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明北京城中轴线
明北京城市中轴线像一把标尺,纵标在北京城市正中间,中轴线上的建筑,一座接着一座,不偏不倚,坐北朝南,雄踞中轴线上。
有一种说法认为,明北京城市中轴线的设计是根据太阳的子午线而确定的。什么是子午线?子午线即经线,对于本初子午线,《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这样解释:“0°经线,是计算东西经度的起点。1884年国际会议决定用通过英国格林尼治(Greenwich)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1957年后,格林尼治天文台迁移台址。1968年,国际上以国际协议原点(CIO)作为地极原点,经度起点实际上不变。”
而中国古代社会使用子午线的历史不仅悠久,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是那时还没有知识产权这个概念。例如,在清康熙年间,曾经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在进行测量时,标准的经线就是以明代确定的北京城市中轴线为依据。该图所标出的山西太原等城市,以及山地、区域等名称均是以北京城市中轴线为依据。
“子午线”是中文的表述词句,“子”在中国古代天干地支中是地支的第一位,在对应的十二生肖中属“鼠”;“午”在古代天干地支中是地支的第七位,在对应的十二生肖中属“马”。中国古代社会在表现子午线时,除了日晷,长距离的南北直线一般用“鼠”和“马”来表示。据北京老人回忆,1950年在清挖什刹海疏通河道时,在后门桥下的淤泥中挖出一根方体石桩子,石桩子长约一丈,宽有七八寸见方,上面镌刻着一只老鼠。
据说,这根石桩子是明永乐年间修建北京城时奠基用的,因为在老鼠下面有用楷书字体刻着“北京”,而“北京”一名的出现是在明永乐元年(1403)。作为子午线,有了北端,那南端在哪儿?南端应该用马来表示,有传说在午门下面,有传说在正阳门(前门)瓮城内,还有传说在天桥下面,到底在哪儿呢?有待考古工作者的进一步挖掘。但是,既有标志“子”端(北)的石桩子,也必然会有标志“午”端(南)的石桩子,或者说“午门”本身就含有“午”字,就是标志。
在北京皇宫午门和太和殿前面有日晷和嘉量。日晷是用汉白玉雕刻成平面光滑的圆形,在圆形的中心点放置与圆盘垂直的铁质指针。日晷放在皇宫主要建筑前面,既有观测时辰的作用,又是封建皇权统治人世间的象征。我们生命、生活的时间计量是根据天体运转而产生的,地球自转以及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每15°为一个节气,总计二十四节气;地球自转以及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天,每30天为1个月,总计12个月等。这些对时间的计算是通过《授时历》来颁布的,而《授时历》被看作天的意志,是由皇权掌握。由此,自然的时光被蒙上神秘的色彩,成为皇权统治的象征。
日晷是古人通过观测太阳影子确定白天时刻的一种简单仪器。“晷”字由“日”“处”“口”三部分组成,原意就是太阳光照射物体的阴影,由此被古人称为“光阴”“时间”;由于日晷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白天正午时刻,表示南北正确方位,因此受到中国封建皇权的重视,成为皇宫大殿前面的装饰物。

午门前日晷

午门前嘉量
我们要关注日晷通过太阳光照指针影子留下的时间刻度,特别是子午这个时刻。子午时刻是上午11时至13时,午时三刻是阳气最足的时间,也就是11时45分到12时,日晷上的指针投影正好与圆形日晷上下垂直。这条垂直的投影,就是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一段子午线。中国古代的先民很早就注意到这条子午线,并用其来观测物体、建筑以及建筑群体的规划。
有一种说法认为北京皇宫及城市中轴线就是依据太阳的子午线而设计的。通过古人的精确计算,即根据天体的运转,以子午时刻形成的子午线,特别是冬至太阳影子最长的子午时刻来确定皇宫主体建筑的中轴线位置,保证在冬至的时候太阳的光线能准确射入坐北朝南房屋或正殿的正门。由此可以说,北京城市中轴线是北京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国内外一些规划建筑专家也赞誉北京中轴线是“人类智慧的轴线”。
