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北洋集团的崛起

小站练兵

中日甲午一役,操练洋枪洋操30余年的中国海陆军一败涂地,朝野上下震动,于是有了“绿营不足恃,急欲编练新军,从北洋试办入手”袁世凯:《与兄世敦世廉书》,载平如衡编《袁世凯家书》,上海中央书店,1936,第30页。之议。作为清廷少数熟稔西洋军制的大臣之一,袁世凯进入了高层视野。

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又称袁项城;青年时代因科场蹭蹬转而立下从戎之志,遍读兵书战策,希望借“军功”走上仕途。1881年,靠着嗣父袁保庆的关系,袁世凯投到庆军统领吴长庆门下。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政变”,袁世凯随庆军开赴朝鲜,因在朝鲜平内乱、练新军中表现颇有“才能”,博得李鸿章“知兵”之肯定,委以经略驻朝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并以道员升用,加三品衔。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前夕,袁世凯化装后搭乘美国商轮从汉城逃回天津。战争爆发后,袁世凯被派赴东北前线协助筹拨粮饷、联络各军。1895年中国战败后,一度不得志的袁世凯改投荣禄门下,正巧赶上清廷整顿武备。积累了朝鲜练兵经验,且一向自诩学习军事“比起做文章来,到底容易多了”袁静雪:《我的父亲袁世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74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第128页。的袁世凯,很快就得到荣禄的信任。

在荣禄的推荐下,袁世凯争取到觐见光绪帝的机会,并把握住了机会。光绪帝委其北洋练兵大臣重任且给予“一切饷章,著照拟支发”刘锦藻:《皇朝续文献通考》第219卷,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乌程刘锦藻坚匏庵铅印本。的大力支持。1895年12月16日,“新建陆军”成立,袁世凯正式开始了世人称之为“小站见文后小常识。练兵”的统兵之路,这也是他获取兵符、建立个人班底、“并得武卫右军全体之归心”袁世凯:《与徐菊人书》,载平如衡编《袁世凯家书》,上海中央书店,1936,第31页。的重要开端。

小站练兵园(早期照片)

客观地讲,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在当时还是比较进步的。他以德国陆军制度为蓝图编练新建陆军,以督练处为总部,下设参谋营务处、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稽查营务处管理军队日常事务,同时附设粮饷局、军械局、洋务局、军医局、转运局、教习处等机构保障军队后勤供应。

新建陆军营制共分为左右两翼,每翼设步、骑、炮、工四个兵种,以步兵为主;装备配以当时最先进的德国曼利夏步枪、马枪和格鲁森快炮,单兵也配置了齐全的工具、帐篷、望远镜、电话机、修理枪炮小机器等基本军需。

仿照德、日陆军建制改编的北洋新建陆军

除了完备的军事制度和优良的军械外,训练也很重要。兵法云:战必以练兵为先,而练兵之法重在肃整。袁世凯首先从裁汰冗兵入手,在湘、鄂、豫等地,按照年龄、身高、体能和品行等新标准严格招募精壮新兵。当然,光有蛮力也不成,袁世凯还鼓励有文化者从军,以为新军军官储备人才。除了学习兵法、枪炮使用、测绘、战术、地理等军事知识,袁世凯还要求这些新兵掌握礼仪、德文和号乐等知识。

袁世凯信奉,练兵就是一手拿着钱和官,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和钱,不从就吃刀。袁世凯在钱上不亏待属下,他向户部申请提高军饷标准,亲自点发士兵军饷,杜绝以往清军克扣军饷的陋习。袁世凯还允许兵丁服役满三年,就可享受三个月的带薪年假。甚至连士兵的家属,袁世凯也会关照地方给予照顾。

当然,对于违反军纪的士兵,袁世凯也不会手软。他亲自担任督练官,编写《行军暂行章程》《简明军纪廿条》等章程,制定严刑峻法,其中18条斩律及2条重责军律严明了军纪;编制《劝兵歌》,规范士兵日常行为,训练士兵绝对服从命令,树立了他的军中权威。经过这一改造,新建陆军沙场点兵时,“操法灵熟,步武整齐,旗帜之鲜明,号衣之洁净,楚楚可观”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晚清文献七种》,齐鲁学社,2014,第403—404页。。与淮军旧勇骄惰浮伪的军纪相比,呈现出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新气象。

《时报》1909年1月3日刊登的袁世凯照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军官是军队的核心。袁世凯麾下的新军军官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聘用德国军官;二是从北洋武备学堂和随营武备学堂毕业生中择优选拔。尤其后者是袁世凯新军军官人才的主要来源,如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人任各处总办或统带;曹锟、卢永祥、王占元、段芝贵、李纯等人任各营哨官;徐世昌、任秀深、唐绍仪等人则协助袁世凯总理文案。

