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省循环经济促进会
经济新常态下,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山东省委省政府,都力推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新形势下,循环经济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新的内涵,循环经济也越来越成为县域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2014年,在县域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的基础上,省经信委为促进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开展了省循环经济示范县(市)创建工作,确定高青县、招远市、诸城市、泗水县、肥城市、沂水县、平原县、高唐县、博兴县、单县10个县(市)作为本批循环经济试点县(市)。
为更好地掌握我省循环经济示范县(市)创建工作开展情况,从2015年1月起,山东财经大学和省循环经济促进会联合课题组对试点县(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实地观摩等形式,在取得了丰富的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调研报告。调研显示,我省县域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有利地促进了试点县市的经济增长、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及生态优化,形成了全域覆盖型、支柱产业主导型、工农业复合型等县域循环经济模式;这是省政府及主管部门积极推动、试点县(市)积极作为的结果。但试点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体制惰性、科技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需要省、市、县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条件,推动我省县域循环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一、县域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果
省循环经济试点县(市)紧紧围绕试点工作要求,积极创新,主动作为,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结合各县(市)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以企业、产业间的循环发展为切入点,完善机制体制,转变发展方式,构筑特色循环经济格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试点县在循环经济的许多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为全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样板,对全省循环经济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发挥了积极作用。
1. 循环经济促进了试点县市的经济增长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了试点县经济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2014年经济增长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全国GDP为63.65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7.4%,山东省GDP为5.94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8.7%,试点县除高青县、博兴县分别增长6%、7.5%外,其他县市均显著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增长水平。沂水县、招远市GDP增长均为12%,诸城市增长11.4%,泗水县增长11.0%,单县增长10.2%,平原县增长10.1%,高唐县增长9.4%。
循环经济也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平原县全县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90亿元,占全县GDP比重达到45%,初步形成了新常态背景下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新形态、新模式。
因为循环经济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不仅成为现实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而且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市,还是相对欠发达的县(市),试点县普遍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持乐观态度。
2. 循环经济促进了试点县(市)的转型升级
试点县的经济转型升级普遍进展顺利。因为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一个主动适应新常态、主动转型的过程。试点办法对试点县的节能降耗、项目支撑等有明确的要求,完成试点要求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转调的过程。通过产业链的建链、延链、补链,提高了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本身就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各试点县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引进新项目,改造现有企业,梳理产业关系,补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的循环经济比重和技术含量,形成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的良性格局,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例如,博兴县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拉长畜牧产业链条,先后建成了华康食品、博大肉鸡集团等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集樱桃谷鸭种鸭养殖、商品鸭孵化及屠宰加工、熟食加工、羽绒加工、饲料加工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2014年,沂水县累计关停、拆除和淘汰落后生产企业121家、落后生产线267条,“倒逼”中小企业新上技改项目60余个,对有10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的企业进行了关停并转,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升。招远市为突破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困境,不断延伸和拉长黄金循环经济产业链,对黄金产业进行了相应地“提档升级”,通过“以废换金”“以废制金”“以废制材”“以废提金”“变废为美”等形式,不断创新技术,实现了黄金产业由生产基地向深加工基地转变、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单一经济向复合经济转变的新格局。
3. 循环经济促进了试点县(市)的科技创新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科技支撑,反之,发展循环经济也促进了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需求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如高唐县的泉林纸业,在企业面临关停的困难形势下,自主研发了“秸秆清洁制浆及其废液资源化利用技术”,荣获了2012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利用制浆黑液生产的黄腐酸肥料,对改良土壤、减少病虫害作用明显。其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作用范围甚至突破了循环经济本身,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溢出效应。肥城市的瑞泰集团研发了世界首创的纳米级分子筛项目,生产的纤维素醚已占全国70%以上的份额。招远的双塔食品等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针对薄弱环节,主动进行技术创新,取得众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而这些技术创新成果反过来巩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双塔食品研发了“豌豆粉丝浆液提取蛋白及循环利用研究与应用”技术,使豌豆蛋白、膳食纤维回收率达到95.5%、纯度90%以上,利用该技术提取食用蛋白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建成了污水沼化处理系统,形成了“废水制沼→沼气发电→净水灌溉→余热供暖→沼渣肥田”五位一体的高效生态产业链。2014年,双塔食品处理废水200万立方米,产沼气500万立方米,生产燃料乙醇2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100万元。