明代北京城市中轴线在建设和布局上的创新集中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继续强化城市坐北朝南,特别是圣主当阳,中轴线上主体建筑面对着太阳,突出皇帝面南而王的都市特点。二是城市以元大都城宫城为基点继续向南扩展,主要因素是明朝修建紫禁城比当时南京的宫城规制更高,更加壮丽,整个皇城向南拓展,带动城市向南拓展,一直到嘉靖年间,将中轴线延伸到外城正中的永定门,使进入皇城的居中道路拉得更长,中轴线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细腻。三是将皇城、紫禁城的位置准确地布局在中轴线正中间,使皇帝“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四是巧妙地安排了“镇山”,利用修筑紫禁城挖护城河,即我们俗称的“筒子河”的泥土和拆除元代大内(宫城)宫殿的渣土,在紫禁城后面堆积成万岁山(今景山),不仅使新建的宫殿群有了倚山,又增加了中轴线上的制高点。五是将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对称地安排在皇城内、紫禁城前面,再次昭示“左右对称、中轴明显”的皇城格局。元代的左祖右社被安排在城的东西两侧,而明代则将左祖右社两个皇家祭祀场所紧密安排在紫禁城前面、端门两侧,更加突出了中轴线的“国之轴”感觉。六是将中轴线的末端结束在高大的鼓楼、钟楼,巩固了元大都对中轴线北段的创新处理,同时又强化了天人合一的崇高境地。
这些创新和发展使北京老城7.8公里中轴线基本定型,内容更加丰富,设计达到中国古代都市的高峰,将几千年来人们对古代帝王都城的设计、文化、智慧、想象都浓缩在这条中轴线上,使北京中轴线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以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在上述创新中,通过“挖湖堆山”的手法修建万岁山(今景山)最为精彩,因为万岁山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万岁山与中国传统文化“五行”有关,万岁山位于北京老城的中心,坐落在城市南北中轴线的中心点,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土山。在五行中,东为木,南为火,西为金,北为水,正中是土。作为镇山,万岁山与元大都的镇山(琼华岛)已经不是同一座山,明代的万岁山进一步突出了保佑皇权和江山社稷的理念。据有关文献记载,景山在辽代以前是永定河故道留下的一个小土丘,最早的名称是“青山”。到金代,修建大宁宫时仍保留土山丘。元代营建大都城时,这里是皇宫中后寝主体建筑群和花园,山上修建有亭阁,山前向阳地方建有后宫大殿—延春阁,是元代皇帝大宴群臣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在山后广植树木,为皇宫的“后苑”。明代迁都北京,于永乐年间重修皇宫,将拆除元代皇宫的渣土和新挖宫城护城河的泥土堆积在山上,形成了北京旧城中规模相当大的一座土山,既起到“压胜”前朝的作用,又使新营建的紫禁城有了靠山。由此,这座万岁山只是一种象征性景观,比起琼华岛,内涵丰富了很多。另外,中国古代风水学认为,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紫禁城的布局就是按这一学说规划设计的,在紫禁城北门外有一座山,视为玄武。这座山不仅使紫禁城有了靠山,而且还形成了山水环抱的境界,也就是人们传说的“前有照,后有靠,玄武怀中抱”的宫城格局。“照”为紫禁城前面流淌的金水河,“靠”为万岁山,玄武是由万岁山和内金水河组成的龟蛇化身,怀抱着前朝后寝的宫殿。这样的风水格局正是朱棣迁都北京的皇城所追求的理想布局。由此,每到重阳节,皇帝都要亲自登到山顶,远眺皇宫、京城,祈求消灾去祸,江山永固。但是,风水就是风水,关键是主宰江山社稷的人,人若不行,风水轮流转,结果非常不幸的是,万岁山并没有保障大明江山万岁,也没能让明朝皇帝万岁。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万岁山上,同时也失去了大明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