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明北京皇城、宫城

明永乐元年(1403),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权,定年号“永乐”,人们习惯称他为永乐皇帝。朱棣虽然在南京登基做了皇帝,但还是感觉北京的战略地位更重要,于是,决定迁都北京。迁都北京后,朱棣立即着手进行了几件具有标志性的大工程:一是修皇宫;二是修天地坛;三是铸大钟。其中,修皇宫主要包括皇城和紫禁城两部分。

一、明北京皇城

明朝皇城始建于永乐年间,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天安门、故宫、景山、中南海及北海等。据史书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下诏书开始修建北京皇宫。永乐十五年(1417)大举兴工,十八年(1420)初步完工。皇城呈不规则方形,受地形、地势所限,西南角出缺,与北京内城西北角出缺相似。皇城周长为9000米,实测东西宽为2500米,南北长2750米,呈不规则方形。陈文良主编:《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版,第208页。城墙用大城砖垒砌,涂朱红色,顶部用黄琉璃瓦覆盖,一看就知道是皇家禁地,比元大都皇城的萧蔷(俗称“红门阑马墙”)要气派、坚固许多。

北京皇城有几座门?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但因北京史研究工作者的看法不同,就产生了四门说、六门说、七门说、八门说。四门是指天安门(明称承天门)、地安门(明称北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六门是指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后称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和地安门。七门是指大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天安门和地安门。八门是指大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天安门、端门、东安门、西安门和地安门。由此,大明门是皇城正门,还是天安门是皇城正门,各种文献资料表述也不一样。

其实,这个问题只要了解皇城城门和天安门修建历史的人就能弄清楚。《大明会典》介绍皇城门为六门,即“皇城起大明门,长安左、右门,历东安、西安、北安三门,周围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大明会典》卷一百八十七。。可见明朝初年认定皇城的门,还是以皇城墙外围墙开门来认定的,其中没有提到天安门,自然也提不到端门,天安门也不是皇城的正门,而是皇城内的建筑。从皇城坐北朝南的格局来看,大明门是明朝初年的正门无疑。天安门修建的历史也印证了这种观点。天安门最初称“承天门”,是仿照应天,即南京的承天门建造的。其本身还是一种象征性建筑,表现新生的皇权是“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在建筑形式上是一座“黄瓦飞檐的牌楼”。这座牌楼为木制,五开间,三层楼式。在牌楼正中匾额上书写“承天之门”四个大字。这种形式后来发生了变化。明天顺元年(1457),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复辟的那一年,承天门遭遇火灾,牌楼式建筑被烧毁。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上天的警告,牌楼没有再修复。到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新皇帝登基,委派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承天门。重修承天门时建筑样式做了改动,既为防火需要,也为有新的气象,突出皇权的庄严与神圣,扩大了承天门的建筑规模。新建筑下面是高大的城台,上面是楼阁,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式。因新建的承天门是城楼式,与皇城墙相连接,不仅使皇城更为严密,城内又多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城门。再者,由于其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使人感觉它应该是皇城的大门。

承天门真正取代大明门,成为皇城正门是在清朝初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大顺军进北京城时,曾向承天门射了一箭,说明当时承天门还未被毁,但之后承天门遭毁坏。据史料描述,清顺治皇帝进北京城时,看到的承天门只剩下光秃秃的城基和五个门洞,台基上的大殿已焚毁。清顺治八年(1651),清世祖福临下诏重修承天门,竣工后改承天门为天安门,同时将皇城后门—北安门改为地安门,表明大清王朝祈盼天下安定。由此,天安门完全具备了皇城正门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天安门地位的上升,大明门在改为大清门后,与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一起,成为天安门前的罩门。这种变化在清乾隆朝编纂的《大清会典》中就体现了出来。该书是这样描述的:“正阳门之内为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阑,左右石狮各一,下马石碑各一。门之内千步廊,东西向,各百有十间,又折而北向,各三十四间,皆联檐通脊,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门各三阙,东西向。两门之中,南向者,天安门,为皇城正门。”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卷七十。根据这一变化,到清嘉庆朝编纂的《大清会典》就更明确“皇城,其门七”,七门自然是增加了天安门。

