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岁,面状思维:因为(because)
这一阶段的孩子大多在读中学。我咨询过很多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家长一个问题——“你的孩子现在愿意说什么呢?”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给我的反馈是:没有愿意说的,有的时候根本什么都不说。
孩子到这个年龄段会觉得和父母没什么共同语言,能交流的越来越少。我记得,一位爸爸提到这件事时特别失落。他说:“任老师,就像你说的那样,孩子在小的时候还会问‘为什么’‘为什么不’,那时我们和孩子的交流还是很多的。可是随着她长大,我们和她能聊的越来越少,感觉关系也越来越疏远了。”
我劝他:“你别失落,你要了解她处于这个年龄段,说的话少了,是因为她脑袋里想的是‘because(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积累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她大脑中的模式系统将基本成型。当她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她会自己找原因,自己想解决方案。”
大脑会形成无数模式系统,有处理工作的模式系统,有吃饭的模式系统,有穿衣的模式系统。一旦某种模式系统形成了,大脑就会将接收到的相关信息分配到其中。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们大脑中的模式系统还没有建立时,我们就需要在头脑中建立一套新的模式系统。
比如,A是家门口,B是上班地点。如果出门去上班,我们发现常走的那条由A到B的直线马路正在维修,堵车,就可能要放弃这条“惯性主路”,找一条好走、可以保证我们高效到达目的地的“新路”,比如A→C→B这条路(见图1-1)。虽然路程增加了,但是用时缩短就意味着我们的速度变快了。
图1-1 从家门口(A)到公司(B)的“惯性主路”与“新路”
我们可以将由A到B的直线马路比作我们的主干思维,也就是指导我们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身体有自我保护意识,本能地想为自己储存更多的能量,且大脑生性懒惰,当有现成的答案时,大脑往往不想消耗更多的能量,不愿意主动寻找其他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很多时候都用惯性思维思考。
但是,外界环境变化,比如资源受限,会逼迫大脑不得不寻找新的办法,启动创新思维,寻找图中的“小岔路”(如A→C→B这条路)。如果你目前的惯性思维为你带来的思考结果不能满足外界环境的需要,领导觉得你讲话啰唆、不清楚,同事认为和你沟通不顺畅,你们的沟通效率低,你就需要寻求新的思维框架来处理要表达的信息。用新的思维替换原有的惯性思维就标志着思维的升级和优化。
总结一下,思维结构优化是指不断更新原有的惯性思维,用更有效的思维路径达成思考目标。
我们了解到,有形结构最好理解,也最直观。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所以,接下来要做的是把无形结构和思维结构有形化,在我们头脑中构建成图形。其实,这就是麦肯锡的芭芭拉·明托女士提出的金字塔模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