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一觉》:白话演义
1898年,晚清白话文运动先驱裘廷梁也翻译了该小说,刊载于他本人主编的《中国官音白话报》(16)第7期至第10期,译本保留了李提摩太《百年一觉》的小说译名。裘廷梁,字葆良,别字可桴,江苏无锡人。1889年裘廷梁在《苏报》上撰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这篇两千多字的论文,被公认为是晚清白话文运动的第一声呼号,裘廷梁因此被视作晚清白话文运动第一人。他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说:
二千年来,海内重望,耗精敝神,穷岁月为之不知止,自今视之,廑廑足自娱,益天下盖寡。呜呼!使古之君天下者,崇白话而废文言,则吾黄人聪明才力无他途以夺之,必且务为有用之学,何至暗汶如斯矣?
……愚天下之具,莫文言若;智天下之具,莫白话若……一言以蔽之曰: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实学不兴,是谓无民。(17)
裘廷梁认为文言太耗费精神,占据了太多时间,使得人们无暇学习其他更为实用的知识。
戊戌前,梁启超任主笔的《时务报》以变法图存为主旨,行销万余份,风靡海内,它从创刊号开始直到停刊,始终在连载福尔摩斯探案小说。受《时务报》启发,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报刊也都刊载小说,吸引读者。如《农学报》连载“朱树人译述”的《穑者传》,《求是报》连载陈季同翻译的《卓舒及马格利小说》。《中国官音白话报》连载《百年一觉》与《穑者传》,都是变法风气下的产物。
裘廷梁的译文是对李提摩太译本的再加工,并非直接译自英文原文,秉承他崇白话而废文言的主张,译文采用了白话文。在正文前,裘廷梁附有一个说明,其中把李提摩太的译文称为“议论”,他自己则旨在将《百年一觉》改编为“演义”。演义是中国旧长篇小说的一种,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根据史传敷演成文。裘的体裁意识可见一斑。
《百年一觉》在《中国官音白话报》中只连载了一千多字就戛然而止了,原因未得知。在此将其改写与李提摩太的译文做一个对比:
有一种风气把这一国当中的人分成四种一种是有钱的一种是穷的一种是聪明的一种是笨的其实也只两种聪明的就会赚钱不会赚钱的就算他笨当时候弄钱的法子或者买股份或者做生意及到有了钱就把自己的身份看得极尊重凡是那用气力的事就一点也不动手一天到晚只在家里享福所有一切事情都雇了穷人去替他做他把穷人就看得如猪狗一样呼来喝去全没些儿爱惜瓜肠反觉得世上穷富的位分是应该这样的不知老天生出人来都是一般样儿看待穷的富的有什么分别呢(裘廷梁改写)
美俗人分四等曰贫富智愚但富者致富之法或卖股份或作生意既富之后终身不自操作而安享其富且自视尊重如神而使贫者出力勤劳一如牲畜以为世事贫富之分势所宜尔而智愚之判亦恍若天渊矣岂知上帝生人本为一体贫者富者皆胞与也何至富者自高位置而于贫者毫无顾惜岂所谓大同之世哉(李提摩太译)
李提摩太的译本是传统文言文,用词典雅如“富者”、“贫者”、“牲畜”、“智”、“愚”,使用典故“大同之世”。裘廷梁的译本是白话文,用词偏俗,如“有钱的”、“穷的”、“猪狗”、“聪明”、“笨”,也不用典。裘廷梁的译本消除了基督教的影子,把“上帝生人”改成“老天生出人来”。这种改写颇可见当时的风气:虽然裘不接受基督教,可是传教士介绍的文学却可以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