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编(2016年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山东省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济南海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2016年前三季度,山东省外贸进出口1.1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5.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7.5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进出口份额为6.44%,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其中,出口6638.1亿元,增长6.4%,同期全国下降1.6%;进口4648.4亿元,增长4.4%,同期全国下降2.3%。取得这样的成绩固然可喜,但长期以来,山东外贸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如何从供给侧角度入手,以改革的方式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是实现山东外贸“优进优出”的关键。

一、当前山东省外贸主要的结构性问题

外贸结构主要包括商品结构、贸易产业、贸易方式、贸易对象、贸易主体等要素,从供给侧角度分析,山东外贸结构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从供给结构来看,进口方面大宗商品占比过高,出口方面高附加值产品不足

从进口商品来看,原油、铁矿砂、铜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快速回温,成为拉动山东省进口增速的主要力量。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资源型商品依赖较大的隐患,前三季度进口原油、农产品、矿石等资源类商品已占总进口额的五成,原油进口更是激增2.7倍。以原油为例,目前山东地炼加工原油占比已提升至95%以上,其中进口原油加工量占比达到51%,大量的进口导致部分地区的油品市场出现了汽柴油产量远大于消费量等供应过剩的情况,而且炼化行业内盲目扩建炼油项目的情况增多,不利于炼油行业长远发展。

与大宗商品进口的快速增长相对的是机电、农产品等消费品进口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前三季度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下降0.3%、5.7%。无法满足需求的国内消费者纷纷通过海淘、出境购物等方式境外消费。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5万亿元,2016年预计会保持10%左右的增幅。

从出口商品来看,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现两位数的降幅仍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国家支持的产业出口下滑,但是不鼓励出口的“两高一资”产品依然占有较大比重。前三季度,山东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707.5亿元,下降11.9%;出口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1364.2亿元,增长8.6%。特别是有竞争力的出口品牌缺乏。如山东省是全国轮胎生产和出口大省,但缺乏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使企业收益“比刀片还薄”。2015年山东省品牌轮胎进口均价868.4元/条,出口均价236.6元/条,比进口均价低72.8%。

(二)从产业基础来看,产业加速外迁现象明显,产业及资本流失苗头值得关注

近年来,国内制造业低成本优势不断弱化,而东南亚等国家制造业则迅速崛起,加上国际市场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壁垒不断,山东省部分产业外迁趋势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是向劳动力成本低的东南亚转移。如纺织行业中鲁泰、即发、桑莎等集团已经在越南、柬埔寨设厂,仅柬埔寨就有30余家。电子行业中的歌尔声学在越南设立分公司。不仅发展中国家在生产要素成本方面具备比较优势,美国等发达国家同样具备。玉皇化工在美国投资18.5亿美元设立甲醇生产厂,不仅得到了当地政府提供的1125万美元资金支持,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据了解,美国用电成本折合人民币约0.3元每度,不到国内用电成本的40%,天然气成本不到国内的30%。

另一方面是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特别是加工贸易本身具有“游牧民族”特性,择成本洼地而居。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近年来,加工贸易占全省进出口总值比例不断下降,从2014年的37.4%到2015年的30.8%,再到2016年前三季度的29.2%,部分产业外迁趋势越来越明显。据了解,随着经营策略调整,富士康也有计划逐步将计算机和手机的加工生产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届时将对山东省加工贸易产生较大影响。

另外,山东省加工贸易产业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强。以占据全省加工贸易企业产值前3强的烟台富士康为例,为其配套企业仅有10余家,产业带动作用有限;威海三星电子10余家主要配套企业中95%以上为外商独资企业。“两低”现象值得关注:料件国内采购率较低,未吸纳众多国内企业进入加工贸易产业链;深加工结转程度较低,深加工结转值仅占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的4.9%,加工贸易价值链有待延长。

(三)从贸易对象来看,主要贸易对象经济不振,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山东省前三大贸易对象中,美国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从7月的52.6%大幅下降至49.4%,其中11个行业出现萎缩,另外,美国8月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降至51.4%,为2010年以来最低水平;欧元区服务业综合PMI终值由49.8%降至49.3%,创2015年1月以来最低水平,反映出欧元区经济增长仍缺乏动力;韩国8月制造业PMI降至48.6%,亦为年内最低。