4. 循环经济促进了试点县(市)的生态优化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试点县企业积极利用循环经济技术改造传统企业,不仅减少了废物排放,而且还变废为宝,提升了企业效益,提高了三废、余热等的回收利用,促进了生态效益的提升。高唐县的泉林纸业通过利用制浆黑液生产肥料,减少了黑液排放和处理的压力,利用循环经济技术净化污水,将污水排放区打造成生态休闲公园,实现了替代木材、减排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及提高农民收入等目标。肥城市的山东石横特钢有限公司高炉煤气利用率达到97%以上,转炉煤气和焦炉煤气放散率为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沂水县的鲁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糖车间离交废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产生的沼气发电,沼气发电所产生的废气进余热锅炉进行换热产生蒸汽,蒸汽回车间使用,可有效利用沼气2661万立方米,年可发电5328万千瓦时、节约蒸汽5.3万吨,折合标准煤3万吨。泗水县2014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1.4%,生态环境得到了优化。平原县2014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高唐县2014年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8%,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7%。单县建成了3家秸秆成型燃料加工厂,年加工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20万吨,实现年开发可再生能源10万吨标准煤。居民小区开发推广地热资源利用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
5.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各循环经济试点县(市)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等状况,科学确定循环经济发展重点,依托自身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实施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延链、强链、建链”工程,培育具有县域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高度重视,后发先行,按照循环经济要求“串链、补链”,点线面结合,立体打造,形成了以平原县和沂水县为代表的全域覆盖型循环经济模式;围绕资源型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发固废利用新技术、新渠道,形成了以招远市、肥城市和诸城市为代表的支柱产业主导型循环经济模式;利用工农业高度关联的产业特点,在衔接工业和农业上做文章,形成了以高唐县、泗水县、博兴县和高青县等为代表的工农业复合型循环模式等。这些模式构筑了多元共生的山东县域循环经济模式方阵,为全省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
二、成绩的取得是试点县(市)积极作为的结果
1. 政府重视,措施得力
各试点县(市)均成立了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一般由县(市)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各县(市)政府和县(市)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和考核全县(市)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循环经济在各试点县(市)工作领导小组引领下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高,落实细”的管理格局。
在高度上,各试点县(市)抓主线,重规划。平原县委、县政府把循环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并立足长远发展做好战略规划。平原县在2012年召开的县十三次党代会上,郑重提出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并建立了县领导联系帮扶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制度,落实“一个重点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套保障机制、工作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责任,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本途径。2012年该县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组织专家,立足平远县的长远发展,站在国家政策层面,制订了《平原县循环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分析定位平原发展,明确发展优势劣势,进行中长期和全局性部署。
在落实上,各试点县(市)齐建制,重考核。平原县还在领导小组下设环境优化、宣传推介等10个工作办公室,构建整体型循环经济管理模式,形成了完整的建制,建立了部门间的常态沟通机制。建立了目标责任、监督监测、考核奖惩、统计评价“四位一体”的组织保障体系,并将循环经济发展任务逐项分解量化,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切实履行“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形成了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立体性的组织架构。聊城市还开展了试点乡镇(街道)的建设工作,将循环经济试点县(市)的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2. 宣传发动,社会参与
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效工作,单有领导重视、政府部门重视是不够的,必须发动企业和公众在内的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信息网站、政务信息等多种渠道,通过举办座谈会、研讨班、培训班、专题讲座、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教育,不仅培养了公众的环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培养了公众在工作中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能力,使公众的循环经济理念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沂水县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优势,在全社会开展系统的循环经济宣传和教育活动,选择一批机关、企业、商厦和社区,建立绿色办公、绿色经营以及循环经济生活示范点,并将循环经济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全方位地引导公众绿色生活。单县以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和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为依托,推动绿色创意文化蓬勃发展,实现循环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互促的生态发展格局,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沿着文化—产业—社会的路径推而广之,深入人心。
3. 财税支持,激励发展
各试点县(市)财政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实施鼓励性财税政策和优惠性税收政策,主要用于生态环保、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并实施针对性比较强的鼓励性财税政策和优惠性税收政策,有序、有效地引导和扶持循环经济发展。
诸城市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重大项目按照有关政策予以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3000万元的节能减排专项基金和2000万元的高新技术发展基金,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高端、高质、高效、低碳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大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强度。
高唐县的财税扶持政策关注掌握循环经济产业话语权的“顶端优势”,重奖企业在循环经济方面的科技创新成果,全力扶持科技型循环经济企业发展。截至2014年底,高唐县政府累计出资586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重点项目。设立了无偿使用的贷款周转金2000万元,重点支持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全县已有87家企业与196家行业龙头企业及科技前沿企业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关系,紧紧围绕“转调创”,以科技创新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
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实施不同的引导方式:在构建“小循环”层面,积极引导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增上技改项目,推进清洁生产,实行内部挖潜,实现循环经济的规模效应,摊薄技改挖潜成本,增加“绿色利润”;在构建“中循环”和“大循环”层面,积极引导大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大企业主导的“中循环”和“大循环”,强化中、小企业的适配性。
在高唐县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时风集团以循环经济为切入点,以技术创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一是自主创新,实现企业内废弃物再利用。发展铸铁电熔炼技术、铸造废砂生产再生砂技术、废漆渣生产再生漆技术、锦纶废丝回收再利用技术等循环经济核心技术,实现“废弃物产生→回收→利用”的模式。目前,已建成年12万吨废铁屑再生利用项目,年产2万吨再生胶项目,年15万吨废砂循环再生利用项目,年产800吨再生漆项目,年3000吨锦纶废丝回收再生造粒项目。二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将各类废旧物资实现资源利用共享体系,提高了废旧物资、板材下角料的利用率,大幅降低了成本。2014年,时风集团通过废弃物再利用和循环利用,在集团内实现循环经济的规模效应,增加“绿色利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2.9亿元,同比增长4%;实现利税17.2亿元,同比增长11%;上缴各种税费3.27亿元,同比增长5%。