说皇城四门,是在清朝改承天门为天安门以后的提法。清乾隆七年(1742)编修的《国朝宫室》这样记载,皇城“有天安、地安、东安、西安四门”。这种说法显然与明朝的不一样,是在维护顺治年间改承天门为天安门,改北安门为地安门的思想和初衷,更加明确突出了“内和外安”的建筑布局。

二、明北京宫城

明北京宫城就是紫禁城。为何叫“紫禁城”?这是因为天上有紫薇星垣,紫薇垣在古人眼中是永恒不动的,而且位居天体正中,由众星环拱。由此,地上的皇宫也应该是永恒不动的,也应该在城市中轴线上,居城市正中,形成各种建筑环拱的局面。唐朝诗人王维有诗云:“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天上的叫“紫薇垣”,地上的叫“紫禁城”,垣与城是同义词,一脉相承。紫禁城更加突出地表明其是皇家独有的红墙禁地。

明朝不仅仿照历代形制,修建了皇城墙,还修建了非常坚固的宫城城池。宫城就是紫禁城,宫城墙是用磨砖对缝的特制城砖垒砌而成,这与元大都皇宫也不一样。宫城池为非常整齐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表明河道直来直去,四处视野开阔,安全透明;河面宽52米,防护极为严密。紫禁城开四门,正门为午门,后门为玄武门(清初改称“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这种城门命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古人认为方位非常重要,东、西、南、北、中或者说前、后、左、右、中,不仅要明确方位,而且要赋予明确的定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古人认为,东、西、南、北有四灵,这四灵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按照一年四季自然生态演变的现象,又分别赋予固定的颜色和神灵名称,即东方代表春天,神灵为青龙;南方代表夏天,神灵为朱雀;西方代表秋天,神灵为白虎;北方代表冬天,神灵为玄武。有关专家在探索这一文化现象时认为,这种方位与神灵的确定,与人类早期对动物的崇拜有关。

其次,方位的确定与古人对天象的认知有关。古人在观测天象时,将赤道附近的星空划分为二十八个大小不等的区域,每一区域称为“一宿”或“一舍”。所谓“宿”或“舍”,都是停留的意思,是指日、月、五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在划分的星空中停留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古人用来度量日、月、五星运动的星空区域。二十八宿又被古人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有七宿。其中,东方七宿为龙形,南方七宿为鸟形,西方七宿为虎形,北方七宿为龟与蛇形。这在《西游记》中有具体描述,二十八宿被称为天兵天将,根据其头形上的动物造型就可以知道其归属是哪个方位的神灵。将天上二十八宿与地上不同区域相对应,被古人称为“分野”,所谓“天地分野”就是将天空中的二十八宿与中原大地上的区域相对应。

北京紫禁城的午门、神武门、文华殿、武英殿就是根据这一思想布局的。首先,午门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根据其造型,俗称“雁翅楼”“五凤楼”,在方位上又被称为“朱雀门”,与紫禁城后门神武门(明朝称“玄武门”)相互呼应,符合《礼记·曲礼上》所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这里的“朱鸟”与“朱雀”是相同的。午门象征朱雀,与鸟形有关。按五行之说,南方属于火,火为红色,而坐北朝南的皇城、宫殿多为红色墙身,与朱鸟颜色相符合。由此可见,在很早的时候,统治阶级就非常重视皇宫的南门,天宫称“南天门”,将朱鸟与宫殿建筑在造型上融会贯通。例如,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皇宫中的南宫为朱鸟的记载。以后,历代皇宫中南面的大门或大殿以朱鸟或朱雀命名成为一种传统。其次,文华殿代表青龙,武英殿代表白虎。

统率四方神灵的是谁?在中国神话故事中,统率天上诸神的是玉皇大帝,而统率人间四个方位的只能是皇帝,因为皇帝是天子。由此,在东、西、南、北四方神灵确定后,中间的位置就是皇帝,亦称“天子”。

