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传主简介
王文兴早年从事催化研究,后转向环境化学。在催化方面,20世纪50年代化工系统建立了工业催化研究室,他首先在我国应用标记放射性14C示踪法和电磁泵流动循环法研究烃类多相催化氧化反应。在大气环境化学方面,他是我国著名环境化学家,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他与课题组首先观测发现在我国兰州出现的光化学烟雾是石油化工型,这与国外不同,并据此提出了相应控制对策;首次在煤烟型城市太原地区得到空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粒子和气体生消转化规律。在酸雨研究方面,王文兴发现我国酸雨面积已达300万平方千米,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得到了降水离子浓度和沉降通量的全国分布数据,其研究成果为我国大气环境立法和酸雨控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利用地面、高山和航测证明在环渤海地区存在高浓度PM2.5等污染物,这是该地区频繁出现霾污染的根本原因。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大气环境立法、大气污染和酸雨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近十五年来,王文兴创建了环境量子化学计算团队和研究新领域,指导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开放环境系统中的降解和生成机理,建立了新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取得了重要成果,首次计算得到了二英类化合物各基元过程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参数,以及宽温度范围内的Arrhenius(阿伦尼乌斯)方程。王文兴与合作导师张庆竹指导的量子化学博士研究生曲小辉获得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王文兴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工业催化领域的著作《工业催化》(1978年),出版了《英俄汉环境保护词汇》(1995年)和《王文兴文集》(2007年),他参与编辑出版了《工业污染治理技术丛书·废气卷》(1993年)、《保护人类呼吸之气——大气》(2001年)和《规划与管理——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2004年)等著作。在环境领域国际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ic Environ ment、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先后负责完成国家 “六五”至“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及省部级重点项目多项。主要有:“天津市环境评价与规划”“兰州光化学污染规律和防治对策研究”“太原地区大气综合观测研究”“太原环境容量研究”“我国酸雨来源和影响及其控制对策”“华南酸雨研究”“我国酸沉降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我国酸雨控制国家方案基础研究”以及国家重点基金项目“持久性污染有机物典型环境过程及构效关系研究”(量子化学计算)。2000年,“山东地区气溶胶PM2.5污染特征、来源及形成机理研究”“环渤海地区灰霾天气的形成特征及其大气质量的影响”及省重点“城市气溶胶PM2.5污染水平来源解析研究”三个课题的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多项。鉴于其在环境科学领域作出了杰出成就和突出贡献,2011年王文兴院士获得我国“环境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王文兴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2015年荣获国际大气科学与空气质量会议(ASAAQ)特别贡献奖。
截至2019年,王文兴共指导博士研究生38名、硕士研究生40名,其中已毕业博士生29名、硕士32名。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减轻经济负担,王文兴于2007年捐献个人积蓄40万元,设立“王文兴院士环境科学奖学金”,奖励环境研究院品学兼优、经济困难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007年至今,先后有24名硕士研究生和12名博士生获得“王文兴院士环境科学奖学金”。
采集过程
全面资料采集是本项目的基础和核心。我们将采集工作分为实物采集和音视频采访两种形式。
实物采集方面我们主要沿着王文兴生活工作的足迹,专人去收集整理。采集小组去了安徽萧县王文兴的家乡、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北京环境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等地。
目前共采集到:传记类6件,证书类88件,书信类318件,手稿类183件,著作类38件,论文138篇,报道类1篇,学术评价类3篇,照片247张,图纸2个,档案类44件以及其他类物件240件。由于王文兴目前仍然工作在科研、教学管理的第一线,因此很多有采集价值的资料物品还不能捐出,采集小组正在积极争取将这部分资料数字化。
