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针法:五体针刺疗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五体针刺的诊断

五体针刺疗法的诊断主要有望、闻、问、切四诊。《灵枢·小针解》云:“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
(一)望诊
望诊是指医师通过对人体表面部位及排泄物的观察,判断人体健康或疾患状况的诊断方法。《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有病可以反映于外部。《灵枢·外揣》曰:“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就是从远看,观察在外的色泽,可以测知内脏的证候;从近看,观察在内的脏腑,可以测知色泽的变化。故有“有诸内,必形诸外”之说。《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强调望诊在临床辨证中的重要性。
1.望部位
《灵枢·小针解》云:“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皮肉筋脉骨五体的望诊,首先根据经络或经筋皮部形态气色出现异常表现的部位,来诊断是哪个脏腑或经络出现了问题,进而根据局部形态改变的层次来制订治疗方法、治疗层次,以及评估经络或脏腑病证的预后。
2.望气色
望气色是观察患者面部、身体皮肤经络的颜色和光泽。《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举痛论》云:“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四诊抉微》则说:“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素问·三部九候论》认为:“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可见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人体内脏的“内气”正常与否是通过外部气血颜色的变化来反映的。而红、黄、黑、白、青则是五脏之气相对稳定的一般正常状态的表现。
五脏与五色的对应关系:青色与肝气相对应;红色与心气相对应;黄色与脾胃之气相对应;白色与肺气相对应;黑色与肾气相对应。
我们根据经络局部的气色变化,如青筋暗影、斑痣表现等,判断脏腑经络的病变。如陶道发黑或青筋暗影提示心肺疾患,癫痫患者在督脉筋缩、脊中可见到斑痣或青筋,女性痛经患者在腰阳关可见到发黑或暗影青筋,督脉及膀胱经厥阴俞、肝俞、胆俞附近灰暗微血管扩张(瘀络)多提示心脏及肝胆疾患,腰骶部出现斑痣青筋多提示下消化道疾病或生殖系统疾病。
3.望形态
根据脊柱、四肢关节、经络的形态改变诊断疾病、指导疾病治疗及判断预后。形态改变包括凸起、凹陷、曲度等。根据形态改变的部位诊断脏腑病证的部位,根据改变的程度判断病情轻重。如脑户穴凸起提示脑部疾患、脏腑的实质性病变,风府穴隆起可有中风的风险,大椎穴隆起易发生颈肩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膻中穴突起易出现心肺疾患,腰阳关凹陷提示有下消化道、生殖系统疾病以及下肢的疼痛、麻木等。
(二)闻诊
闻诊是运用听觉和嗅觉,对患者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散发的气味进行诊察,如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声动,闻患者的体味、口味以及痰涕、大小便散发的气味,以推断疾病的方法。五体针刺疗法多予以参考。
(三)问诊
通过问诊,询问患者病史、发病的经过和自觉症状,然后再结合其他三诊,才能确切地掌握病因、病理情况,从而为辨证提供有力依据。有了正确的辨证才能做到正确的立法、治疗,所以通过问诊了解病情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问诊要全面、细致。
(四)切诊
1.脉诊
(1)脉象与脏腑的关系: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说明了诊脉的重要性。脉诊主要是按切脉搏,体察脉象变化。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由宗气推动。宗气积于胸中,由水谷精微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入的清气总合而成。肺主气,肺气的敷布,是血液布散全身的重要动力,而肺朝百脉,即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进行气体交换。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统摄。肝藏血、主疏泄,有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为全身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动力;精可以化血,又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之一。因此,脉象的形成,与心、肺、脾、肝、肾五脏功能活动密切相关。而五脏与六腑相表里,因此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出六腑的变化。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所过部位,手太阴肺经又与足太阴脾经相通,同时,营气与卫气循行全身五十周而会合于寸口,所以寸口脉象的变化还可判断营卫气血运行的情况,因此五脏六腑气血变化均可从寸口脉反映出来。
五体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而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皮毛的则脉浮,病位深在筋骨的则脉沉;疾病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邪气盛则脉象有力,正气虚则脉象无力。脉诊在临床上也可推测疾病预后。如久病脉缓,病情向愈,则胃气渐复;久病脉洪,邪盛正衰,病情恶化。外感热病,热退而脉缓,则病情向愈;热退而脉象急数,则病情发展。因此,脉象的变化能反映疾病的动态变化和全身脏腑气血的活动。
(2)诊脉的重点为察独:
体察脉象的变化主要在于察独。察独就是脉诊过程中,诊察脉象在某一“部”或某一“关”出现的异常变化,是诊察病脉的具体方法之一。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这是根据发生“独变”的脉象辨别病脉,后世医家继承和发扬了这种辨别病脉的方法,将“察独”作为发现病脉或辨别病脉的主要手段。这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深受后世医家推崇。如张景岳说:“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我们体察到脉象的异常即可以称为独脉。《难经·六十一》云:“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我们把寸口脉从浅到深依次分为5层,分别是皮、肉、筋、脉、骨,浮取应皮,中取应肉、筋,沉取应脉和骨。浮取查到独脉即代表皮部出现病脉,中取查到独脉即代表肉或筋的层次出现病变,沉取查到独脉即代表脉和骨的层次出现病变。
2.触诊
触诊是医者用手指或手掌以循、扪、切、按等手法来感知五体发生病变层次的检查方法。《灵枢·刺节真邪》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素问·三部九候论》也强调:“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针刺前必须详细地进行经络体征检查,采用爪切、指循、推摩等手法认真查找有关反应点体征,然后针对反应点体征的寒热虚实等采用相应的调节针刺手法,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灵枢·官能》云:“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
关于循、扪、切、按的方法,循指用手掌或手指触摸经穴部位上下,以测知其温度、湿度及滑涩变化等;扪指轻轻按压前后滑动可以发现浅表的皮肤或者皮下的反应点,比较手指下的松紧度和滑动度,感知皮下组织薄厚程度,从而准确定位治疗点;切即切掐以感觉指下肌肉组织的张力薄厚并标记定位;按是用力按压以发现比较深在的筋膜、骨膜组织的结聚增厚、条索反应体征。如明显的敏感压痛和异常酸麻重胀感,以及局部组织的松弛、隆起、陷下、皮下出现条索形或圆形结节,按压局部全身有快感,或沿某一方向向病所或其他肢体部位传导放射等敏感反应体征。我们根据皮肉筋脉骨不同层次的病变来确定病变的层次,指导临床治疗,明确选择适合的针具,确定针刺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