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一 本书的研究框架
本书的研究框架如图1-2所示。本书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走出去”战略的现实背景,认为制造业的产能过剩治理必须依赖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我们主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现有研究文献是否成功解释了我国当前阶段的产能过剩问题,当前的产能过剩治理思路是否可行?第二,研发创新能否缓解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化解制造业产能过剩?第三,鼓励企业大力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走出去”战略能有效化解我国的产能过剩吗?

图1-2 本书的研究框架
我们首先测度得到制造业分行业的“真实的产能利用率”和省域层面的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对我国当前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从行业和省际视角考察研发投入、对外直接投资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我们发现,只有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显著提高产能利用率,而研发创新化解产能过剩的作用机制失效。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因果研究设计,识别出研发投入、对外直接投资与产能利用率的因果关系,从而为创新驱动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化解产能过剩的思路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鉴于中观层面的研究发现研发创新化解产能过剩的作用机制失效,我们还从创新方式视角出发,考察研发创新化解产能过剩的作用机制失效的根源。另外,我们进一步研究政府补贴的产业扶持政策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探寻合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扶持政策。最后,我们在总结本书研究主要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科学治理产能过剩的新思路。
二 本书的研究内容
本书一共分为九章,每个章节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本书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指出研究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然后对本书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做了说明,最后指出了创新点与局限性。
第二章:产能过剩的定义、测度方法及形成机理。我们通过研究现有文献的方法,比较了不同学者对产能过剩内涵的理解,梳理了不同测度方法测度的产能利用率的含义,以及对不同的产能过剩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深化对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认识。
第三章: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行业差异及影响因素。首先,使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测度我国制造业分行业在1980~2014年的“真实的产能利用率”;其次,本书对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行业差异以及动态演变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重点讨论了2008年以来制造业产能过剩特征的变化,指出当前产能过剩具有复杂性、全局性甚至长期性等特征;再次,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对需求冲击、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性扭曲三个层次的产能过剩成因以及研发创新进行回归分析,探讨三个层次的因素以及作为产能过剩治理机制的供给创新对产能过剩的影响;最后,在对我国制造业分行业的产能过剩现状、特征、形成机制有了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对产能过剩治理展开讨论。
第四章: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省际差异及影响因素。这一章我们是从省际层面的视角,考察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首先,我们利用各省份分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测度得到省域层面上的产能利用率,揭示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区域、省际差异;其次,利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从省际层面考察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第三章的实证结果,对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成因及治理对策做出评价,并且指出识别研发投入、对外直接投资与产能利用率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五章:研发投入、创新方式与产能过剩治理:来自制造业的实证依据。这一章主要是识别研发投入与产能利用率的因果关系,并从创新方式的视角探讨我国研发创新化解产能过剩作用失效的根源。首先,我们梳理产能过剩形成机制的理论框架,讨论研发投入在产能过剩形成和治理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其次,我们利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调查数据,考察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工具变量回归以及联立方程组模型克服内生性问题,识别出研发投入和产能利用率的因果关系;最后,我们进一步将创新方式细分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及模仿创新,考察创新方式对产能过剩的影响,指出过度依赖模仿创新是制造业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化解产能过剩的作用机制相对失效的原因。
第六章:政府补贴、企业创新与产能过剩治理:来自上市企业的依据。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特殊性,本章以光伏和风能上市企业为例,单独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讨论政府补贴的产业扶持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及其机制。首先,本章测度了48家光伏和风能上市企业在2001~2015年的产能利用率,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利用率的动态演变,指出以光伏和风能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历了由发展不足的产能利用偏低演变为创新不足的产能过剩。在此基础上,本章将企业创新纳入政府补贴对企业产能利用率影响的分析框架,并利用2010~2015年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政府补贴、政府补贴类型对光伏和风能上市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最后提出如何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实现产能过剩治理。
第七章:对外直接投资与产能过剩治理:来自工业企业的微观证据。这一章主要是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对产能过剩影响的作用机制,并识别对外直接投资和产能过剩的因果关系,从微观企业层面验证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化解产能过剩的假说。采用PSM-DID的研究方法,克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能存在“自选择效应”的样本选择偏差和解决遗漏变量产生的内生性问题,准确衡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带来的产能过剩下降程度。本章还进一步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在过剩行业和非过剩行业对产能过剩影响的差异,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效应和滞后效应,最终得到稳健性结论。
第八章: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治理的长效机制分析。从“一带一路”倡议、市场化法治化机制以及产能共享机制出发,考察产能过剩治理政策的最新发展,为我国制造业构建产能过剩治理的长效机制提出建议。
第九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在总结本书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现实情况,指出本书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并且,本书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角和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走出去”战略视角,为我国科学治理制造业产能过剩提出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