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健康教育概述
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更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和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实现国民的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一切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并不仅仅是传统观念里所指的身体没有疾病而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定义: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具体来看,有以下10条比较具体的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务的巨细。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皮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感到轻松。
也就是说,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其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综合的,不但包括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更包括社会适应性方面,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存在基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社会适应性又会影响身体健康状态。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个健康的人,其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因此,在维护健康方面,我们一直倡导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所谓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讲究个人卫生,平时注意保健,积极参加有益健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维护健康的“四大基石”,即平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最核心的内容。
一、健康教育在促进人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健康教育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下的二级学科,它是一门以健康相关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高等学校专业教材里,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有着明确的定义: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可以促使人们自觉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行为的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全面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健康领域的发展有目共睹,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奇迹,卫生健康事业的进步为人民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在传染病防控领域,黄磊等学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在传染病防治领域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综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社会发展落后等多种原因,各种传染病肆虐,成为威胁人民生命与健康的主要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特别是提出了要把传染病防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确定防治原则,开展群众运动,建立医疗体系,推广免疫规划,搭建传染病预警系统,对艾滋病患者实行“四免一关怀”,加大科研投入,培养人才梯队。通过7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传染病防治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均期望寿命大幅提高:消灭了天花,实现了本土无脊髓灰质炎新发患者,大幅抑制了乙型肝炎的流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病毒治疗的病毒抑制率达到91%,丙型肝炎的治愈也已成为现实。在新发传染病防治领域,中国从“跟随者”成为“领跑者”。因发现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作用,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同时,中国传染病防治工作者也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全球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这些伟大的成就都是我国健康领域发展的成果。除了在传染病控制领域内的巨大成效,我国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也在持续提高。其中,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等指标持续提高,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均显著下降,各项指标在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口和健康绩效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特别是我国政府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于我国国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作的报告中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到“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要推动“以治病为中心”的治疗观念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管护理念转变,就迫切需要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每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状况心中有底,是进行自我管理的基础。当每个人真正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才能变被动医疗为主动管理,落实“大卫生”“大健康”观念。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是中国在促进人民全面健康的历程上又一个重要的丰碑,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
二、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的地方实践
宁波市位于我国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翼,是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6个区(海曙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奉化区),2个县(宁海县、象山县),2个县级市(慈溪市、余姚市),共75个镇、10个乡、69个街道、704个社区和2 519个村。总面积9 816km2,常住人口854.2万人。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11 985.1亿元。2020年6月,经中国共产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批准,宁波入选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
截至2018年末,宁波共有卫生事业医疗机构4 252家,医院170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8家,三级乙等医院12家。全市实有病床3.8万张,拥有各类专业卫生人员8.0万人,卫生技术人员6.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2.6万人,注册护士2.7万人。按户籍人口统计,每千人床位数、卫技人员数、执业医师(含助理)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6.4张、11.0人、4.3人和4.5人。全市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为95.0%,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2.41/10万人,婴儿死亡率1.84‰。
宁波市于2004年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后于2007年、2013年两次通过复审,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命名。此外,宁波市还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等荣誉,政府透明度位居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首位,2016年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列为首批国家健康城市建设试点38个城市之一。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健康促进及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提高城市品位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开展“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等专项整治,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品质,并建成了健康步道、健康公园、健康小屋等一系列健康支持性环境。
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宁波市报告的15~69岁成人吸烟率为21.31%,较2012年的27.76%降低了6.45%。10余年来,宁波依托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市(区)、健康城市等创建工作,实施公共场所禁烟和禁止烟草广告,并将控烟工作列为一项重点任务指标。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434家机关(单位)、医院、学校等场所被命名为“宁波市无烟单位(医院、学校)”,全市已有39家二级及以上医院创建成为“浙江省健康促进医院”,461家中小学校创建成为“健康促进学校”。无烟场所遍地开花,有效推动了全市的控烟工作。宁波市持续开展广泛的控烟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控烟氛围,同时依托“健康中国行”“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素养专家团巡讲”“无烟城市——盖茨中国控烟项目”等工作载体,针对农民、社区居民、学校学生等重点人群,持续广泛地开展控烟宣传和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无烟校园-清风行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控烟宣传和活动、营造无烟校园环境、骨干教师控烟技能培训等措施,有效推进了校园控烟工作,并以儿童、青少年为桥梁,将“控烟、拒烟、劝戒烟”的理念扩展到家庭和社会。2017年7月1日,宁波市新修订的《宁波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禁烟公共场所内吸烟列入不文明行为。按照规定,如果在这些禁烟场所吸烟,将被处以50元至500元的罚款;禁烟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对违反规定的吸烟行为不予劝阻、制止,或不及时告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将由当地卫生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处500元至5 000元罚款;任何单位或个人违反《宁波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规定,阻碍卫生主管部门依法执行禁烟执法或者扰乱社会秩序的,将移交公安部门处置。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市出动卫生监督8 000余人次,检查各类单位3 500余家,对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279起,罚款金额近10万元。
宁波市在创新性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管理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2013年以来,宁波市及各区县(市)均建立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牵头、综合性医院为支撑的“1+X”慢性病防控管理模式。这一全国首创的慢性病“1+X”防治模式,不仅使宁波在慢性病防控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高度关注。
监测结果显示,宁波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3年的16.27%提升到2019年的30.03%,提前完成“到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7%”的预期目标,走在全国前列。这几年,宁波市疾控中心以《健康宁波2030行动纲要》为引领,积极实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行动。为让健康宣教融入市民生活,宁波市不仅依托宁波健康教育云平台,建立了市级健康科普资源库,还建立了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相结合的健康宣教渠道,广泛开展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为目的的健康传播活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市疾控中心与市电视台合作,录制多期防疫专题节目,并在所有频道24h滚动播放防疫知识字幕;联合社会传媒平台,在出租车顶屏滚动宣传卫生防疫核心信息;通过三大运营商,发送健康防病短信千万余条,多渠道宣教取得良好效果。此外,还持续多年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通过健康社区、健康企业、健康学校等“健康细胞”的创建工作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村(社区)通过反复宣传,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了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各级党员干部、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到基层疫情防控工作中,承担起义务宣传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职责;医务人员配合复工指导部门下企业,指导复工企业做好消毒和人员防护;学校复学之后,疾控工作人员面向全市中小学开展“送课程、送服务、送关爱”的“三送”行动,为学校师生送去了新冠肺炎“防疫第一课”。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活动,村(社区)、学校、单位(企业)、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水平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