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一 研究方法
探究复杂的社会现象,发现和理解人类活动的属性和动机,需要合适的研究方法予以支撑。本书整体上属于定性研究,在研究中,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
(一)文献分析法
本书通过总结、整理、分析国内外的期刊、著作以及网络资源等中关于第三世界、中东、阿拉伯国家军政关系研究的成果,了解国内外既有研究的现状。然后,详尽归纳与梳理既有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军政关系研究成果的成就和不足,为后续研究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比较分析法
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描述能力,通过聚焦案例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加强我们对核心概念的确定和假设的检验,进而促进新假设的提出和理论构建。[60]因而,比较分析对于探讨相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由于不同阿拉伯共和制国家的军政关系,阿拉伯国家与世界上其他地区国家的军政关系,以及单个阿拉伯国家不同时期的军政关系,既存在一般性,也存在差异性,因此,本书在处理这三个方面问题的时候,试图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军政关系演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本书最主要的方法,本书选取埃及、伊拉克、也门、黎巴嫩四国作为案例。[61]案例研究面临理论检验的普适性较弱、选择具有偏好等困难,但是,案例研究也具有比大样本容易操作、能够提出细致而整体的逻辑关系等优点。案例研究法通常采用过程追踪、一致性检验、反事实分析和跨案例比较几种方案。本书主要运用过程追踪方案,这种方案的好处在于避免遗漏关键要素,增强解释的说服力。由于阿拉伯共和制国家的复杂性,详细分析不同国家军政关系演变的逻辑和过程,厘清其中的规律和特征是必要的,因而过程追踪就显得特别有用。总之,案例研究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单一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军政关系演变,又有助于我们把握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军政关系演变的整体情况。
二 结构安排
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对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军政关系的形成和演变做出概览。大多数共和制国家军政关系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军人政权阶段、20世纪70年代之后威权主义政府控制军队的阶段、阿拉伯剧变后的新阶段。本部分概述了军政府建立的原因及其军政关系状况、威权主义政府时期军政关系的变动及其驱动因素、中东变局以来的军政关系新变化。
第二章探讨埃及军政关系的演变。共和国建立之后,纳赛尔时期,尤其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前,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主导地位。萨达特和穆巴拉克政府时期,埃及在政治层面实现了文官控制军队的目标,但是军队保有大量的团体利益和自主性。穆巴拉克政府垮台之后,军队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引起学者的普遍关注,本章也会对此进行分析、考察。
第三章论述伊拉克军政关系的演变。伊拉克共和国建立之后,并未形成稳定的军政关系,军事政变依旧经常发生,军政府是普遍的政府组织形态,军队在政治中作用巨大。直到巴克尔确立依赖复兴党的统治,并将复兴党的组织建立到军队中,才彻底实现了文官对军队的控制。然而,在两伊战争中,萨达姆出于战争胜利的需要,有限放松了文官对军队事务的干预。2003年美国领导盟军推翻萨达姆政权之后,美国向伊拉克强行移植军政关系制度,伊拉克开启了西方模式的军政关系建设进程,然而目前来看,重建并不成功。
第四章研究也门军政关系的演变。也门伊玛目王朝最终没能避免军政关系的“悖论”,政权增强武装能力的举动最终导致军官在1962年发动政变,推翻封建国家并建立共和国。内战期间,也门军政关系依赖埃及。军官执政效果不佳导致文官埃里亚尼在1967年担任总统,但1974年军方再次成为主导者,也门之后的总统均出身军官,显示出军队在军政关系中的优势地位。然而,也门军政关系具有深厚的“部落烙印”,也门一直没有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现代军队,这导致2011年之后也门呈现多重武装力量崛起的态势。
第五章考察黎巴嫩军政关系的演变。黎巴嫩不同于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它的共和体制建立于法国托管时期。独立之后,由于独特的客观条件、制度和观念原因,黎巴嫩军政关系确立了文官控制军队的模式。虽然其间也有军队在政治生活中作用增加的时候,但整体上维持了“文官强,军队弱”的模式。黎巴嫩内战之后,军政关系也有一些新的变化,但不足以改变文官控制军队的特征。
第六章对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军政关系的演变方式、军政关系的类型和特征、军政关系的演变主体和政府控制军队的方式进行总结。本书将这些国家军政关系的演变方式区分为急剧演变和缓慢演变、根本性演变和微调式演变。阿拉伯共和制国家的军政关系包括军队统治、军队仲裁、军队监管、威权主义政府控制军队、民主政府控制军队五种类型。军官、文官或外部大国构成军政关系的演变主体,政府主要利用权力、合法化和补偿机制控制军队。