在音视频资料采集过程中,我们采访了王文兴的儿子王韬先生。他目前在香港理工大学任讲席教授,受父亲影响,专业也是环境化学,也是领域内著名的专家。我们还对与王文兴合作过的老同事任阵海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杨新兴教授(研究员)、王文兴夫人张婉华、生态环境部前官员杨朝飞、“八五”环保科技攻关项目合作团队现南昌大学纪委书记黄云、国家国有资产委员会副主任吕黄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丁国安、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原总工程师何纪力、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原总工李柱国、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环境监察局局长方宏亚、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胡敬田教授、张庆竹教授、薛丽坤教授、科研教学秘书王新锋、王文兴的大哥王再兴、王文兴的侄子王宇昌等进行了间接采访。直接采访王文兴院士10次,取得高清视频素材812分钟,录音资料2314分钟。
重要采集成果
1.微量气体在大气中的寿命和化学转化教学幻灯片。这是王文兴通过多年试验科研、经验整理制作的全国酸雨分布、微量气体在大气中的寿命和化学转化教学幻灯片。
2.王文兴催化讲稿提纲。此提纲撰写于1983年,内容包括催化与化学专业、催化剂的研究和测试方法、工业催化剂的选择原理,工业催化剂和工业催化反应器、工业催化过程和工业用催化剂。王文兴根据此提纲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催化领域的书籍《工业催化》。60页信纸,钢笔撰写。
3.王文兴赴美国考察笔记。1981年1月2—27日,王文兴赴美国考察污染与防治情况,做了大量的考察笔记,详细记录了美国的污染情况和治理措施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及未来的计划。圆珠笔撰写,笔记本共61页。
4.华南地区酸雨来源、影响和控制对策,广东内容摘要手稿。通过大量的实地观测和实验,王文兴总结概述了广东酸雨形式、酸雨来源和成因、酸雨对环境的影响。钢笔书写,稿纸共10页。
5.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研究三角公园的研究所调研报告手稿。1981年王文兴去美国考察,了解美国该研究所机构人员情况、经费情况及研究所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向。钢笔书写,信纸共7页。
6.“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公关)计划/专题执行情况验收评价报告手稿。《我国酸沉降时空分布规律研究》提出了攻关任务、考核指标等,研究内容主要有:降水酸度时空分布、硫沉降时空分布的研究、主要阳离子湿沉降时空分布的研究、酸性气体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典型高山降水及云水研究、全程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研究、我国酸沉降发展趋势研究等。本专题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整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钢笔书写,稿纸、打印纸共57页。
7.2014年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新学期工作会议暨“王文兴院士环境科学奖学金”颁发大会视频。2014年2月23日,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举行新学期工作会议暨“王文兴院士环境科学奖学金”颁发大会,王文兴院士在会议上向同学们和工作人员提出学习、科研、工作的要求和建议,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为人为学的道理。最后王文兴为获奖人员颁奖。
8.王文兴与唐孝炎在美国加州的合影。
9.王文兴在兰州西固地区大气光化学污染观测项目工作照。
10.王文兴科研评审会照片。1991年,王文兴主持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我国酸沉降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并为该项目验收评审会作报告。
11.王文兴早期观测酸雨的工具。王文兴携带此工具在“七五”“八五”酸雨研究中在全国多个酸雨监测点进行了雨水的收集与测量。
12.《小学国语教学手册》。这是王文兴的启蒙图书,他最早的语文知识就是从这本开始汲取的。
13.任阵海给王文兴的信。任阵海致信王文兴(任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期间)谈及自己访日期间所遇到的系列问题。
1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写给王文兴的信。1982年6月29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邀请王文兴进行海外技术转让的项目介绍。
15.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颁发给王文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1985年,王文兴主持的“兰州西固地区大气光化学污染规律和防治对策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6.1987年7月,“大气环境容量研究”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证书。