三、北京皇城及宫城的修建者

是谁修建了明北京城?人们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西方游客,总是希望知道是谁修建的北京故宫,是谁修建了北京老城。修建北京城的传说比较多,材料丰富,这不仅是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北京城市的史诗,值得重视。传说是刘伯温设计了具有神秘色彩的北京城,这实际上是老百姓的口头传说,关于刘伯温建北京城,史书上并没有确切记载。从刘伯温在明朝初年的生活时间和其活动区域来看,他与修建北京城联系不上。但是,老百姓总是希望把一切智慧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并把这个人通过口头传说进行神化。事实上,修建北京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北京城留下的众多辉煌建筑,是直接参与设计建造北京城的人们,特别是那些能工巧匠的辛勤劳动和杰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才使北京城的布局和建筑充满魅力。

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有很大不同。西方建筑的设计者会与建筑同时流传下来。而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统治者往往是时代和建筑的符号(例如皇帝的年号),而劳动者(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大型建筑,往往需要群体劳动、集体智慧,个人才智很容易被湮没。在明北京城的修建过程中,特别是在紫禁城皇宫的修建中,这种现象比较典型。但是,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我们还是可以窥见劳动者的作用。例如,明朝永乐年间,为了大规模营建北京皇宫,从江南征调了大批工匠,正是这样一批擅长中国传统建筑的能工巧匠,建筑了壮丽的北京城和辉煌灿烂的皇宫。这些设计专家和能工巧匠有阮安、蔡信、杨青、陆祥、蒯祥、徐杲、冯巧等。

阮安(1381—1453),明朝宦官,积极主张并参与修建北京城,特别是皇宫建筑。阮安为人聪颖,熟悉帝王都城建筑规制和工程规划,负责监督紫禁城三大殿修建及北京城池规划建设。阮安对宫殿修建能“目量意营,悉中规制”《明史·阮安传》。

蔡信,生卒年不详,明朝永乐年间修建紫禁城的总工程师,负责工程指挥、调度等。他因营建皇城有功,紫禁城落成后晋升为工部右侍郎。

杨青,生卒年不详,瓦匠出身,明永乐年间参与紫禁城的建造施工,负责工程调配,为督工。由于他的精心设计,工程选材用料等恰到好处,从未出现停工待料状况,紫禁城落成后晋升为工部左侍郎。

陆祥,生卒年不详,明朝初年有名的能工巧匠,擅长石雕技能,参与紫禁城宫殿的汉白玉雕刻工作。据有关史料记载,陆祥亲自参与雕刻的有三大殿丹陛中的螭首、钦安殿四周的汉白玉勾栏等。陆祥历事五朝,至带衔太仆少卿,累加工部侍郎。

蒯祥(1398—1481),苏州人,木工世家。明永乐初年,他与父亲一起被征调到北京修建皇宫。蒯祥精通木工,擅长土木施工。据说,他能双手同时握笔,绘制出的双龙一模一样;在建造宫殿楼阁时,他只需略加计算,便能绘出图纸,与施工结果相差无几;永乐十八年(1420)皇宫落成时,他因业绩突出被提升为工部营缮所丞。在明正统年间重修紫禁城三大殿时,“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称上意者”[明]皇甫录《皇明纪略》。,之后蒯祥被提升为工部右侍郎。北京原有一条胡同叫“蒯侍郎胡同”,据说就是蒯祥住过的地方。明英宗于天顺八年(1464)正月驾崩,二月蒯祥与陆祥负责其皇陵修建设计。因蒯祥曾参与长陵、献陵和景陵的修建设计,再加上管理、调配人员得当,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将地下陵寝修建完成。又用两个月时间将地上陵墓建筑建造完成,陵墓名为裕陵。蒯祥待人谦和,作风简朴,工艺精湛,受人尊重。明宪宗称其为“蒯鲁班”。他晚年主动辞官隐退,终年84岁。

徐杲(1522—1565),明嘉靖年间著名的工程设计师。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奉天、华盖、谨身等三殿及奉天门遭火灾,四十一年(1562)重修后竣工,徐杲负责主持修复紫禁城三大殿工程,亦曾多次参与皇宫大型建筑修缮等工作。

冯巧,生卒年不详,明万历至崇祯年间著名工匠,擅长制作大型建筑工程的模型,并传授模型技术,用模型指导工匠施工。同时,冯巧尽心培养徒弟,清朝初年修建北京皇宫的著名匠师梁九曾师从冯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