第七章通过详细分析军队在阿拉伯剧变中的行为选择,增强人们对阿拉伯剧变、阿拉伯国家军政关系、军队政治行为等议题的理解。同时,本书认为,军队利益对于政权的依赖程度,以及军队内部的团结程度是影响军队行为及其结果的重要变量。
最后是结论部分,通过对前文的总结,提出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军政关系演变的特征及机理,探讨阿拉伯共和制国家的军政关系对于政治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分析阿拉伯共和制国家未来军政关系的走向。
三 创新之处
第一,提出衡量一国特定时期军政关系形式的整体方法。通常,人们总是通过观察军官在政府中任职状况来理解政权的军政关系性质。这种理解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军政关系是多方面的,远比军官在政府中任职复杂得多,例如军方在经济事务、安全外交事务、军队组织事务中的权限都体现军政关系的性质。二是如果仅仅考察军官在政治中的权限,则往往会忽略作为制度的军队与政府的关系,即使是军政府,作为国家制度的政府依旧面临军队的挑战。本书认为,应从作为国家制度的军队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的角度理解军政关系,并以军队与政府在政治治理、军队团体事务、安全政策制定、社会经济活动四个领域中权限分配的状况,综合判定军政关系属性,从而避免仅从军官在政府中任职的单一维度判断军政关系性质的局限。
第二,提出阿拉伯国家军政关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一些学者过分强调军队在阿拉伯国家的重要性,这种“军队恒强论”的观点忽视了阿拉伯国家军政关系的演进特征,也没有注意到不同阿拉伯国家军政关系的差异性。本书通过考察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和也门的军政关系演变情况,指出阿拉伯国家的军政关系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即便是同一国家的军政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也表现出明显的变化性。大多数国家经历了三个阶段:军事政变频发和军政府(含变体)时期、威权主义政府控制军队加强时期、国家再安全化的新时期。军官、政治家或外部力量在客观条件、制度因素和主观因素的限制和支持下,改变既有的军政关系制度安排,确立新的军政关系制度是演变的内在机理。混合性、双重性和复杂性是演变的基本特征,急剧演变和缓慢演变、根本性演变和微调式演变是演变的基本方式。
第三,发展了有关阿拉伯剧变中军队行为选择的理性主义解释。阿拉伯剧变之后,关于阿拉伯国家军政关系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军队在大规模民众抗议中的行为选择问题上。围绕该问题,形成了制度主义、结构主义和理性主义解释的三大范式。然而,既有研究往往存在理论体系不严谨和无法准确解释现实的双重问题。本书以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巴林、阿尔及利亚和苏丹为案例,提出了“军官团理性主义”的假说。当阿拉伯国家统治者深陷“统治者残局”时,政府会命令军队镇压大规模民众抗议运动。核心军官团不得不通过评估自身利益来选择行动:如果军方利益依赖政权,军方往往选择忠诚于政权和镇压抗议;如果军方利益不依赖政权,军方往往选择观望等待。此时,军队团结度因素开始起作用。在军方选择镇压时,如果军队团结度高,军队往往能成功镇压抗议(巴林);如果军队团结度低,部分军官团会选择背叛政权,军队发生分裂,国家陷入内战(利比亚、叙利亚、也门)。在军队选择观望时,往往意味着军队团结度高,若民众抗议运动渐趋平息,军方将选择支持政权;若民众抗议运动未被平息,军方往往发动政变并主导政治转型(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
第四,对西方学者有关阿拉伯国家军政关系问题研究的一些反思。一些西方学者的相关论述往往存在两类问题。一是以西方国家军政关系为标准评价阿拉伯国家的军政关系,产生了“西方经验普世化”和“军队国家化泛化”的问题。二是强调西方的经验,忽略阿拉伯国家的历史和特性,产生了“文官作用理想化”和“军队作用简单化”的问题。本书指出,西方学者脱离历史情境来评价阿拉伯国家的军政关系问题,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的学术霸权。这里仅举两例予以反驳。一是关于军政府的评价问题。西方学者往往强调军人政变的非法性和军人政权的腐败性。但20世纪50~70年代阿拉伯军人通过政变推翻封建王权、建立军人共和国无疑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二是关于军政关系的形式问题。欧美学者往往从规范层面,强调民主政府控制军队的模式是军政关系的最终归宿和最优形式,而本书中黎巴嫩和伊拉克的案例表明,仅仅强调民主制度的形式有其内在缺陷。事实上,评价一国军政关系的标准应当是能否解决军政关系的难题,以及能否解决影响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难题。
[1] 陈明明:《所有的子弹都有归宿——发展中国家军人政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第1页。
[2] Peter D.Feaver,“The Civil-Military Problematique:Huntington,Janowitz and the Question of Civilian Control,” Armed Forces & Society,Vol.23,No.2,Winter 1996,p.150.
