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编(2016年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关于促进返乡创业 增加常住人口 提高就地城镇化率的调查与思考

菏泽市政府研究室

返乡创业为就地城镇化提供了不竭动力,就地城镇化为返乡创业提供了重要载体,二者交互发力、相互促进,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为全面摸清菏泽市返乡创业、增加常住人口、提高就地城镇化率的情况,探索促进返乡创业就业、加快就地城镇化的路径,近期,我们通过实地调研、调查问卷、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详细调研,并就下一步的思路对策进行了认真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促进返乡创业就业、实现就地城镇化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全市上下积极响应国家、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多措并举、精准发力,鼓励支持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激活了区域经济、促进了社会和谐、加速了就地城镇化进程。截至2015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达到8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83.6万人,分别较“十一五”末增加21.2万人和9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1%,较“十一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

(一)推进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为就地城镇化提供人力支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150多万在外务工人员的人力资源优势,积极适应新形势,把返乡创业就业作为加快发展的发动机和社会建设的稳定器,创新工作思路,加强政策扶持,大力推进返乡创业就业工作,激发了社会创业活力、带动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常住人口。2015年,全市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14.9万户、同比增长78.3%,其中新增私营企业2.4万户、个体户12.1万户,分别增长147.2%、88.4%,创业带动就业9万余人。2016年1—5月,全市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3.92万户、增长38.4%,创业带动就业2.8万人。大量人口的返乡创业就业,为就地城镇化提供了强力支撑。

一是完善一套机制,汇聚支持返乡创业就业的整体合力。健全的体制机制是做好返乡创业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市级层面,成立了高规格的全民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县区创业活跃度等百分制考核细则,设立了“市长创业奖”,加强了对创业就业工作的督查调度、节点控制和跟踪问效,营造了“比学赶超”搞创业的浓厚氛围。在县区、乡镇层面,也都把返乡创业就业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全市上下形成了有人抓、有人管,有制度、有遵循,有调度、有考核,市县乡村四级同频共振、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支持返乡创业就业的体制机制,打通了返乡创业“最先一公里”,形成了整体工作合力。

二是搭建两个平台,为返乡创业就业提供精准服务。各县区、市直各部门紧紧围绕返乡创业就业“引进”和“落地”两个重点,积极搭建服务和园区两个平台。第一,搭建服务平台。在市外,依托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菏泽商会,在全国设立了22个返乡创业服务站,宣传菏泽市支持返乡创业就业的鼓励政策,吸引回乡创业。2015年,在各服务站的推动下,全市1265名在外菏泽籍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创业。在市内,市、县区、乡镇都成立了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开展企业注册、建设用地、员工招聘、贷款融资等“一柜代理式”服务;编印《菏泽市创业指导服务手册》《创业故事汇》《公开信》等宣传资料免费赠阅;开通12333“全天候”就业创业服务热线,及时提供全方位咨询;依托社区、街道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以2公里为半径、半小时为时限,打造“半小时公共就业服务圈”。开展创业助推“1+3”活动,对每一个有创业意愿并参加创业培训的劳动者,推荐一个创业项目、协助落实一处经营场地、帮助办理一笔创业担保贷款,提高了创业成功率。第二,搭建园区平台。围绕打造低门槛、低成本、低收费、环境优的“三低一优”的创业环境,各县区依托工业园区、现有厂房、写字楼,通过新建改建,积极创办创建电商产业园、中小企业园、返乡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园区及科技孵化器和各类众创空间。2015年,全市仅电商产业园就建成投用16个,极大地促进了就业创业。2015年3月启动建设的天华电商产业园,凭借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八免一减”的优惠条件,已吸引电商、网商、微商、创业创客团队367家入驻,物流企业98家、快递企业13家进驻,吸纳从业人员1.3万名,日均发单量5万票、交易额千万元以上。郓城县2015年建设的水浒商贸城、乐宜嘉商城两处实际创业孵化基地,以入驻实体186家、2200余人。

