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物流信息基本知识
1.1.1 信息的概念
物质、能源和信息已经成为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资源。随着计算机微型化、通信数字化、媒体多样化、信息传输无纸化,系统兼容、网络连通已成格局,社会信息将呈几何级数增长,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使用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维、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不管是个人、企业甚至国家,谁拥有了信息,谁就占有了优势和先机。
1. 信息的定义
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术语被提出和使用,可追溯到1928年R. VHartly(哈特利)在《信息传输》一文中的描述,他认为:信息是指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1948年,C. E. Shannon(香农)博士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中,给出信息的数学定义,认为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并提出信息量的概念和信息熵的计算方法,从而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Norbert Wiener(诺伯特·维纳)教授在其专著《控制论·动物和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问题》中,阐述信息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内容的名称”。可见,至今为止,信息的概念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从数据与信息两个方面来描述信息的定义。
数据(Data)是对客观事物属性的描述,它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结构和特征的符号。数据可以是具体的数字,也可以是文字或图形等形式。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指所有能输入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总称,是用于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具有一定意义的数字、字母、符号、模拟量等的通称。
信息(Information)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特征和变化的知识,是数据加工的结果,信息是有用的数据。
信息必然是数据,但数据未必是信息。尽管数据和信息存在差别,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经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人们对数据进行系统组织、整理和分析,使其产生相关性,但没有与特定用户行动相关联,信息可以被数字化;作为知识层次中的中间层,信息来源于数据并高于数据。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成为信息,这个处理过程一般由信息系统来完成。这个过程可以用如下模型(见图1-1)来表示。

图1-1 信息加工模型图
信息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种类繁多,一般有5种分类方法。
(1)按时间划分,可分为历史信息和未来信息。
(2)按内容划分,可分为社会信息、自然信息、机器信息。
(3)按信息产生的先后和加工与否划分,可分为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
(4)按行业划分,可分为工业信息、农业信息、商业信息、金融信息、军事信息等。
(5)按性质划分,可分为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
2. 信息的特征
信息与其他客观事物有所不同,所以信息也有着区别于其他客观事物的自身特征。
(1)载体性:信息不是物质本身,而是物质的运动变化及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一种特定表现形式,是以物质载体为媒介的物质运动状态的再现。
(2)客观性:也可以称为真实性。信息不是物质,只是物质的产物,即先有信息反映的对象,然后才有信息。无论借助于何种载体,信息都不会改变其所反映对象的属性。
(3)价值性:信息是一种特殊资源,具有使用价值。收集、加工、传递信息的目的在于提高活动效益。信息的价值性有赖于对信息进行正确的选择、理解和使用。
(4)时效性:是指信息从发出、接收到进入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信息的时效性与信息的价值性密不可分。
(5)可伸缩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信息经过不断地开发利用,会扩充、增值,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同时,经过加工整理,又可使之精练、浓缩。
(6)可替代性:一方面是指信息的物质载体形态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如语言信息经过记录变成文字信息;另一方面是指信息的利用可以替代资本、劳动力和物质资料。
(7)可传递性:也称为可扩散性,是指信息可以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传递给感受者、接收者的特性。
(8)共享性:信息能够同时为多个使用者所利用,信息扩散后,信息载体本身所含的信息量并没有减少。这是信息与实物、能量等的根本区别。
3. 信息的作用
(1)信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已进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信息社会,而信息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则是信息,主要表现为知识或智力,从而使信息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的3个要素即劳动对象的发掘与加工、劳动资料的改进与变革、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对信息的应用。可见,信息是知识型生产力。
(2)信息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管理。从静态构成看,管理离不开人、财、物、事等因素。能否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利、物尽其用,是管理是否有效的重要条件和标准。而有效的管理在一定的意义上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必须了解人、财、物、事的过去,分析其现状并预测其未来的变化趋势,而这正是管理信息的基本内容。
(3)信息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在现代社会,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准确地掌握信息,正确地使用信息,可以大大提高各级部门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1.1.2 物流信息的概念
1. 物流信息的定义
物流信息(Logistics Information)是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从狭义的概念来看,物流信息是指物流活动(如仓储、运输、包装、加工等)有关的信息;从广义的概念来看,还应该包含与物流活动相关的活动(如采购、生产和销售)相关的信息。
物流信息贯穿于物流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对物流活动起到支持保证的作用,可以被看作物流活动的“中枢神经”。物流活动中的信息流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信息流的产生先于物流,它控制物流产生的时间、流量的大小和流动方向,对物流起着引发、控制和调整的作用,如各种计划、用户的订单等,这类信息流被称作计划信息流或协调信息流;另一类信息流与物流同步产生,反映物流的状态,如运输信息、库存信息、加工信息等,这类信息流被称为作业信息流(见图1-2)。

图1-2 物流业务中的信息流
从某种意义而言,物流信息在物流活动中发挥着神经网络的作用。物流信息处理功能是物流其他功能赢得价值最大化所不可或缺的基础功能,因为物流的每个基本功能都与信息功能息息相关,只有大大借助于信息功能的支撑,才能保证物流基本功能的顺利实现。物流系统与外界之间发生的关系和互动凭借信息来实现,所以说,物流信息处理功能在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2. 物流信息的特点
物流信息除了具有信息的基本特征外,由于物流活动的特殊性,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1)量大、分布广。因为物流是商贸领域大范围内的活动,在商品的运输、存储、包装、装卸、加工处理、配送等过程中产生大批的物流有关信息,遍及不同的厂家、货运点、库房、物流和配送中心、货物运输路线以及消费者等地,信息源点多,信息量大。
(2)动态性、实时性强。现代物流中,物流服务销售商不顾一切代价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承担批量小、品种多的生产经营和数量小、额度多的配送业务。物流信息动态性特别强,信息的价值衰减速度很快,这就对信息工作及时性要求较高。
(3)种类多、来源广阔。现代物流信息所涉及的范围不单局限于管理企业的内部信息,而且关系到与物流运营相连的法律法规、必要的基础设施、市场行情以及顾客需求情况等一系列的信息。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使物流信息趋于种类繁多、来源广泛。
(4)趋于标准化。现代物流已经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在物流运作过程中需要各部门通过反复的信息沟通来顺利交流,为了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适应处理手段电子化、网络化趋势,信息化需要采取国际、国家以及行业统一的标准,使得物流信息标准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3. 物流信息化的内涵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物流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基础环境建设。基础环境建设包括制定物流信息化规划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标准、规范,开展物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模式的探索,以及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2)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是向各类用户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的开放式的网络信息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可以达到共享信息资源、进行流程设计和优化、建立通信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服务平台、实现供求资源互通等目的。
(3)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农业、建筑业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物流领域全面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企业各类子系统的运用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物流企业的运转效率,减少成本,并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如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服务管理系统等。
视野拓展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区块链等新兴智慧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读者可通过阅读“物流信息化领域的十大热点问题”,详细了解信息:http://iot.ofweek.com/2017-01/ART-132209-8120-300882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