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侵蚀沟道普查成果
1.侵蚀沟道提取
侵蚀沟道提取由省级普查机构负责完成,利用1∶5万DEM图作为数据源,采用Arcgis9.3软件,以县为单位提取符合长度在500m以上、汇水面积不大于5km2的侵蚀沟道。其流程如下:
(1)将国普办提供的1∶5万DEM图进行坐标转换。
(2)将DEM图分别按行政区划(以县为单位)拼接成一幅图,拼接时超出县界20个相元,以方便县边界处沟道提取。
(3)对拼接好的1∶5万DEM数据进行洼地填充、水流方向提取,汇流累积量计算。
(4)选取参考阀值(100~150)生成河网数据、获取汇水区域的出水点(沟口)数据。
(5)生成集水流域数据。
(6)对矢量河网数据与集水流域数据进行编辑处理,获取项目要求的长度和大小的数据,生成沟底线(长度)和流域面(面积),即生成侵蚀沟道解译矢量图。
(7)按从流域的最上游开始向下游的顺序,采用人工筛选的办法,保留长度在500m以上、汇水面积不大于5km2的沟道,同时删除不符合条件的沟道。
(8)将提取的沟道DEM图和1∶5万遥感影像图进行套合,删除遥感影像图中不存在的沟道,完成沟道的内业核对工作。
(9)以县为单位对沟道进行编号,编号的原则:①在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内按照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的顺序进行编号,沟道编号共11位,前两位数为省级代码,中间4位数为县级代码,后5位数为沟道代码;②沟口位于哪个县,就将该沟道归入该县进行编号。
(10)按编号对沟底线提取沟头、沟尾点,计算高程值和经纬度坐标。
(11)计算沟道比降。
(12)将有关数据导入Excel表中,得到最终结果。
2.侵蚀沟道省内接边处理
对完成的39个县的侵蚀沟道解译矢量图进行接边,完成穿越行政界限侵蚀沟道的补充提取、合并,即两边连起来达到普查长度下限的沟道进行补充提取;同一条沟道进行合并后流域面积超出普查范围的剔除。同一条沟道进行补充提取或合并时,相应补充修改属性值和属性表。符合条件合并的沟道沟口位于哪个行政区就将该沟道归入该行政区。
3.侵蚀沟道野外核查
(1)野外核查工作内容。根据《西北黄土高原区侵蚀沟道普查技术细则》,对室内解译的侵蚀沟道结果到野外进行实地验证。侵蚀沟道野外核查工作内容是:对侵蚀沟道的真实性、起点或讫点(即沟头或沟尾)经纬度指标进行验证;拍摄侵蚀沟道核查照片。从提取的侵蚀沟道中,每县抽取10条沟道进行野外核查。
(2)野外核查用品。侵蚀沟道普查野外核查所需用品见表3-3。
表3-3 侵蚀沟道普查野外核查所需用品
(3)野外核查。县级普查机构在下发的1:1万地形图上对应找出所要核查的沟道,利用GPS定位1:1万地形图中的沟道,到达侵蚀沟道起点或讫点。首先判断需要核查的对象是否为侵蚀沟道,即1:1万地形图中标注的侵蚀沟道实地是否存在,在《县级侵蚀沟道野外核查表》中相应位置打“√”;然后用GPS定位沟头或沟尾,量测沟头或沟尾的经纬度,将经纬度数据填入《县级侵蚀沟道野外核查表》中,相应划掉未填项;最后用标尺做参照物,沿沟道方向拍摄侵蚀沟道的远景照片及沟头或沟尾的近景照片,将照片编号填入《县级侵蚀沟道野外核查表》中,相应划掉未填项。
(4)野外核查成果。从提交的《县级侵蚀沟道野外核查表》来看,39个县中抽取的390条沟道均真实存在,且解译结果正确。
4.侵蚀沟道普查成果说明
侵蚀沟道普查对全省6个市的39个县的侵蚀沟道进行了提取,并由流域普查机构对提交的侵蚀沟道解译矢量图进行了省际接边,删除或合并了重复提取的沟道,补充提取了遗漏的沟道,形成了侵蚀沟道普查的最终成果。
本次普查向国普办提交的成果有电子数据和纸质数据,其中电子数据包含“侵蚀沟道矢量图”(含线图层和面图层)、“侵蚀沟道登记表.xls”等。纸质数据为《侵蚀沟道登记表》(P505表)、《侵蚀沟道普查汇总表》和《侵蚀沟道普查工作报告》。
5.侵蚀沟道普查成果
全省共提取侵蚀沟道108908条,沟道面积3202458.61hm2,其中高塬沟壑区沟道数量为34902条,沟道面积968182.97hm2;丘陵沟壑区沟道数量为74006条,沟道面积2234275.64hm2。
在提取的侵蚀沟道中,长度≥500m、<1000m的沟道91786条,沟道面积2087995.4hm2;长度≥1000m的沟道17122条,沟道面积1114463.21hm2。高塬沟壑区中,长度≥500m、<1000m的沟道29198条,沟道面积625528.83hm2;长度≥1000m的沟道5704条,沟道面积342654.14hm2。丘陵沟壑区中,长度≥500m、<1000m的沟道62588条,沟道面积1462466.57hm2;长度≥1000m的沟道11418条,沟道面积771809.07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