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章 跟风宰相曹参
萧何死后,曹参接替他成为汉朝相国。曹参上任后,首先把那些擅长舞文弄墨、沽名钓誉的官员一一斥退,选拔了年长忠厚、不事张扬的人来帮忙处理政务。他整天和这些人一起饮酒聊天,尽管下级官员纷纷来请教,但曹参总是先招待他们喝酒,直到大家酩酊大醉,什么也说不成,政务自然也就无法推进。
曹参的这种行径最终传到了汉惠帝耳中。那么,结果如何呢?我们从曹参的经历说起。
楚汉风云中的骁勇忠将
曹参,字敬伯,沛县人,秦朝时为沛县的监狱官。他和萧何在地方上都是重要官员,也是刘邦早期的朋友。当刘邦起义反秦时,曹参成为刘邦的亲信,参与了许多关键战役。曹参在河南一带屡立战功,先后击败了阻挡汉军的秦将李由、战王离、破杨熊、败赵贲等,屡次攻城略地,立下赫赫战功。平定南阳后,他继续随刘邦西征,参与了攻占武关、蓝田等战役,直到刘邦进军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项羽击败秦军后,迅速占领了咸阳,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刘邦被封为汉王,曹参被封为建成侯,随刘邦西征汉中。楚汉战争爆发后,曹参随刘邦平定关中,多次打败关中的敌将,并在定陶一战中击败了项羽的名将龙且。随着战争的进展,曹参不断获得封地和荣誉,被赐食邑千宁秦(今陕西华阴)。
战争中的曹参与韩信有着密切合作。两人联手攻破魏国,俘虏魏王豹,并占领了魏国的五十二座城市。曹参也参与了与韩信一同征讨赵国、齐国等地的战斗,屡次立下战功。汉王刘邦特别重视曹参的军事才能,甚至多次将重要战役交给曹参指挥。
刘邦称帝后,曹参被封为平阳侯。在评定功臣位次时,尽管萧何位列第一,曹参凭借身负七十创伤的战功,被评为第二,并且他的封邑比萧何还多了二千六百户。这一切都表明,刘邦对曹参的极高宠信。
尽管曹参不是那种独立指挥一方的大将,但他依旧是一个骁勇善战、忠诚可靠的将领。他的战略眼光、冷静判断和战斗力,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汉朝初期不可忽视的力量。
曹参的一生,不仅是一个军事指挥官的传奇,也是一个忠诚、稳重的政治家形象的写照。
“萧规曹随”的治国之道
在汉朝建立之初,齐地因其物产丰饶、地势险要且兵力雄厚,成为极为重要的封地。刘邦在楚汉战争胜利后,封其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尽管刘肥年幼,不适合治理如此庞大的领土,刘邦便任命曹参为齐国的辅佐大臣——齐相。
曹参虽出身武将,治理齐国经验尚浅,但他虚心好学,听取了当地长老的意见。然而,诸生们的建议各不相同,令曹参一时无所适从。后来,他听说胶西的盖公深通黄老学说,便邀请他前来指导。
盖公建议,以“清静无为”的治国方针安抚百姓,治理国家。经过多年战乱,天下初定,这一思想与曹参的治理理念不谋而合。
在曹参的治理下,齐国安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大家称他为贤相。曹参任齐相九年,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他接到中央召令,被任命为相国。临行时,他告诫接替自己的齐相,治国之要在于“勿扰百姓”。
曹参与萧何曾是好友,虽然因封赏问题曾有一些矛盾,但萧何临终时并没有因私人恩怨排斥曹参。继任相国后,曹参遵循萧何的政策,不做朝令夕改,让国家继续保持稳定。他的“萧规曹随”成了后人称道的治国方针。
然而,曹参为相国后,时常饮酒不问政事,甚至在官员歌舞之时也不予训斥,反而与他们同饮同乐,这种“无为而治”的做法使得许多人误解他不关心国事。
汉惠帝曾派儿子曹宽询问父亲为何如此“懒政”,曹参大发雷霆,训斥曹宽不该干预国事,随后又为自己的行为做了阐释:“天下之事,不必天天改动,原有的法令制度,只要按照高皇帝和萧何的安排执行,百姓自然安定。”
曹参的这种“清静无为”的治理理念,并非指什么都不做,而是强调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正因为如此,曹参成功地维护了汉朝初期的安定局面。经过三年的相国生涯,曹参死于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
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歌颂他治国的成效:“萧何为法,刻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治国并不一定要推陈出新,有时延续和坚持已有的成功经验,更能让社会保持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