武备学堂出来的这些军官,虽没有显赫的背景,有的甚至还来自社会底层,像冯国璋当过吹鼓手,曹锟是小贩出身,吴佩孚也摆过地摊当过算命先生,但他们凭借骁勇善战,也为自己挣了似锦前程。人们很难想象,正是这些武夫日后影响了北洋政局的走向。

北洋新军操练

自1882年至1894年朝鲜12年的历练,袁世凯深知拥有自己武装的重要性,而小站练兵恰恰给了他这个建立自己班底的机会。袁世凯的小站班底由老将亲兵、幕府文官、武备学员三个部分组成。

老将亲兵是指原淮系旧将和袁世凯的亲朋故旧。袁世凯为淮军将领吴长庆一手培养,虽然淮军旧将对西方军事知识了解不多,但一向以淮军后继者自诩的袁世凯,主动接纳并重用了一批像姜桂题、倪嗣冲这样的资深淮系老将。亲朋故旧则是袁世凯修筑营房、采购马匹和军械等后勤保障中的重要倚仗。

幕府文官充任袁世凯的智囊团,与袁世凯私人关系甚好。徐世昌与袁世凯是布衣之交,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后,专门写信劝说仕途不得意的徐世昌“改弦更张,屈就武职,别图异路功名较为迅速”袁世凯:《与徐菊人书》,载平如衡编《袁世凯家书》,上海中央书店,1936,第32页。。之后的事实也证明,在袁世凯的推荐保举下,徐世昌官拜东北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而在徐世昌的经略下,北洋势力也扩展至东北。

还有一部分是学过西方军事知识的北洋武备学堂教官和学生,以及袁世凯随营武备学堂培养的学生。前者包括段祺瑞、冯国璋、曹锟、李纯等人,后者则有靳云鹏、傅良佐、马良、张树元等人。为了笼络这批得力手下,袁世凯通过政治联姻和金钱奖励,提携后进。例如,冯国璋迎娶了袁世凯的家庭教师,段祺瑞娶了袁世凯的表侄女。

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很快就收到了成效。袁世凯不但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军事人才和将领,日后叱咤北洋风云的诸多军阀也多出自小站;而且通过对新兵“绝对服从命令”之训练,打造了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军队。之后,袁世凯又以这支军队为骨干陆续扩编,建成了近十万人的“北洋六镇”,并最终发展成影响中国政局十多年的北洋集团。

有立必有破,虽时人称袁世凯的改革颇有摧枯拉朽之势,但袁世凯也因此得罪了一批权贵。当时津门官绅“啧有烦言”,认为袁世凯“办事操切,嗜杀擅权,不受北洋大臣节制”,于是有了后来胡景桂弹劾袁世凯一事。在荣禄的保全之下,袁世凯得以“乞恩姑从免议”。虽有惊无险,但袁世凯也不免发出“所有夙志,竟至一冷如冰”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第1028页。之感慨。之后,大权独揽的袁世凯,依靠从小站走出来的这支7000余人的新建陆军,开始了他在晚清政坛的纵横捭阖。

大事年表

1882年 7月23日,朝鲜汉城士兵和城市贫民发动起义,史称“壬午政变”。后袁世凯随庆军赴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建亲军”。

1885年 10月,袁世凯以驻朝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专员身份,办理中朝交涉事务。

1894年 6月17日,袁世凯自朝鲜出发,准备乘船回国。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清政府北洋水师战舰,制造高升号事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历时9个月,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 12月,袁世凯将“定武军”改称“新建陆军”,开始督练新军。

小常识:小站

原为退海之地。天津教案发生后,李鸿章令周盛传部盛字军由临汾调往天津。同治十三年(1874),盛字军在青县马厂和新城(今塘沽)之间修筑“马新大道”,沿途设立驿站,40里一大站,10里一小站,共设大站4所,小站11所。光绪元年(1875),盛字军由马厂移屯涝水套,这里是大沽以西的第五个驿站,军士习惯称之为小站,即为今日小站地名由来。小站因属京畿卫戍之地且有良田屯垦,后成为清政府训练新军、屯军驻扎的理想之地。

知识链接:清军兵制

清朝先后曾有8支军队: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练军、防军、海军和新军。八旗兵是满族入关前的军队,分别以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命名,以骑兵为主。绿营兵是清军入关之后,按明代军制改编和新招募的汉人部队,以绿色旗帜为标志,故名绿营兵。八旗兵和绿营兵是清代前期的正规军,也称经制兵。湘军是曾国藩从湘乡到长沙办理的团练,当时称“湘勇”,后来称为“湘军”。淮军是李鸿章1862年按湘军营制改编皖省团练而建。练军是1868年清政府仿照湘军制度改造绿营兵,并推行到全国的。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清政府将练军一部分纳入国家军制,称为“留防勇营”,简称“防军”。海军分为北洋和南洋两支海军,1875年分别由李鸿章和沈葆桢督办。新军是清政府甲午战后仿照西方军制编练的军队,包括海军和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