[3] William L.Cleveland,Martin Bunton,A History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fourth edition(Boulder:Westview Press,2009),pp.162-163.
[4] S.Fisher,ed.,The Military in the Middle East(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3;J.C.Hurewitz,Middle East Politics:The Military Dimension(New York:Praeger,1969);E.Beeri,Army Officers in Arab Politics and Society(New York:Praeger,1970).
[5] “Presentation of the Arab League,” September 13,2012,http://www.arableagueonline.org/hello-world/。2011年11月,叙利亚的阿盟成员国资格被中止,截至2019年初,仍未恢复。
[6] Florina C.Matei,“A New Conceptualization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Tomas C.Bruneau,Florina C.Matei,eds.,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London:Routledge,2013),p.29.
[7] Samuel P.Huntington,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Cambridge: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7),p.83.
[8] Morris Janowitz,The Professional Soldier:A Social and Political Portrait(Glencoe,Illinois:Free Press,1960),p.418.
[9] Samuel E.Finer,The Man on Horseback: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Politics(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62),p.3.
[10] Samuel E.Finer,The Man on Horseback: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Politics(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62).
[11] Manfred Halpern,The Politics of Social Change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p.253.
[12] J.C.Hurewitz,Middle East Politics:The Military Dimension(New York:Published for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by Praeger,1969),p.419.
[13] Amos Perlmutter,Political Roles and Military Rulers(London;Totowa N.J.:F.Cass,1981).
[14] Hanna Batatu,The Egyptians,Syrian and Iraqi Revolutions:Some Observations on Their Underlying Causes and Social Character(Washington D.C.: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ab Studies,1983).
[15] Risa Brooks,Political-Military Relat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Arab Regimes(Adelphi Paper 324,Oxford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1.
[16] Eric A.Nordlinger,Soldiers in Politics(Engel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77),p.22.
[17] Samuel E.Finer,“The Morphology of Military Regimes,” in Kolkowicz Roman,Andrzej Korbonski,eds.,Soldiers,Peasants and Bureacrats: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Communist and Modernizing Societies(London,Boston,Sydney:George Allen and Unwin,1982),p.284.
[18] Mehran Kamrava,“Military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Middle East,”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115,No.1,Spring 2000,p.68.
