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第1卷·第1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忧郁的镜像与诗性的超拔

1938年出生于台北的郭松棻,大学就读于台大外文系,年轻时热衷于探讨存在主义哲学,擅长哲学思辨,对萨特哲学尤有研习兴趣。1966年赴美留学,在柏克莱校园的反战运动与毛泽东热的影响下,对红色中国产生浓厚兴趣和热切向往,随后与刘大任等人一起创办“大风社”,1970年提出“学习新中国”的口号,左翼倾向越加明显;1971年参加了保钓运动,是钓运的领袖之一(2),他在北加州“一二九示威游行”的演说辞中批评“台湾来的中国人”“政治冷感”,认为“需要立即以行动继承五四的爱国精神”(3),将保钓与五四爱国运动相衔接。在钓运后期,他转向中国民族主义与左翼路线的“统运”,其左翼社会主义思想和第三世界理论已经运用得相当成熟。1974年来到大陆,之后转而疏理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1983年之后以小说复出于台湾。2005年7月不幸因病在美国去世。20世纪60年代赴美留学的台湾作家群中,郭松棻不同寻常的文学成就到90年代以来才渐渐为人知晓:他21岁曾写过一篇叫作《王怀和他的女人》的少作,32岁创作了为纪念殷海光而作的沉郁愤激且带有犬儒气息的小说《秋雨》;长期以来,郭松棻的热情和心力并未投注于纯文学领域,介入民族国家政治的思想理论激情和行动实践曾经消耗了他的主要精力,尽管他的艺术气质和哲学才华早已有所显露。直到1983年,已过不惑的郭松棻才开始频频发表小说,回归文学和美学世界。郭松棻苦心经营的精美文字堪与王文兴、李永平等台湾现代主义作家的语言追求相提并论,而又显示出其文体的独异。80年代以来台湾岛屿诡谲多变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下,在似乎日趋壁垒分明但又充满暗昧与变数的文化政治光谱里,出身台湾而又留居海外的郭松棻的作品堪称别具一格。郭松棻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方面,其代表作有:《月印》、《奔跑的母亲》、《雪盲》、《论写作》、《今夜星光灿烂》等,这些作品大多写作于80年代至90年代,可见于《郭松棻集》、《双月记》和《奔跑的母亲》等小说集中。2001年《双月记》获巫永福文学创作奖。

郭松棻发表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多属精品,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诗性、内省、细密、凝练、沉重、苍凉,意象繁复,饱含苦涩,也蕴藏着暴烈,呈现出忧郁成疾的心灵景象。小说的时空背景常常盘桓在日据末期到光复之初这一历史时段的台北大稻埕,那也正是作者童少时期战争阴影笼罩、白色恐怖记忆纠结之地。晦暗复杂的历史记忆透过绵密繁复的文字,呈现了台湾的忧愁和中国的伤痛。他笔下人物大多活在东亚地区“二战”、内战和冷战时空背景下,包括憧憬左翼理想的两岸青年、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忧虑的母亲和妻子,背负罪孽却又心怀哀矜的罪人,以及远离台岛却毕生难以走出历史梦魇的异乡客……1984年发表的《月印》是郭松棻复出后的重要小说,也是解严前后台湾文坛涌现出的众多有关“二二八”及白色恐怖题材的作品之一,却不同于当时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叙事或伤痕小说。它“用深情关照人世间的无明”(4),以温柔天真的女主角文惠为主要叙述视角,展现了日据后期战争阴影和战后乱局中的一个爱情悲剧,着意刻画台湾年轻女子对爱情幸福的深切期待及其美好愿望破灭的过程与悲哀。经历了战时的生死考验,文惠把能与爱人朝夕相处视为生命中最大的幸福,她悉心护理爱人的病体,但铁敏痊愈后却被更远大的理想所召唤,投入左翼运动潜流,疏远了文惠;为了把他拉回自己身边,文惠向警方告发铁敏私藏红书,没料到这不智之举竟导致铁敏和他的左翼朋友悉遭枪杀,悲痛麻木的女孩却反讽地得到了所谓“大义灭亲”的表彰。女性对平安家庭、爱情幸福的祈望及其破灭的悲哀也贯穿于《奔跑的母亲》、《今夜星光灿烂》、《论写作》等作品中,寻常卑微的女性伦理价值观一再成为男性人物历史回溯和自我反省的忧郁的镜像。而深沉的忧郁有如顽疾,根植于郭松棻的所有文字中。1985年发表的《雪盲》,深刻剖析了海外华人流亡知识分子的苦涩心灵。历经战争威胁、恐怖噩梦、丧父阴影的主人公幸銮,远离故乡台北,在异域沙漠的警察学校为外国学生讲授中国现代文学。毕生沉溺于鲁迅的经典文句,仿佛借此安抚内心隐秘的创痛。无以超脱出创伤记忆的迫压,唯有将自己流放于荒凉的异国他乡,“在风沙中沉落……沉到底”,像孔乙己,也像当初庇护并启蒙过他的老校长:“终其一生都将是一个喑哑的人格。”