为缓解国内经济压力,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二十国集团(G20)经济体实施了145项新的贸易限制措施,平均每月有近21项新措施出台,月均新措施数量为2009年WTO开始监测贸易限制措施以来的最高水平。前三季度山东省出口产品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案件62起,涉案金额高达32.7亿美元,是2015年同期的7.4倍,轮胎、钢铁行业成为贸易救济调查重灾区,东营金宇集团为规避贸易管制将10万条/年的轮胎产能转移至越南。

(四)从供给政策来看,部分政策红利并未有效释放

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国家已出台了16个政策支持文件。就外贸而言,一方面是部分政策措施并未在山东落地,如自贸试验区、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建设等;但另一方面却是辛辛苦苦争取来的政策,或因可操作性配套不够,或因执行不到位,或因宣传不及时,未能充分释放应有的红利。例如,2015年国家放开民营企业原油进口及使用权限后,山东地炼企业纷纷大量进口原油,但原油仓储经营需报商务部批准且审批周期较长,导致我省部分仓储企业不能开展原油保税仓储业务,影响到港原油接卸,加大了口岸疏港压力,地炼企业经营成本剧增。据统计,仅2016年上半年山东省地炼企业就支付了近2亿元的滞港费用。再如,在国务院2015年7月出台的《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中,“坚决清理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是七大任务之首,然而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仍有许多企业反映港口码头等经营服务性收费偏多,甚至存在一些借助行政权力垄断经营强行收费,加重了企业负担。

为促进外贸稳增长,各省市纷纷推出各种财政补贴措施,但这种重“量”不重“质”的补贴也是滋生虚假贸易的“温床”。山东省上半年具备虚假贸易特征的进出口数据约174亿元,海关总署已对其中的13亿元做暂缓统计处置,进入下半年以来,虚假贸易明显呈抬头趋势。虚假贸易不仅骗取地方政府奖励和补贴,还造成进出口数据失真,对各级政府准确判断进出口形势、科学作出决策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外贸的国际形象。

二、对策建议

(一)更加主动地调节进出口商品结构

2016年9月27日,世界贸易组织发布贸易展望报告,将2016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由4月预测的2.8%下调至1.7%。这说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深度调整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和山东的外贸都难以继续保持原有的中高速增长,稳增长的任务异常艰巨,应当把调结构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保持外贸发展后劲。

1. 增强财政金融支持的精准度。结合当前山东省外贸发展整体形势和各地市差异性情况,完善出口奖励机制和奖励办法,进一步明确激励政策的实施对象、范围和幅度,切实管理好外贸补贴资金流向,使外贸补贴真正惠及给创造财富和就业的生产型企业,以及采购本地货物代理出口的贸易型公司。

2. 优化战略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的进口。解决原油等资源类商品进口环节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缓解国内发展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做强炼化行业供给侧,发挥市场自身的革新作用,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地炼行业产能升级,提高产品质量,积极争取成品油出口配额,投身国际市场竞争,打造品质突出、性能优良的成品油战略出口品牌。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口创新升级所需机械设备。

3. 做大做强免、退税产业。推动省内符合条件的济南、青岛等机场设立规模较大、环境一流的进境免税店,纳入航空城建设统一规划,强化综合交通支撑,协调中免集团加大优势商品投放,尽快做大做强。争取离境退税政策逐步扩大至全省范围,选择省内各市大型购物中心、名优特产商店及酒店、宾馆等挂牌离境退税商店,强化信息系统支撑,理顺退税流程,提高服务化水平。

(二)更加精准地推动新兴贸易业态发展

1. 加快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前三季度山东21家省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出口总额达85.5亿元,同比增长2.2倍。但与广东等省市还有较大差距,前三季度广东38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出口总额1237.7亿元,是山东的14.5倍。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众多存量外贸企业提供了一条龙出口综合服务,有效激活了省内中小微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建议参照广东省做法从财政支持、融资贷款贴息、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一揽子”支持措施(广东省对珠三角地区年出口规模超10亿美元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给予500万元奖励,对粤东西北等其他地区经认定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均给予500万元资金扶持)。