[19] Steven Cook,Ruling But Not Governing: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Egypt,Algeria,and Turkey(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7),pp.1-2.
[20] Alfred Stepan,Rethinking Military Politics:Brazil and the Southern Con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21] Eva Bellin,“The Robustness of Authoritarianism in the Middle East:Excep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Politics,Vol.36,No.2,January 2004,p.144.
[22] Eva Bellin,“Reconsidering the Robustness of Authoritarianism in the Middle East:Lessons from the Arab Spring,” Comparative Politics,Vol.44,No.2,January 2012,pp.131-135;Derek Lutterbeck,“Arab Uprisings,Armed Forces,and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Armed Forces & Society,Vol.39,No.1,2013,pp.28-52.
[23] Holger Albrecht,“Does Coup-Proofing Work?Political-Military Relations in Authoritarian Regimes Amid the Arab Uprisings,” Mediterranean Politics,Vol.20,No.1,January 2015,pp.36-54;Zoltan Barany,How Armies Respond to Revolutions and Wh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6).
[24] William C.Taylor,Military Responses to the Arab Uprisings and the Future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Middle East(New York:Palgrave,2014);Holger Albrecht,Aurel Croissant,Fred H.Lawson,eds.,Armies and Insurgencies in the Arab Spring(Philadelphia,Pennsylvan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16).
[25] Stephanie Cronin,Armies and State-Building in the Modern Middle East:Politics,Nationalism and Military Reform(London:I.B.Tauris,2014).
[26] Florence Gaub,Guardians of the Arab States:When Militaries Intervene in Politics,from Iraq to Mauritani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
[27] lke Grawert,Zeinab Abul-Magd,eds.,Businessmen in Arms:How the Military and Other Armed Groups Profit in the MENA Region(Lanham,Marylan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16).
[28] Kenneth M.Pollack,Armies of Sand:The 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Arab Military Effectivenes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9).
[29] Hazem Kandil,Soldiers,Spies and Statesmen:Egypt’s Road to Revolt(London:Verso,2012).
[30] Azmi Bishara,The Army and Political Power in the Arab Context:Theoretical Problems(Research Paper,Arab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Policy Studies,2017).
[31] Oren Barak,Assaf David,“The Arab Security Sector:A New Research Agenda for a Neglected Topic,” Armed Forces & Society,Vol.36,No.5,2010,pp.807-811.
[32] 〔美〕F.格里高利·高斯三世:《中东研究缘何错失阿拉伯之春》,闫伟译,《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7期,第85页。
[33] Gary King,Robert Keohane,Sidney Verba,Designing Social Inquiry: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p.7.
[34] 黄维民:《中东国家通史:土耳其卷》,商务印书馆,2002,第280~294页。
[35] 魏本立:《试论土耳其军队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西亚非洲》1989年第6期;范若兰:《试论土耳其军队干预政治的原因》,《西亚非洲》1991年第3期;刘云:《土耳其的军队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36] 杨灏城、江淳:《纳赛尔和萨达特时代的埃及》,商务印书馆,1997;毕健康:《埃及现代化与政治稳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王林聪:《中东国家民主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7] 黄前明、李荣建:《当代埃及军队的职能演变与军政关系调整》,《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第1期;朱泉钢、王林聪:《论军队在埃及变局及其政治转型中的作用》,《西亚非洲》2014年第3期;李睿恒:《普力夺社会视角下的当代埃及军人干政》,《亚非纵横》2015年第2期;王建:《军队在埃及政治和经济秩序重建中的作用》,《阿拉伯世界研究》2016年第6期;詹晋洁:《埃及现代化进程中的军人干政与政治稳定》,《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38] 关于伊拉克的军政关系研究可参见黄民兴《中东国家通史:伊拉克卷》,商务印书馆,2002;韩志斌《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刘月琴《伊拉克共和制的建立及其特点》,《西亚非洲》1992年第4期;朱泉钢《论伊拉克国家重建中的军队问题》,《阿拉伯世界研究》2016年第4期。关于阿尔及利亚的军政关系研究可参见慈志刚《浅析阿尔及利亚的军政体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关于叙利亚的军政关系研究可参见王新刚、颜鹏《叙利亚军人政治的历史演变、成因及特点》,《中东问题研究》2015年第2期。
[39] 吴期扬:《非洲军队、军事政变与军政权》,《西亚非洲资料》1995年第2期。
[40] Jorn Brommelhorster,Wolf-Christian Paes,eds.,The Military as an Economic Actor:Soldiers in Busines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3),p.8.
