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缘起
军政关系一直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中关涉重大现实利益、复杂而敏感的议题。2019年初,伴随着阿尔及利亚和苏丹民众抗议运动,这两个阿拉伯国家再次上演了军人接管政权的大戏,由此引起各界对军政关系诸问题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当反法西斯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之时,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摆脱列强控制,宣告独立,开启了20世纪新的历史进程。其中,最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军人集团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关键角色。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军事政变频繁发生,军人干政此起彼伏,相继出现了许多军政权,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被西方一些学者称为军人政治的“黄金岁月”。[1]阿拉伯国家也不例外,在1952年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之后,阿拉伯世界出现了显著的军人政治现象,这也确立了军人和军队在这些国家的重要政治地位。
军政关系是政治治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关系到一国对外军事行动的能力,而且关系到一国内部的政治发展。军队是作为国家进行对外进攻与防御的工具而建立起来的,但它又是一国内部的机构。军队兼具国内和国际政治角色的特征带来了现代军政关系中的两难悖论:为了应对其他群体的威胁,政府需要建立拥有强制能力的机构(即军队)保护自己,但随后政府发现,用来保护自己而创建的强制机构也可能构成对自己的威胁。[2]因而,如何构建军政关系,保证军队既能有效应对外部威胁,又不对内部政府构成挑战,就成为重要问题。
一战导致奥斯曼帝国被欧洲列强肢解,在它的领土上裂变出许多新的阿拉伯国家,这些国家在英国和法国的主导下开启了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3]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军政关系成为摆在政治领导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显然,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并未解决好这一问题。20世纪中叶,军事政变和阿拉伯民族主义、反对殖民主义运动一起成为阿拉伯世界重要的政治现象,[4]政变带来的重要结果之一是共和制成为阿拉伯世界一种重要的政体形态。根据阿盟官方网站的资料,目前22个阿盟成员国中有14个共和制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埃及、巴勒斯坦、吉布提、科摩罗、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5]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在建立初期,大多由不同形式的军政府领导,军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主导性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国家的军政关系基本都展现出文官控制军队能力增强的特征。同时,由于各自的历史境况不同,不同国家的军政关系也表现出不同特点。而且,这些国家的军政关系带来了军队战斗力弱、军队团体利益明显、军队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
显然,军政关系这一议题在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在不同时期展现其差异性和变动性。例如,埃及自共和制度确立以来,军政关系的变化经历了军政府、威权主义文官政府控制军队、“一·二五”革命以来的军队地位提高等阶段;伊拉克共和国经历了军政府时期反复的军事政变到复兴党控制军队,再到伊拉克战争之后民选的文官政府控制军队等阶段;也门共和国经历了军人政权、极短暂的民选政府控制军队、威权政府控制军队,再到军队分裂和多重武装力量崛起等阶段;黎巴嫩建国之后,整体维持民主的文官政府控制军队的局面。
综观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军政关系的演变,我们发现:一方面,这些国家的军政关系表现出明显的文官政府控制军队的趋向;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军政关系演变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由此引出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军政关系演变的方向是什么?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军政关系演变的内在机理是什么?不同国家军政关系演变的模式和影响是什么?本书以埃及、伊拉克、也门和黎巴嫩四国为主要案例,探究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军政关系演变的历程和特点,概括军政关系的类型和特征,总结军政关系对这些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预测军政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书以埃及、伊拉克、也门和黎巴嫩为主要案例来进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这四个国家军政关系的演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深度研究四国的军政关系演变有助于我们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从整体上看,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家的军政关系发展与埃及有较强的相似性;伊拉克的军政关系演变历程和叙利亚等国有不少的相同点;也门的军政关系变化与利比亚等国比较类似;黎巴嫩是相对独特的案例,从建国之初就整体维持民主的文官政府控制军队模式。
第二,这四个国家军政关系的演变除了具有文官控制能力增强的相似性之外,还展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整个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军政关系演变的理解。这些国家的军政关系演变原因相对复杂,既包括外部原因,也包括内部原因;既包括物质原因,也包括观念原因。这些国家不同时期的军政关系类型也相对多样,既有军队占据主导地位的类型,也有文官政府控制军队的类型,还有军政协调的类型。这些国家军政关系演变的方式也相对多样,既包括急剧演变,也包括缓慢演变;既包括根本性演变,也包括微调性演变。
第三,这四个国家在阿拉伯世界具有重要地位,对于这四个国家军政关系演变的考察有助于加深对这四个国家的研究。埃及是阿拉伯世界人口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此外,埃及的发展模式对其他阿拉伯国家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伊拉克作为阿拉伯世界的核心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中东地区族群、教派、地缘矛盾中心,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备受世人关注。也门作为阿拉伯半岛上唯一的共和制国家,长期经受战乱,发展落后,并以其独特的部落社会而著称。黎巴嫩长期被视为阿拉伯世界的“例外国家”,主要是因为它高度开放、包容和民主,其也因中东地区的“冲突旋涡”属性而闻名。
毫无疑问,建立一种稳定、有效率、有效力的军政关系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普遍追求的目标,[6]阿拉伯共和制国家也不例外。这些国家在军政关系的发展中面临一些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它们的政治发展、社会繁荣、军队高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际政治和比较政治研究中,政府控制军队(或者缺失)都是重要的研究主题。军政关系对于军队改革和军队战斗力、外交决策、政治发展、民主化和民主巩固、族群冲突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因如此,我们观察和探究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军政关系的演变及其问题,通过对军政关系演变的深入分析,廓清这些国家军政关系演变之路径——演变的方式、演变的类型及相关因素,揭示军政关系演变的影响以及军队在政权建设和政治发展中的作用,等等,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