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头看纪略》:文言传体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就曾谈到——“政治小说之体,自泰西人始也”。自泰西始,是没有问题的,但泰西的政治小说如何影响到中国,哪些人群对此作了贡献,其过程又是如何,这些问题尚需解决。
Edward Bellamy,于1888年在美国出版小说Looking Backward 2000-1887。小说描述了患有失眠症的青年韦斯特在1887年被催眠后,一觉睡到2000年,此时美国已经大不同于一百年前了:国家以人民的需求为根本取消了私有制,组织严密的社会化大生产使得生产力快速提高,人民均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不但享受着富裕的物质生活,更可以享受到崇高的精神生活,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工具一应俱废,美国变成了一个人人平等、幸福安宁的理想社会。就在韦斯特沉静在对理想社会的喜悦中时,猛然发现自己仍然身在1887年的美国,2000年的理想社会只是一场黄粱美梦。Looking Backward面世后,给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声誉,文本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介绍到英语以外的国家。在中国,译稿登在1891年12月到1892年4月的《万国公报》上,注明“津析来稿”,中文名为《回头看纪略》,共28章(删去了原文最后一章),约八千字,显是缩写本。当时《万国公报》的管理者和主编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根据其后出版的署名译者“李提摩太”的单行本译文,可知《回头看纪略》上署名的“津析”就是主编李提摩太本人。中国文学作品中与这个乌托邦的故事接近的有一类幻想类作品,源头是《桃花源记》,后来的有《枕中记》《游仙窟》《仙游记》《莽墟赋》等,直到清代集大成的《聊斋志异》。但这类作品都不涉及具体社会体制问题的探讨,语及政治处,多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笔带过,与《回头看纪略》这样的政治乌托邦小说,反复讨论社会制度,差距不小。
《回头看纪略》初登《万国公报》,开篇介绍此文说:
美国现出一书回头看名儒毕拉宓君著也所论皆美国后百年变化诸事西国诸儒因其书多叙养民新法一如传体故均喜阅而读之业已刊印数十万部行于世今译是书不能全叙聊译大略于左(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传”这种文字,在中国文学中,是指与历史事实有关的文字,或为严格意义的史传,或为加入文学成分的史传文学。译者指出原文“一如传体”,已经点明了其文学性。引文中还称作者为“儒”,这与耻于在作品上署真名的中国传统小说作者更是形成巨大反差。
对小说的态度差异与传教士的政治观念有关,英国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在1895年第77期《万国公报》上发表《求著时新小说启》征稿,云:“窃以感动人心变易风俗莫如小说推行广速传之不久辄能家喻户晓气习不难为之一变。”1896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翻译了日本驻美大使森有礼的《文学兴国策》,1897年此书的序文登在第88期的《万国公报》上,提倡普及人文教育,文学兴国。翻译《回头看纪略》正是传教士们文学兴国主张的先声。
李提摩太之所以选择贝拉米的小说,可能是因为小说中“乌托邦”式的新政符合《万国公报》介绍新知的办刊宗旨。《万国公报》是广学会的机关报,在广学会拟定的《万国公报》发行计划中,拟覆盖的读者群是:县级和县级以上的主要文官为2289人,营级和营级以上的主要武官1987人,府视学及其以上的教育官吏1760人,大学堂教习约2000人,驻派各个省级的高级候补官员及协助其工作的人员等2000人,文人中以百分之五计算考取进士至秀才的30000人,经过挑选的官吏及其家人4000人,共计44036人。(7)虽然在实际发行中并没有完全实现拟定的计划,但在创办者的雄心之下,《万国公报》确实影响到了晚清权力和文化精英阶层。1896年第93册的《万国公报》上,对其自家销量有这样的记录:“京师及各直省,阀阅高门,清华别业,案头多置此一编,其销流之广,则更远至海外之美、澳二洲。”《万国公报》是总理衙门经常订阅的,醇亲王生前也经常阅读,“高级官吏们也经常就刊物所讨论的问题发表意见”(8)。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说,1883年“购《万国公报》,大攻西学书”(9)。梁启超《西学书目表》重点介绍《万国公报》:“癸未、甲申间,西人教会始创《万国公报》,后因事中止,至己丑后复开至今,亦每月一本,中译西报颇多,欲觇时事者必读焉。”(10)可见当时此刊对当时一批重要人物的影响。
《万国公报》的读者群,使得译者有信心,《回头看纪略》定能引起中国精英的重视。既然读者是掌握社会变动方向的中上层士大夫,文言是这个阶层中被认可的书面语,所以此书虽是小说,译者却并没有采用当时流行小说常用的白话文体。这个文本的翻译在今天看来连忠实的标准都没有达到。考虑到历史隔膜、文化差异,当时的中国人对美国社会生活完全陌生,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译者在译文中添加了许多关于美国历史知识、社会制度的一般知识。原小说的叙事策略、语言特点、场景描述等,也因为要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而被改写。
在《万国公报》刊毕,1898年,Looking Backward以《百年一觉》之名,由广学会出版,此次译者署名为李提摩太,28章,此版本正文内容与《回头看纪略》内容完全一致。只是加了句读和篇章名,例如前4章的章名分别为“工争价值”、“延医人蛰”、“一睡百年”、“始通姓名”,都是章节内容的概括。虽仍旧是“译大略”,译者却不命名为“百年一觉纪略”,而是用“百年一觉”,看起来更有故事性。译者的这些修改,使得《百年一觉》从形式上接近了当时流行的章回小说。
采用单本发行后,《百年一觉》的影响开始显现。光绪皇帝在1898年订购的129种西书中即有此书。能够出现在光绪帝的案头,至少说明荐书的大臣看重这本书。在戊戌变法的几个精神领袖中,谭嗣同所著的《仁学》(1896)、康有为所著《大同书》(1902)和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1902),都可以发现该书的影响。因为写作了《大同书》,康有为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乌托邦作者(11)。康有为说:“美国人所著《百年一觉》,是大同书影子。”(12)费正清在《剑桥晚清史》中说,康有为在1898年对一个记者说,他主张变法,主要是受李提摩太和林乐知著作的影响。(13)梁启超说《百年一觉》,“亦小说家言,悬揣地球百年以后之情形,中颇有与《礼运》大同之意相合者,可谓奇闻矣”(14)。此书对维新派思想的影响可谓显著。
康有为、梁启超这样政治上主张维新的人士,往往身上有东西两种文明因子共存,他们一面接受西洋思想,欣赏西洋文学,一面又非常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并试图调和两者。这种调适并不如今天想象的那样艰难。反应在他们著作上,以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为例,其中国式的故事和来自《百年一觉》的全新的未来完成时的叙事就巧妙地融为一体了。
但《百年一觉》毕竟只是一个缩写本,其28章仅仅是对每一个章内容做了一个概括介绍,每章的篇幅大约相当于原著的二十分之一。这样大幅度的缩写,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保留住原著的文学特点,这包括语言风格、叙述视角、情节错综曲折的安排、环境、人物性格的塑造,等等。(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