[41] Mark Beeson,Alex J.Bellamy,Securing Southeast Asia:The Politics of Security Sector Reform(New York:Routledge,2007),p.23.
[42] Heiner Hänggi,“Conceptualising Security Sector Reform and Reconstruction,” in Alan Bryden,Heiner Hänggi,eds.,Reform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Security Sector(Münster:Lit,2004),pp.5-6.
[43]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第122页。
[44] Rebecca L.Schiff,The Military and Domestic Politics:A Concordance Theory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New York:Routledge,2009),p.2;高民政:《军政现象与军政关系探微——兼论军事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核心问题》,《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第154~156页。
[45] 关于官僚组织理论的经典研究可参见Graham T.Allison,“Conceptual Models and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63,No.3,September 1969,pp.707-715。
[46]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第2版),张立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441页。
[47] 关于军队在一国活动的范围的研究可参见Alfred Stepan,“The New Professionalism of Internal Warfare and Military Role Expansion,” in Alfred Stepan,ed.,Authoritarian Brazil:Origins,Policies and Futur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
[48] Muthiah Alagappa,Coercion and Governance:The Declining Political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Asi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32.
[49] Aurel Croissant,David Kuehn,Paul W.Chambers,Siegfried O.Wolf,“Beyond the Fallacy of Coupism:Conceptualizing Civilian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in Emerging Democracies,” Democratization,Vol.12,No.5,October 2010,p.955.
[50] 〔美〕吉列尔莫·奥康奈、〔意〕菲利普·施密特:《威权统治的转型:关于不确定民主的试探性结论》,景威、柴绍锦译,新星出版社,2012,第46页。
[51]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4页。
[52] Claude E.Welch,“Civilian Control of the Military:Myth and Reality,” in Claude E.Welch,ed.,Civilian Control of the Military:Theory and Case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76),p.3.
[53] 组织过程理论认为,政府将权力授予不同组织,为实现目标,相对于高层领导具有自主性,许多组织之间产生不确定的冲突。参见Graham T.Allison,“Conceptual Models and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63,No.3,September 1969,pp.669-707。
[54]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第137~138页。
[55] 〔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商务印书馆,1978,第43页。
[56] Barry Rubin,“The Military in Contemporary Middle East Politics,” in Barry Rubin,Thomas Keaney,eds.,Armed Forces in the Middle East:Politics and Strategy(London:Frank Cass Publishers,2001),p.11.
[57] Bassam Tibi,Islam’s Predicament with Modernity:Religious Reform and Culture Change(New York:Routledge,2009),p.6.
[58] Martin Edmonds,Armed Services and Society(Leicester: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8),p.93.
[59] Aurel Croissant,David Kuehn,Paul Chambers,Siegfried O.Wolf,“Beyond the Fallacy of Coupism:Conceptualizing Civilian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in Emerging Democracies,” Democratization,Vol.17,No.5,October 2010,p.955.
[60] 戴维·科列尔:《比较的方法》,载〔美〕尼考劳斯·扎哈里亚迪斯主编《比较政治学:理论、案例与方法》,宁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42页。
[61] 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详细介绍可参见Robert K.Yin,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3rd edition(Thousand Oaks:Sage,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