2014年高唐县政府确定将时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打造为千亿级产业园区,形成围绕低速电动汽车、轻卡汽车、农用汽车、拖拉机等整机产品,汽车电子、车用新材料和车用零配件等配套产品全面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目前,落户园区的上下游企业已有40多家,构建了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形成了时风集团层面的“小循环”和产业园区层面的“中循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态势。
5. 项目为根,科技支撑
项目支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立足之本,各试点县(市)着重加强顶层设计,以科学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同时有效整合项目资源,坚持以项目建设推动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显而易见的是,那些循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试点县(市),以高标准的科学规划为引领,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项目落地进展较快,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合力,如肥城市通过科学规划,逐步形成了“两带五区九园”产业空间布局,建立企业间生态共生关系,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完善了废旧物资的回收网络及再生利用体系,建立了产业集聚、业态提升、区域循环的共生体系。招远市以技术革新为驱动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形成了“氰化尾渣→多元素回收→生产硫酸→制酸尾渣→有价元素再提取→生产水泥”的循环生产模式,在氰化尾渣多元素回收环节可提取黄金880公斤,白银3200吨,其他铜、铅、锌等有价元素约2.7万吨;在氰化尾渣生产制造硫酸环节,年制酸量可达6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
那些循环经济进展缓慢的试点县(市),缺乏明确的县域定位和科学的发展规划,项目支撑不力,缺乏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乏力,久而久之将使循环经济乃至整个县域经济的产业水平和技术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得不到缓解,无法协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县域循环经济仍存在发展“瓶颈”和制约因素
虽然各试点县(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一些进步,但客观上仍处于起步、推广、示范的初级阶段,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1. 各试点县(市)循环经济发展不平衡
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循环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政府在实现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要起基础性作用。但各试点县(市)领导重视程度有差异,有些县重视程度高,工作推进力度大,循环经济取得突出进展;有些试点县(市)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没有将其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内生动力,没有环境意识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只是想把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拿项目的由头,导致项目落地完不成计划,缺乏技术支撑。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依靠领导的重视和政策的引导,如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就会影响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导致循环经济后续发展乏力。
有些试点县(市)的县域经济,以自然资源的初级加工为主,对自然资源依赖性极强,已形成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这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使县域经济的可持续性不强。要想使县域经济真正走上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道路,就必须重视和发展县域循环经济。在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下,县域内的企业大多是独立运作,缺乏循环经济的协作意识,很难通过合作共享资源,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生态共生。
2. 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尚待突破
首先,各试点县(市)虽然都成立了由县(市)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但未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及时,且协调成本较高,未能建立有效的各部门间的常态沟通机制,削弱了试点县(市)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能力。
其次,大部分试点县(市)的考核、认定、支撑体系不完善,并未形成以循环经济绩效标准的动态考核机制,有关循环经济企业、循环经济产品和循环经济技术的认定办法和认定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并未与政府经济工作融为一体。
最后,大部分试点县(市)在规划本地区产业发展、谋划产业布局等方面缺乏长远统筹和科学论证,没有为县域循环经济发展制订目标明确、行之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和布局是关系循环经济发展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在考虑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同时,兼顾资源的可持续供给、环境的生态安全以及经济的绿色增长,循环经济的发展才有成功的基础。
3. 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较短,面临资金投入约束
大多数试点县(市)的县域经济具有产业规模小而散,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短等特点,缺乏循环经济的核心企业,循环经济的条线较多,主导产业和关键循环链不够清晰,缺乏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容易受到竞争性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其中一些依赖于工农业废钢铁和秸秆的加工和发电企业,由于受原材料来源半径的限制,导致其取得原材料的成本高昂,难以缓解原材料供应“瓶颈”。
各试点县(市)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县(市)的财政状况比较困难,而我省还没有相应的专项资金,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放到循环经济项目、技术开发上。投入不足、资金利用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4. 循环经济项目信息和关键技术支持不足
县域循环经济缺乏关于政策、项目和关键技术的相关信息,亟待建立循环经济的公共信息平台,以沟通循环经济的技术和产业供求信息;循环经济的推进未能与信息化建设同步推进。循环经济是一个信息技术密集的产业类型,高水平的循环经济,需要信息平台进行技术、人才、产品、服务等产业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做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充分流动。
循环经济自产生之日起就和技术密切相关,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为支撑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仍较滞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用于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够健全,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不够,有待进一步突破。另外,科技人员较少,缺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持等问题,也影响了循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四、推动我省县域循环经济更上一层楼,还须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循环经济试点县(市)的发展经验表明,新常态背景下,发展县域循环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当前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作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推动我省县域循环经济在“十三五”期间取得更大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完善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推动我省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一)省市层面