2. 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建立海关、国检、国税、外管、商务、金融等部门间的协作机制。积极培育跨境电商企业主体,重点推进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建设,提供“一站式”仓储配送服务,积极融入境外零售体系。以济南国际邮件互换局设立为契机,积极争取增设国际货运航线。

3.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巩固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的同时,努力扩大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出口。同时顺应省内装备制造业走出去趋势,大力发展相关的金融、保险、物流、维修等服务贸易出口,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对外投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三)更加积极地稳定加工贸易

1. 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积极争取赋予山东省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加工贸易企业由单纯的贴牌生产(OEM)向委托设计(ODM)、自有品牌(OBM)方式发展。支持企业创建和收购品牌,拓展营销渠道,从被动接单转向主动营销。

2. 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升级。结合山东省产业发展规划、开放战略、产业特点、交通物流等因素,推动全省特殊区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优化整合,鼓励各地“错位发展”,构建优势集中、功能联动、协同发展的格局。积极引进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新兴业态,打通加工贸易、保税物流、金融结算等完整的产业链条。

3. 优化加工贸易发展环境。研究制定支持承接梯度转移的差异化政策,发挥境外合作区平台作用,引导企业有序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推进加工贸易产业有序转移。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鼓励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多样化融资服务。

(四)更加有力地开拓国际市场

1. 支持企业走出去。2011年至2015年,中国企业对欧洲和北美企业的投资分别增长了137%和98%,通过资本的方式与国外的市场连接起来,这对于国内产品在境外的销售是非常有利的。建议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制定“走出去”国别产业规划,有序推进重点行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带动山东省装备、技术和服务输出。

2. 提升国际市场份额。继续借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生效等政策红利,提升传统市场外贸水平,扩大新兴市场规模,开拓外贸新增长点,分散国际市场贸易风险。构建全省对外投资风险防控机制,构建海外利益保护体系,及时发布贸易提示信息,扶持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同时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支持企业建设“海外仓”,布局境外物流体系。

(五)更加注重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

做好国家外贸稳增长政策的配套,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在政策制定时注重吸收企业意见,改“政府端菜”为“企业点菜”。在政策出台前与相关企业进行联系,给企业留出提前量,避免因政策变化影响企业生产。在政策出台后一方面加强宣讲力度,帮助企业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加强跟踪调度,及时反馈政策实施效果。定期委托第三方开展政策落实测评,研究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形成改善外贸环境的长效机制。

三、济南海关主要服务举措

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山东外贸向“优进优出”升级是一个大课题,济南海关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树立“新理念”。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推动“嵌入式管理”,将海关的管理要求嵌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实施“触发式监管”,只有在风险条件被触发的情况下,才会实施可能会影响企业正常运转的海关监管;提供“泛在式服务”,通过网络应用以及数据系统开放,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人提供海关服务。

二是推动“降成本”。以参与济南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为契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力度,推行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充分应用“关企合作平台”,优化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服务项目的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继续深化简政放权,压缩内部核批环节,建设网上审批大厅,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严格落实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相关要求,强化查处问责,严防涉企收费反弹。

三是服务“畅物流”。在报关、缴税、邮件办理等领域开展试点,建设24小时通关的“自助海关”。深度参与山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通关无纸化改革等,研究确定支持国际邮件业务发展的具体措施,使国际物流更加通畅,帮助企业“走出去”。深入研究原油等重点进口商品通关环节问题,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间。

四是支持“促升级”。促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融资租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业态发展,支持在济南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配合落实好离境退税政策。抓好自贸区创新制度的复制推广,推动加工贸易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助力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针对山东钢铁、石化、冶金、棉纺、大型设备制造等传统行业发达的特点,综合运用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重点行业企业转型升级。

五是优化“大环境”。支持潍坊机场和滨州港对外开放,支持德州建设多式联运中心,促进济南、潍坊、东营三个综保区功能优化,推动对青岛保税港区诸城功能区保税物流中心正式验收,做大关区开放平台。加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坚持打击走私不动摇,针对中央关注、社会关切、群众关心的粮食、冻品、原油等商品和武器弹药、毒品、精神类药品等开展重点查缉,维护健康的外贸秩序。

调研组成员 沈晓红 姜 建 王东东 文武飞 张京宪 张启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