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章 忍辱负重的韩信
韩信,作为汉代著名的军事将领,少年时并不显赫。他家境贫困,但却胸怀大志,始终未曾荒废学文习武。由于常佩宝剑,淮阴城的少年们常嘲笑他。有一次,一个少年屠夫看见韩信带剑,便讥讽道:“你这副模样,虽魁梧,却怕死得很。若不怕死,就用剑刺我;若怕死,就从我裤裆下爬过去。”
面对侮辱,韩信并未反击,而是默默低下头,真地从屠夫的裤裆下爬过去。这个屠夫随即给他起了个外号——“膀夫”,意思就是“钻裤裆汉”。从此,韩信被人称为“膀夫”。
然而,韩信并非懦弱,而是出于对未来的长远考虑。忍辱负重,他希望不因一时的冲动破坏未来的事业和前途。
韩信的这段经历,体现了他深远的眼光和坚韧的毅力,也让我们明白,成大事者往往懂得低头忍耐,积蓄力量,为日后的腾飞铺路。
韩信的深谋远虑
韩信是淮阴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项梁率领起义军渡过淮河北上时,韩信投身从军,持剑为战。项梁在定陶战役中败死后,韩信投向了项羽,成为项羽的执戟郎中(侍卫官)。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却始终未被采纳。失望之余,韩信感到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因此决定脱离项羽,向刘邦投诚。
初到刘邦阵营时,韩信只被任命为管粮仓的小官,差点因罪被处死。后来,经过夏侯婴的推荐,韩信才被提拔为治粟都尉,但依然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最终,在萧何的帮助下,韩信被任命为大将,而刘邦也真正开始重视他。
刘邦向韩信请教军事策略,韩信不仅深入分析敌情,还提出了一番精辟的战略分析。听后,刘邦对韩信的才能惊叹不已,才明白萧何为何如此推崇他,并为自己未早识才而懊悔。
韩信首先分析了项羽的优势与不足。他认为,项羽虽然勇猛,但并未善于任用人才,缺乏真正的战略眼光。项羽虽表面仁爱,实际上赏罚不明,对待重大事务优柔寡断。他自封为“霸王”,但建都在偏远的彭城,而不是战略要地关中。他以亲疏关系分封诸侯,这导致诸侯们愤怒不已,互相争夺地盘。此外,项羽在征战中屠城、杀降、焚烧劫掠,导致百姓怨声载道。项羽虽然一时强大,但失去了民心,容易被削弱。
接着,韩信提出了争夺天下的战略。他认为,汉军要想战胜项羽,首先要夺取关中。关中一旦得手,作为战略根据地,汉军才能东进与楚霸王争夺天下。
韩信分析道,三秦王章邯、司马欣、蓝贱等人,虽然是秦朝降将,但他们在秦朝时期屠杀了无数百姓,投降时又导致了关中百姓的死亡,因此关中人民对他们极为仇恨。只要汉军一动,关中人民必会响应,汉军可以顺利占领关中。而且,汉军在关中施行宽政,废除秦朝的苛法,深得百姓心。再加上,汉军大多来自东方,士兵们思念家乡,东进打天下的士气高涨,必定不可阻挡。
韩信的这一番分析,充分展现了他的战略眼光和深厚的军事才华,刘邦为自己识才晚而感到庆幸。
智勇双全的将军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打下了赫赫战功,助兴汉灭楚。他被拜为大将后,关东战事再起,项羽无法顾及西线,刘邦便趁机派兵占领了关中。在这场战役中,韩信巧妙地施用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
栈道是悬崖间的木制道路,刘邦为了消除楚霸王的疑虑,在进入汉中后烧毁了栈道。韩信先派兵修复栈道,假装从旧路出击,实际上带领军队秘密绕道陈仓,发动突然袭击,击败章邯,占领关中。
此后,刘邦率领五十六万诸侯军一度攻占彭城,却在项羽反击下惨败,退守荥阳。原本支持汉王的魏、齐、赵等国纷纷叛汉。韩信奉命北上,解决魏国威胁。
魏王豹将主力部署在黄河东岸的蒲圾(今山西永济西),阻挡汉军渡河。韩信佯装要渡河强攻,实际暗中调兵绕至夏阳(今陕西韩城南),悄然渡河并突袭魏军后方。魏王豹仓皇迎战,最终兵败被俘,魏地平定。
接着,韩信被派往攻打赵国和代国,再次建立了赫赫战功。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韩信与张耳率军在阅与(今山西和顺一带)击败代军主力,俘虏代国国君夏说。由于汉王在荥阳与楚军的战斗屡屡失利,汉军兵力经常被抽调,韩信与张耳攻打赵国时只剩几万兵力。
然而,赵国王歇和成安君陈余却集中二十万大军在井胫口防守。韩信夜间派出二千骑兵,挂上汉旗,绕道至赵军营地附近埋伏,另有一万汉军在绵蔓水东岸列阵。赵军见状嘲笑韩信布阵不堪,认为他已陷入死地。
清晨,韩信用主力进攻赵军,激战后故意示弱引诱赵军进攻背水阵。背水阵中的汉军奋勇作战,赵军追击时却发现背后已被汉军骑兵夹击。赵军军心动摇,最终全军覆没,赵王歇和成安君陈余被俘。韩信因此声名大噪,燕地等地纷纷归降。
