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督抚权力结构与地方治理:张之洞督粤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本书章节安排

从既往对张之洞的研究看,除了“文革”时期把张之洞当作尊孔卖国的典型进行批判外,学界对督粤时期的张之洞,虽不乏有一些具体的批评,但总体评价较高。然而受到“清流到洋务派转变”认知框架的影响,研究者主要把督粤时期的张之洞看作洋务派、爱国者,从这个角度进行立论。实际上,如果从一个行省大员的权力实际运作角度思考,更应该关注张之洞与中央、广东官绅、省级大员、洋人的关系,从政局变动、派系力量消长、地方权力结构中,把握和理解督粤时期的张之洞。除绪论和结语外,本书按主题分为六章,具体如下。

第一章探讨光绪初年张之洞的崛起及其离晋督粤的原因。现有研究一般将抚晋前的张之洞视为“清流”,然而与倭仁、李鸿藻等理学名家不同,光绪初年的张之洞有“清流”的声誉和人际交往,实则以洋务鸣世。在南北政争、湘淮之争的大背景下,张之洞主动交结北派领袖李鸿藻、洋务领袖李鸿章,在中俄伊犁交涉、中日琉球交涉中表现抢眼,外放山西巡抚。在山西巡抚任上,张之洞举行新政,并建立起新的人事关系和情报系统,逐步独当一面。自光绪八年(1882)底始,张之洞以中法越南交涉为契机,主动谋求外调离晋。清军北宁之败后,朝局激变。为应对战事,加以张之洞屡次表达对中法越南交涉的意见,清廷命张之洞调署两广总督。

第二章、第三章为张之洞与中法战争部分。中法战争是张之洞督粤时期经历的重要事件。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梳理钩稽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联络、指示之具体人员,对张之洞中法战时之举措做细化补充。其中第二章侧重于饷械之筹集,第三章侧重于情报获取、交流与决策。张之洞督粤后通过联络各方人员,并札派委员执行其意愿,进行情报搜集、饷械筹运,终以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中法战争的局势。对张之洞仕途而言,其积极援助闽、台、越,获得醇王奕譞和军机处的赞许,为自己赢得了一定的政治退路,摆脱了马江战后不利的政治处境。

第四章阐述张之洞在粤开展自强举措之财政困局,涉及朝廷、户部和地方官绅态度。张之洞以中法战争为契机,在广东吸收地方的洋务人才,施行自强措施。中法战后,朝野出现了自强风气的转向,进一步激励了张之洞施行自强举措的想法,由此他在广东全面铺展自强措施。张之洞在广东大举兴办自强举措开销巨大,引发广东官绅以及户部尚书翁同龢的不满,因得军机大臣阎敬铭和醇王奕譞的支持,张之洞在广东的自强举措尚能勉力支持。慈禧归政前后,清廷财政状况发生变化,加之时局的变动,张之洞的自强处境愈发艰难。

第五章利用张之洞与总署关于对外交涉事件的往来电报、函咨,通过主要的中外交涉案例,探析张之洞与总署关系的演变。两广地区是环南海地区的交涉前沿,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基于联结强援、以夷制夷的策略,与英、德、美等国维持友好关系,虽与总署时有意见分歧,但对外理念基本一致。战后中外围绕通商、勘界、贸易等问题发生摩擦,加之张之洞“排外”的性格,其与在粤洋人矛盾逐步积累。当洋人在广东交涉不顺时,往往将中外交涉案件提至总署交涉,因交涉理念、处理方式的不同,总署对张之洞渐生不满,而张之洞亦时常面临来自总理衙门的压力,在广州的后期甚至感到总理衙门的掣肘。

第六章探讨在朝廷体制设置理念和中法战后善后背景下,张之洞与彭玉麟、张树声,以及历任广东两司、广东水陆提督、广州将军、粤海关监督的关系演变,并论述张之洞在粤之主要兴革和施政困境。因张之洞治粤屡与户部、总署、两广省级大员、洋人、广东士绅产生矛盾,清廷早有将张之洞调离广东之意。光绪十四、十五年间,朝野上下围绕津通铁路的修建发生论争,张之洞提议停修津通铁路,改建芦汉铁路。最终在醇王奕譞的力主下,清廷以筹办芦汉铁路为由,将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