三是提供三项支持,提高返乡创业就业成功率。为降低创业风险,提高成功率,市县加大了对创业者的支持力度。第一,提供政策支持。为打破制度性、体制性障碍对返乡创业就业的制约,2015年初,市里出台了促进全民创业的意见,制定了促进全民创业的20条优惠政策;市直各职能部门研究配套了17个实施意见,奠定了菏泽市支持大众创业特别是返乡创业的政策基础。而后,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菏泽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行动方案》等文件,支持返乡创业就业工作。各县区也都结合各自实际,研究了具体的落实意见,在全市构建起一整套支持、鼓励返乡创业就业的政策体系,为返乡创业就业注入强大动力。第二,提供培训支持。为提高返乡创业群众的创业技能,提振创业信心,各级把创业培训作为关键举措来抓。市里建立了“创业导师库”,成立180人组成的创业专家指导团,向创业者提供导向性、专业性、实用性的创业辅导、创业咨询等;在重点社区、乡镇、大中专院校设立100家直营与特许加盟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服务连锁门店,免费提供“一对一”就业创业培训指导。建立了菏泽技师学院等10处菏泽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同时,建立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较为完善的培训网络,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心向返乡农民工转移。各级科学调配培训资源,积极整合品牌培训、阳光培训、扶贫培训和引导就业培训等培训项目,集中力量对返乡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2015年以来,全市开展各类创业培训、技能培训7.4万人次,其中2016年培训1.3万人次,创业就业培训率达95%以上,为返乡创业就业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2015年,郓城县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420万元,有效降低了创业成本。第三,提供要素支持。为帮助创业者顺利实现创业,各级积极运作,全力给予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支持。在资金方面,市县都列出了专门的就业专项资金、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创业担保基金。其中,市级创业担保基金达到5000万元,各县区也都超过1000万元,有效缓解了初创者的担保难题。2015年,全市金融机构发放创业就业贷款、小微企业贷款349.6亿元。其中,郓城县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259万元、贴息107万元,惠及2200多名初始创业者。在场地方面,除创办各类园区以外,还积极引导返乡创业者通过租赁、承包等合法方式利用闲置土地、闲置厂房、镇村边角地、农村撤并的中小学校舍等场地进行创业。另外,在人才引进、电力、天然气供应等方面也都有具体的支持措施。

四是搞好四个结合,促进返乡创业就业蓬勃开展。各县区主动把返乡创业就业与当前重点工作相结合,既为创业者提供了创业路径,也助推了各项重点工作开展。第一,与电子商务结合。各县区立足发展电商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积极引导广大创业者投身于电子商务产业。截至2015年底,菏泽市已发展网店13万个、网商2.5万家,带动就业21万人。仅曹县大集镇就有360名大学生、4200名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第二,与主导产业结合。各县区立足各自实际,积极鼓励返乡创业者对接机电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在产业链条上求创新、上项目、搞对接。2015年全市新增的中小微企业,返乡人员创办占比达到51%。第三,与“一村一品”结合。各县区鼓励返乡创业者积极参与到种植、养殖、加工等“一村一品”特色村的培育中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品牌农业,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2015年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3万亩,其中返乡创业者转包21万亩。如郓城县唐塔街道农民苏晓峰,返乡发展灵芝种植,成立了专业合作社,2015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带动300多户农民实现脱贫。第四,与招商引资结合。各县区积极鼓励返乡创业者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菏泽市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实现借力创业。近年来,菏泽市通过返乡创业人员创办领办,招引了一批服装加工、户外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郓城县南赵楼镇的陈兰婷夫妇,发挥自身熟练的服装加工技术优势,积极对接原就业企业,2012年返乡创业开办了紫媛制衣有限公司,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750万元,安置就业200多人,2016年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二)加快新型城镇体系建设,为返乡创业就业提供载体空间

