 在四川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发现200个不同的图像和符号。文字学者认为这些图像符号是古代巴蜀的文字,尚处于图像表意的原始阶段。郭沫若、徐中舒认为这已是一种原始的象形文字。学者钱玉趾认为这些图符可能是2400多年前的一种拼音文字。
但是有的学者不同意以上观点,认为它既不是文字,也不是原始记事符号,而是一种图腾艺术或宗教绘画,本质上是为宗教服务的艺术品,体现了古代巴蜀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巴蜀符号自发现以来已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是难解之谜(图1-22)。

图1-22 巴蜀符号
■ 红崖天书 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晒甲山,一处离地30多米高、100多米长的悬崖石壁上,有数十个铁灰色的符号,大的像斗,小的如升,既像篆又像隶,力度雄浑,国内古文字学家、金石甲骨文学者、古彝文翻译工作者,至今无人识得,因而被称为“红崖天书”(图1-23)。

图1-23 红崖天书
有学者认为是爨族首领济火助诸葛亮有功,用爨文为济火作的“纪功碑”;古彝文翻译工作者发现其中有两个字很像古彝文;有人认为它们根本不是文字,只是一种图案或者崖壁画。
■ 岣嵝禹碑文字 湖南衡山祝融峰上,有一方刻着77个古文字的石碑,这就是富有传奇色彩的禹碑。衡山别名岣嵝山,因此又称岣嵝碑(图1-24)。

图1-24 岣嵝禹碑文字
此碑碑文难认,但运笔流畅,布局整齐,与甲骨、钟鼎文相比有明显的进步,与龙山文化晚期陶片刻字更不可类比。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刻的纪功碑。明朝文学家杨慎虽释出碑的全文,但并没有得到公认。
■ 华安仙字 福建华安县仙字潭,离地3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散布着5处,约有20个奇异字形的摩崖石刻文字。千百年来,这些古代象形文字无法破解,称其为“仙字”。这些仙字大的长70多厘米,宽20多厘米,小的长10多厘米,宽仅几厘米。它们都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古朴形态,个别虽与甲骨文或蝌蚪文类似,但又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属于原始象形表意文字,有人认为是图像文字,有人则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篆(图1-25)。

图1-25 华安仙字
关于文字表达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它记载的是春秋时期吴部落的酋长战胜夷、越、番三个部落的纪功石刻;有人则认为它可能反映了商代或西周初期福建南部的越族中两个支系或部落之间相互征伐斗争的历史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