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lù) 柴(zhài)[1]
〔唐(tánɡ)〕王(wánɡ) 维(wéi)
空(kōnɡ)山(shān)不(bú)见(jiàn)人(rén),但(dàn)闻(wén)人(rén)语(yǔ)响(xiǎnɡ)[2]。
返(fǎn)景(yǐnɡ)入(rù)深(shēn)林(lín)[3],复(fù)照(zhào)青(qīnɡ)苔(tái)上(shànɡ)[4]。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mó jié),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父辈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他九岁就开始写诗,有“神童”之誉;十五岁游学长安,开元九年(721)考中进士,后来做官做到尚书右丞,因此人们称他为“王右丞”。王维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诗写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还擅长书法、绘画和音乐,精通佛理。有《王右丞集》。
评析
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鹿柴附近幽美的景色,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宁静的空山看不见人影,只听到偶尔传来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一缕余晖射进茂密幽深的树林,返照在青青的苔藓上。王维热爱自然,厌倦官场,中年以后就长期过着隐居山林的生活。他用画家的眼睛去观察大自然的景色,用音乐家的耳朵去聆(líng)听大自然的声响,并把种种见闻感受写成一首首清新优美的诗篇。这首小诗前两句着重表现“空山”的寂静,偶尔隐约传来的“人语响”并未打破这片寂静,反而更衬出“空山”的寂静;后两句着重表现“深林”的幽暗,返照在青苔上的小片光影,与周围无边的幽暗形成强烈对比,更增添了幽暗的感觉。所以,前两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后两句则是以光亮反衬幽暗,这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较少为人注意的,诗人却能以其画家、音乐家的敏锐目光和敏感心灵,去捕捉、去体会大自然中最细微的变化,把握住“人语响空山”和“返照入深林”的刹那,用这首五言绝句表现出这一刹那间所特有的静而幽的境界。
名句赏析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里阳光无法穿透树叶,林中一片幽暗。傍晚时分,太阳渐近地平线,余晖斜射,才能照进林中,照亮生长在潮湿的地面或树干上的青苔。诗人特意描绘照在青苔上的这一束光亮,更突出了深林的终日不见阳光。这束光亮的角度很奇特,是傍晚微弱的“返景”;照射的方式也很奇特,是时间不长的“复照”。不难想象,这缕微弱、短暂的余晖消逝后,深林将会再次沉入漫长无边的幽暗。这就仿佛一幅以冷色调为主的画面上点染一小片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调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人们评价王维“诗中有画”,“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正是一幅体现着冷寂之美的图画。
小贴士
辋(wǎng)川别墅
王维笃信佛教,厌倦官场中复杂的人事关系,中年时代就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在陕西蓝田县的终南山中有一处别墅,原为唐初著名诗人宋之问所有。这处别墅被辋水环绕,故名“辋川别墅”,山水绝美,附近还有孟城坳(ào)、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等胜景。王维经常和道友裴迪等人“浮舟往来,弹琴赋诗”,还把歌咏辋川风光景物的二十首诗作汇编为《辋川集》,《鹿柴》就是这组诗中的第五首。
[1] 鹿柴:养鹿的地方。柴,同“寨”,用于防守的栅栏(zhà lɑn)、篱笆(lí bɑ)等。
[2] 但:只。闻:听见。
[3] 返景:夕阳返照于东的光。景,同“影”,这里指日光。
[4] 复:又。照:照耀(着)。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