郭松棻作品被王德威称为“是少数中文作家中,如此生动体验现代主义‘骨感’美学的能手”(5)。他的小说中,恒常是深幽复杂的心灵景象,多线叙事将遥远的记忆与想象演化为超现实的晦暗梦境。人们在他的作品里品味台湾的忧郁和中国的伤痛,也在小说凝聚的记忆碎片中想象流亡海外华人的艰难心路,辨析其间有关历史与国族的复杂矛盾相互辩难的认同影像。郭松棻小说,其审美价值在于其独异的叙述、精雅丰富的文字和孤绝神秘的美感,而他小说里汹涌黯淡的历史潜流、暧昧隐晦的认同想象空间,亦每每吸引有心人探询。

相比之下,郭氏妻子李渝的小说同样深细精微,但相对宁和淡泊。李渝原籍安徽,生于重庆,台大外文系毕业,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中国艺术史博士,赴美求学期间曾与丈夫郭松棻共同参与保钓运动。李渝的创作始于60年代,停滞多年之后,80年代重归文学写作。其小说代表作有《江行初雪》、《朵云》、《夜琴》、《无岸之河》等,中短篇小说收入《温州街的故事》、《应答的乡岸》、《夏日踟躇》和《贤明时代》,还有长篇小说《金丝猿的故事》及美术评论集《族群意识和卓越风格》等。《江行初雪》获1983年“中国时报小说首奖”。王德威对李渝曾有知人论世之语:“当保钓激情散尽,文革痛史逐步公开,失落的不应只是政治寄托,而更是一种美与纪律的憧憬……历经政治的大颠扑后,他们返璞归真,以文学为救赎。昔时钓运种种,其实不常成为叙事重点,然而字里行间,毕竟有许多感时知命的线索,窜藏其间。”(6)与郭松棻笔下的大稻埕相对应,李渝小说中的个人地标空间是台北的温州街。在此曾度过中学到大学的青春岁月,温州街对作者的意义非比寻常:“少年时把它看作是失意官僚、过气文人、打败了的将军、半调子新女性的窝聚地,痛恨着,一心想离开它。许多年以后才了解到,这些失败了的生命却以它们巨大的身影照耀着引导着我往前走在生活的路上。”(7) 在“温州街系列”里,笔触不仅上溯至光复乃至内战结束后的戒严年代,也通过台北温州街巷弄庭除的家常记忆蠡测管窥更久远的中国往事:亲朋故旧的只言片语,平淡无奇的日常起居,却也多少裹挟着父辈们难以释怀的中国现代历史的晦暗云烟。《朵云》以少女小玉为视点,叙说外省第二代女孩的成长,也表现战后来台的大陆知识分子的际遇。小说着墨较多的夏教授曾参加抗日而被捕受酷刑,落下严重病根,别妻离子只身来台,在孤寂、落寞和病痛中隐忍,却仍保持着细意善良的禀性。《夜琴》也触及“二二八”及“戒严”,小说叙述来自中国北方的无名女子随丈夫来台后的遭遇,丈夫突然失踪如同往日大陆战乱中父亲的离去。母女祈求平安却都不得不经受离乱与死别,不禁发出悲叹:“战争,战争,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战争。”不过,即便表现历史的悲情与个体的悲剧,李渝也总会形塑一种生命的韧性、人间的温情和诗化的救赎意念,以艺术之美或宗教信仰来超越人世的苦难。

李渝的作品是冷静的历史叙事,亦是诗化的美文。行文舒缓、典雅、凝练、含蓄,有中国山水画的留白艺术之妙:着墨处举重若轻,空白处余味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