近年来,各县区紧紧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坚持城乡统筹,着力提高城镇空间、产业、公共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让返乡创业就业人员回得来、留得住、生活好,从而加快了就地城镇化进程,促进了返乡创业就业与就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县城和中心镇为节点、新型农村社区为终端的就地城镇化发展格局。郓城县被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菏泽市18个小城镇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镇,17个小城镇被列为省级示范镇,9个社区被列为省级“农村新型示范社区”。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把创业就业融入就地城镇化。近年来,各县区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聘请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立足城镇、产业发展实际,坚持“人的城镇化”理念,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先后编制完成了县城区、重点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了城乡一体化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基本实现了城镇规划全覆盖,为就地城镇化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加快城镇建设,增强创业就业的空间承载能力。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市区、县城和小城镇的投入力度。加强了路网建设,拉大了城镇发展框架;加强了棚户区、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力度,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增加了城市容量;加大了城市开发力度,为返乡农民进城安家创造了条件。“十二五”期间,仅市区及各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就达239.6亿元、新增商品房开发面积3915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37.4平方千米,分别较“十一五”时期增加112.9亿元、3364万平方米、77.9平方千米,分别增长89.1%、610.5%和30%。2016年,全市棚户区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投资203亿元,启动棚改6.2万户、21万人,接近全省的八分之一,居全省第一位。同时,抢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压煤村庄搬迁机遇,加快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改善了群众居住和生活条件,加快了就地城镇化进程。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成新型农村社区372个,新增耕地4.2万亩、腾出建设用地指标3.15万亩。曹县砖庙镇十三村等9个社区入选省级“农村新型示范社区”。三是推进产城融合,提高创业就业的产业承载能力。各县区高度重视产业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拉动作用,坚持产城一体,统筹主导产业培育和新型城镇规划建设,推动二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产业优势,着力构建以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机电设备、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五大主导产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及创业就业平台为依托的特色城市产业体系,提升城镇创业就业容纳力,增强城市承载能力。特别是提高服务业比重,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针对新兴业态尚不完善、产业层次不高的劣势,积极调整就地城镇化发展的产业结构和需求,提升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的产业饱和度、单位面积产出比,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2015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到11家,面积扩展到481.9平方千米,区内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08.7万人;区内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2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33.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7.4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到63.4%、59.1%和60.5%,成为全市群众就业创业的集中区、经济建设的核心区、城市发展的中心区。四是加大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创业就业的服务承载能力。围绕营造舒心、便利的生产生活环境,市县都加大了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每年有计划地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2016年,市区启动了总投资117.7亿元的136项城建重点工程。各县围绕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也都实施了一大批公园、绿地、广场等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启动了县级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规划建设,尤其是加大了教育、卫生投入。仅化解城区大班额就需投资60亿元,2015年下半年启动以来,已完成投资19.2亿元,开工学校88所、竣工31所,新增教学班871个、学位4.1万个。在卫生投入方面,“十二五”期间,市直6家医疗单位投资11.4亿元,启动8个项目建设,新增床位3000张;启动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项目215个,新增建设面积41.4万平方米;市立医院、单县中心医院被认定为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既增强了创业就业的承载力,也增加了返乡创业的吸引力。同时,按照“六通六有两集中”标准(即通公路、自来水、电、天然气、有线电视、宽带,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卫生室、敬老院、连锁超市、科技文化活动室、幼儿园和小学,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处理),完善了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进行了绿化、亮化、美化,让在家门口创业就业的群众也能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

(三)创新政策激励机制,鼓励返乡创业就业人员主动融入城镇生活

一是鼓励返乡农民工进城购房。在鼓励农民进城方面,各县区都先后制定了一定的奖补政策。如单县对进城购买首套房的农民,采取先征后返的奖励办法,全额返还购房者的契税税额;曹县不仅奖励契税,还按每平方米100元的标准奖励现金;郓城县协调农业银行推出“农民安家贷”,支持农民进城购房。二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各县区稳步推进城乡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农村居民到市区、县城及重点镇购房落户后,可自主选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实施全面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2014年,菏泽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并第一个完成了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对暂不具备城镇落户条件或暂无意愿在城镇落户的外来人口通过实施居住证制度,持证人凭居住证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与居住地户籍人口同样的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对已落户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和返乡创业人员,保障其在农村的集体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三权”,从制度上保证了其合法权益,解除了他们落户城镇的后顾之忧。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实行居住证制度,对推进返乡创业人员进城落户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助推了全市城镇化进程。截至2015年底,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74%,较2014年提高了12.45个百分点。

二、促进返乡创业就业、实现就地城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菏泽市开展返乡创业就业、促进就地城镇化工作,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业环境还需改善