1. 高度重视县域循环经济发展
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县域循环经济作为推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总抓手,要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贯穿到县域发展的各项事业中。省经信委(省政府节能办)要牵头制订好《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尽快出台《山东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完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建议将推动县域循环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
2. 完善县域循环经济领导体制
成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山东省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省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分工负责的协商议事制度,由省经信委(省政府节能办)牵头定期召开协商会议,讨论县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各项问题。省统计局要制定完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在县级政府部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落实好县域循环经济表彰奖励制度和违法追究制度,增强县级政府部门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加大县域循环经济政策支持力度
参照国家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设立办法,设立省级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我省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循环经济智库建设等方面。省财政厅要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省金融办要积极组织县域循环经济项目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创新项目融资形式,鼓励金融机构对县域循环经济项目优先贷款,积极推动县域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省国土资源厅要在土地指标上优先支持社会效益较大的循环经济项目。
4. 强化县域循环经济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加大对县域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支持力度,支持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的研发,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省科技厅要增大科技经费对县域循环经济重大科技项目的倾斜,组织人员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循环水供热技术等县域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进行集中攻关,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和推广应用。以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设立山东省循环经济研究院,作为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智库,加强对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相关重大问题的追踪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建议。支持省内高校开设循环经济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循环经济方向的专门管理和技术人才。
5. 加强县域循环经济公共平台和设施建设
建设县域循环经济公共信息平台,推动循环经济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物流信息、政策信息等的交流与共享,提高我省县域循环经济整体发展效率。加强县域循环经济园区、城乡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再生水管网设施等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好公共产品。创新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和运营方式,积极发展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各类市场性的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灵活运用各类公私合作模式,动员社会资金参与循环经济公共项目建设。支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循环经济评估机构和循环经济评估师制度,对新建重大项目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实行一票否决制。
6. 加强对循环经济试点县(市)的督促指导及宣传推广
循环经济试点县(市)在引导和推动全省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强对试点县(市)的动态管理,继续强化其示范引导作用。省经信委(省政府节能办)要加大对试点县(市)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的跟踪督促指导力度,协调解决试点县(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完善循环经济试点县(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有关部门评估试点县(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对发展成效显著的单位予以奖励,对发展较差的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仍未达标的予以摘牌。积极组织发展成果较好的试点县(市)申报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县(市),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议将“低碳县”“零碳县”等称号的评选统一纳入循环经济示范县的评选中,减少政府资源浪费。
省政府节能办应组织人员总结好循环经济试点县(市)的先进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通过组织经验交流会、观摩会、培训会,以及印发书面宣传材料等方式在全省进行大力推广。发动各大媒体对试点县(市)的先进发展经验进行持续宣传,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选择试点县(市)中的一些典型循环经济企业和园区,建设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组织社会公众和青少年学生参观学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
(二)县域层面
1. 进一步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动性
各试点县循环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试点开展相对滞后的县市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内在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各县主要领导和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外部经济,也有内部经济;不仅有环境效益,也有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变“要我发展循环经济”,变成“我要发展循环经济”。要从转方式调结构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高度去认识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到循环经济发展好的县域走走看看,多参加一些循环经济的研讨会、交流会,进一步开阔眼界、认识差距,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2. 进一步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创造性
试点县要积极完成试点的目标要求,要完成好“规定动作”,但这是不够的,还要创造性地选好、完成好“自选动作”。循环经济试点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挥基层政府、企业的首创精神。要追踪循环经济的新领域、新技术、新发展,丰富本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将本地的循环经济搞出特色,搞成样板,形成“基层创新——顶层决策——基层推广”的良性循环,为全省以至全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调研组成员 张忠莲 董彦岭 刘清春 渠 涛 蒲业潇 袁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