17.1987年7月,“太原地区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获奖证书。
18.1990年12月,“我国酸雨的来源和影响及其控制对策”的研究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证书。
19.1998年12月,“我国酸沉降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奖证书。
研究思路和写作框架
本传记通过深入挖掘王文兴一生的生活、学习、工作轨迹,以真实、客观的史料,将其坎坷曲折的人生和顽强追求科研的一生进行了还原和再现。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着重遵循时代大背景、成长小环境、增强可读性、尊重历史事实等原则。
时代大背景对王文兴命运的影响
王文兴已经九十多岁,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我们在写作中注意将中国乃至世界百年来的科技发展和王文兴的学术成长相联系,对期间国内外所发生的与王文兴有影响的历史、科技事件尽可能地在书中有所体现。
成长小环境对王文兴的影响
我们在资料采集过程中注意到,王文兴的家乡、家庭对其走上学术研究之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前两章着重写了王文兴的早期求学过程,以及这段经历对其以后学术成长的影响。
增强可读性,即追求学术性和文学性的统一
传记的写作,主要追寻王文兴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成长经历,涵盖了求学过程、相关生活背景、从催化物理转到大气环境科学的关键节点及原因、科研态度、科研经历、治学方法及学术传承等。写作后期,我们又专门请有传记写作经验的人加入写作组,将文学手法融入其中,可读性大大增加。
尊重历史事实
我们在全面研究并阅读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仔细发掘王文兴学术成长的关键点和具体细节,纠正原有资料的不妥或不正确的地方。我们主要依据对王文兴及其家人、工作同事、好友等的访谈记录,以及收集到的传记类资料、学术成果资料,以时间为线索,以王文兴学术成长和科研阶段为章节进行撰写,共分十四章。导言部分主要概述了王文兴主要的科研成果和突出贡献,汇报了采集小组的主要工作和采集成果。第一章讲述了王文兴的家世及小学初中高中的求学经历、启蒙老师,完整地展示了那个年代王文兴艰苦而执着的求学状况,对数学的兴趣并一生喜欢数学的原因。第二章主要讲述王文兴考取大学的情况,如何选择大学,怎样考取安徽大学,之后又转学考取山东大学及由数学专业转向化学专业的原因。大学期间刘遵宪老师和刘椽老师对王文兴的化学学习起了很大的引领作用。在山东大学学习期间,王文兴打下了坚实的化学基础。第三章主要讲述王文兴在山东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初期的情况、在吉林大学研究生班进修的情况、在苏联卡尔波夫物理化学研究所进修的情况及在北京化工研究院、兰州涂料所工作的经历、夫人张婉华的情况。这一章还分析了吉林大学唐敖庆教授、苏联通讯院士鲍列斯柯夫对王文兴学术成长的影响。第四章主要介绍王文兴随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国考察的情况。这一部分单独拿出来写,是因为这次出国,改变了王文兴的学术研究方向,即从物理化学转向大气环境科学,这也是他学术成长的关键节点。第五章主要讲述王文兴正式投身环保事业。本章节重点介绍了王文兴调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主持治理天津污染的过程,以及从天津市生态环境局调往北京参与筹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前因后果。第六章主要讲述王文兴来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后的第一项重要工作——主持兰州西固地区光化学氧化剂污染控制对策研究。第七章介绍了王文兴和团队研发和设立烟雾箱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第八章主要介绍王文兴主持太原大气污染观测项目及第一次参加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太原地区大气环境容量研究”。本章介绍了王文兴作为课题组组长主持项目研究的过程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第九章至第十二章,连续介绍王文兴主持和参加国家环保科技项目“酸雨研究”。酸雨研究是王文兴科研事业的巅峰阶段,也是王文兴对我国科研事业的最大贡献。第十三章讲述了王文兴回到山东大学工作的前因后果以及在这期间所从事的部分科研工作,这也是王文兴学术成长的重要节点。王文兴来到山东大学成立环境研究院,亲任院长,几年的时间,为山东大学引进一批人才,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发表众多学术成果。王文兴一生有教师情结,对于九十二岁高龄的他,山东大学将是他最终的学术落脚点。第十四章是学术传承部分,主要讲述王文兴对学生、子女的教育情况和潜移默化影响,及部分学生取得的成就。结语部分分析王文兴取得科研学术成绩的原因及在做学术做人方面的态度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