返乡创业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资源、市场和商机,当前菏泽市就地城镇化刚刚起步,道路、用水、用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极易造成返乡创业者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交易周期拉长等问题,增加了返乡创业成本,影响了创业的成功率。另外,由于当地经济欠发达,很多年轻人更愿意在发达地区工作而不愿意回乡就业,导致创业者很难招到合适的员工。即使是与发达地区同样的工资,招的人也一般都是因为照顾家庭而未外出的妇女和年龄偏大的男劳动力,如果以较高工资招收高素质员工,又会导致回乡创业的成本优势丧失。

(二)创业平台还不完善

目前,各县区建设的创业就业平台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个别县区甚至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返乡创业园,大部分返乡人员还享受不到创业平台带来的便利。另外,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也制约着返乡创业工作。

(三)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菏泽市作为传统农业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偏高,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和发展水平相对薄弱的现代服务业对城镇化发展的人口吸纳能力明显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非农产业扩张乏力,小城镇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撑,就地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

(四)城镇建设规模偏小

全市高等级城市数量和规模都偏小,20万~50万人口城市仅3座,各县GDP和人均GDP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所辖8个县城平均建成区面积不到30平方千米、平均人口不足20万人。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规模更小,乡镇政府所在地大多数为传统的农村集市。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缓慢,难以有效发挥产业、人口的承接承载作用。农村总体布局分散、经济发展滞后,人口向社区聚集难度大,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

(五)城镇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财力普遍紧张,各县区在城镇建设上普遍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宏观轻配套、重地上轻地下的现象,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紧张,特别是城区学校大班额、入学难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另外,由于投入不到位,影响了城镇管理,影响了城镇形象,降低了对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吸引力。

(六)保障措施跟进不快

各县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城乡之间人地挂钩、土地置换等政策不完善,城镇化建设用地保障难度大。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农民进城享受的社会保障与原有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异。如保障性住房政策还没有惠及进城农民。

(七)农民进城的愿望不强烈

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民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通过进城的办法实现改善的愿望不高。据统计,在调查的人员中,有进城购房居住想法的不足30%、付诸行动的不足10%,且95%以上希望保留农村“三权”、希望年老后回乡居住。农民进城愿望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附着在城镇户籍上的招工、退伍兵安置等福利政策的取消,城镇户口对农民吸引力降低。三是城市生活成本高、空气污染较重,多数农民更希望在城市工作,在农村生活。四是农民对户籍制度改革不了解,对政策上存有疑虑。如在户籍改革中,明确提出保障进城农民的“三权”,但相当一部分农民不了解,即便个别了解也担心政策变化。五是广大农民有较强的乡土观念和恋土情结,习惯了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感到陌生,从内心深处不愿脱离生养自己的土地。

三、促进全市返乡创业就业、实现就地城镇化工作的对策建议

促进全市返乡创业,实现就地城镇化是发挥菏泽市潜力和资源优势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科学赶超、后来居上”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今后在推进返乡创业就业、促进就地城镇化方面,建议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推进返乡创业工作

返乡创业就业是推进就地城镇化的不竭动力,加快就地城镇化进程,就必须始终把返乡创业就业抓在手上。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创业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对国家和省市已出台的鼓励返乡创业的扶持政策,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要切实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创业培训补贴、创业促进就业奖补资金等各项扶持政策,多渠道、多层次为创业者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复退军人、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人生梦想。二是解决具体问题。问题导向是推动工作的有效手段。针对创业平台资源不足问题,督促各县区认真落实年初市委、市政府关于“一区四园”建设的有关要求,每个县区都要加快完善省级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中心等公共配套设施,提高园区配套能力、承载能力;要加快建设返乡创业园、电商产业园、科技孵化园、中小企业园,为农民返乡创业创建更多平台。针对创业人员创业知识和技能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创业者的成功率。针对创业环境不优问题,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行政管理等机制,在全面推开“三证合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五证合一”;同时,整合创业服务资源,积极开辟“绿色创业通道”,为创业者提供全天候、全过程服务,努力营造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加大对成武“四兄弟”返乡创业等典型的宣传力度,同时积极发现、培育一批新典型,以更多鲜活的实例来激励广大外出创业者、就业者投入到返乡创业中,掀起新一轮的创业热潮。