韩信继续奉命攻打齐国,与楚将龙且在滩水展开决战。当时,齐王田广已集结重兵抵抗,汉王派人前去劝降,齐王答应投降。但韩信决定趁机突袭,于汉王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攻破齐国都城历下,进占临淄。
齐王败退至高密并求助于楚国,项羽派遣龙且率二十万楚军北上与齐军会合。韩信巧妙地在夜间用沙袋堵住淮水上游,诱敌深入。等龙且追击时,韩信打开堤防,湍急的河水冲断了楚军。韩信趁机反击,龙且被斩,齐军大败,齐王田广被俘,齐地被汉军占领。至此,汉军已在从西、北两面夹击下逐渐扭转了战争局势。
在此时,韩信提出自己应该成为齐国的“假王”,以便更好地稳定齐地。刘邦得知后大发雷霆,指责韩信想自立为王。经过张良、陈平劝解,刘邦意识到韩信的力量不可忽视,于是同意任命他为齐王,让他替自己守住齐地。
项羽在多次失利后也意识到韩信的强大,派武涉去劝韩信反汉联合楚,分三国。韩信坚信刘邦对自己忠诚,拒绝了项羽的诱惑。此时,韩信的部下删通劝他依靠手中的强兵自立为王,或分裂天下,韩信仍然坚持忠诚于刘邦,婉拒了劝告。
最终,刘邦调集韩信、彭越、英布等大军会师河下,指挥与项羽的决战。韩信指挥大军包围楚军,项羽在兵败后突围,最终在乌江自刎。韩信为汉王刘邦争取天下,完成了自己最后一项非凡的功绩。
让人惋惜的悲情命运
韩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刘邦最得力的将领之一。然而,正是因为他的卓越才华,反而让刘邦心生猜忌。在稷下之战结束后,刘邦突然进入韩信的军营,夺取了他的兵权。随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给他一个“衣锦还乡”的名分。韩信不得不前往楚地,最终落脚在邢下郅(今江苏睢宁)。
韩信成为楚王后,为了安定地方,他结交了许多当地的士族。项羽的部将钟离眛曾在项羽死后逃到了韩信处。刘邦得知这一情况后,命令追捕钟离眛。韩信由于曾与钟离眛有交情,未照办此命令。于是,韩信被告发谋反,刘邦信以为真,决定出兵讨伐。
然而,当时汉朝的兵力并不及楚国精锐,且无将领能与韩信匹敌。于是,谋士协平提出计策,建议刘邦去云梦泽游猎,并顺道在陈县会见各路诸侯,韩信的楚国不能不来拜见,到时就能轻松将其擒获。
韩信虽然觉察到刘邦的行程有些蹊跷,但他心中自信并无反叛之意,因此并未多疑。依照建议,韩信带着钟离眛的头颅去朝拜刘邦,明示自己的忠诚。没想到,最终还是被刘邦抓捕。
韩信被抓后,刘邦未敢轻易杀害他,而是将他贬为淮阴侯,留在朝中。那时,朝中封侯的功臣有许多,如萧何、周勃、樊哙等,但无论是才能、声望还是功绩,都无法与韩信相比。韩信对此十分不满,常常感到耻辱,心中郁郁寡欢。渐渐地,韩信也明白了刘邦的心思,刘邦之所以如此对待他,正是因为忌惮他的才华。
有一次,刘邦与韩信闲谈,聊到各将领的才能,突然问道:“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不过十万。”
然后刘邦又问:“你能带多少?”
韩信一时口快,说道:“多多益善。”
刘邦听后一笑,又问道:“既然多多益善,为什么我被我讨伐擒住?”
韩信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于是从容改口:“陛下的天命不可违,这也是我被擒的原因。”此番话,勉强化解了尴尬。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代国大将陈豨造反,刘邦亲自出征,韩信因病未随军。后来,有人说韩信与陈豨勾结,暗中策划反叛,甚至准备带领家臣和释放的刑徒,袭击吕后与太子。
韩信的一个舍人得罪了他,韩信将此人囚禁。此人弟弟向吕后告发韩信的“造反计划”。吕后和萧何设计了一计,派人假装从刘邦处回来,假称陈豨已死,促使群臣前来祝贺。萧何对韩信说:“你虽病了,也应去祝贺。”韩信进宫后,立即被埋伏的武士抓捕,最终在长乐宫被残忍杀害,甚至连三族都被满门抄斩。
临终时,韩信叹息道:“我悔不听蒯彻的劝告,居然被这个女人骗了。”刘邦在平定了陈豨的叛乱后归来,听说韩信已死,心中复杂,既有欣慰,也有些许同情,便问:“韩信临刑时说了些什么?”
韩信是否真的有反叛的企图?如果他真心要反叛,为什么在陈豨兵败后,他还敢进宫?而且,他临终时的悔恨之言,又似乎暗示他并未真正背叛刘邦。告密者的话到底是否可信?是韩信的失误,还是别有用心的诬告?刘邦既然认为韩信有可能反叛,为什么在韩信死后,还对他表示某种程度的同情?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的悬案,难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