(二)进一步树牢产城融合理念,努力夯实产业基础

产业是返乡创业就业的载体、就地城镇化的支撑,推进返乡创业就业、促进就地城镇化要始终把培育发展主导产业紧紧抓在手上。一是以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推动工业发展。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协同推进,叫响“工业立市”“工业立县”的口号,努力推动能源化工、机电设备制造、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规模膨胀、产业转型,切实提升工业的竞争力、带动力和支撑力,为就业提供基础支撑。二是以商贸物流业为重点,推动服务业发展。坚持服务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立足菏泽市区位优势和“互联网+”机遇,侧重发展大商贸、大物流,着力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同时,不断提升住宿、餐饮、仓储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生态旅游、金融服务、技术研究和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一批宜商宜游宜居的特色小镇,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重点,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坚持产业兴镇、产业兴村,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养、特色加工、特色旅游等产业,为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居民的非农化提供支持。四是以提高产业与城镇的契合度为重点,优化产城布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功能结构优化紧密结合,实现以产促城、依城兴产,促进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老城区要实施腾笼换鸟、退二进三,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附加值高、辐射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新城区要积极培育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强化现代服务功能。加快园区转型升级,合理确定功能分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单一产业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型,促进人口集聚,逐步发展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城市功能完善、宜业宜居的新园区。

(三)加强城镇体系建设,增强返乡创业吸引力

城镇建设为返乡创业就业提供了平台,为农民进城营造了空间,推进返乡创业就业、促进就地城镇化就要把构建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放在重要地位。一是严格遵守规划。各县区要着眼于加快就地城镇化进程,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项规划,使其更接地气、更符合实际,更加有利于就地就近创业。二是拉大城镇框架。围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市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着眼提高承接承载能力,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打造一批30万人以上的县域中心城市、10万人以上的经济强镇和县域次中心,推进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型。同时,借助增减挂钩、压煤搬迁等机遇,加快推进新农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拓宽就地就近城镇化空间。三是完善城镇功能。目前,菏泽市相当一部分农民进城购房,主要目的是希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城镇教育投入,借助农村改薄、城镇化解大班额机遇,在城市新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和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新建、改建一批中小学、幼儿园,确保新增居民和进城农民子女能够接受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加强城市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建设,加强城市养老康复机构的建设,以及城市社区、新型农村社区福利院、敬老院、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和建设。要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更多的全民健身活动场所、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园区和体育场馆。抓好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广播、电视、网络和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四是化解制约瓶颈。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资金筹措机制,综合采用PPP、城投融资、土地收益投资等多种形式,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要创新土地保障机制,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原则,管理和经营好城市,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土地保障能力。

(四)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动户籍人口城镇化

就地城镇化速度的快慢,最终体现在户籍人口的城镇化。因此,在推进返乡创业就业、促进就地城镇化进程中,要高度重视进城农民的户籍人口城镇化。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各县区要加大菏泽市户籍制度改革措施的宣传力度,特别要强化户口迁出但“三权不变”、同时可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社会保障的政策的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消除对政策的误解,尽快落户城镇。二是鼓励农民进城。要在继续落实好现有鼓励农民进城购房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创新激励措施,全面激发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如对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等地上附着物的进城购房农民,可参照城镇建设用地价格指标价格给予补偿。要提高进城农民的住房保障,对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符合条件的农民家庭与城市低收入家庭一样提供廉租房,允许在城市就业具有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申请廉租房。要强化就业培训、规范用工制度,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工资、工伤保险。规范社区管理服务,确保农民进城落户有地方、有人管、服务到位,切实提高进城农民的归属感。三是改进户籍统计方法。就地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是农民能够就近就地享受到城市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公共服务。从理论上讲,凡符合这一条件的都应该纳入城镇人口统计范围。因此,今后对城郊村、镇驻地村、已村改居、集中居住的农村新型社区,凡已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非农就业和非农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就要纳入城镇人口统计范围。

调研组成员 刘建东 吴洪波 李 同 庞庆强 曹 乾 薛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