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对于那些不确定或者不想明说的人和事物,我们通常用“某”字来代替,比如,某年某月李某某在某地做了某事。“某”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甘”,下面是“木”。“某”字既然是木字底,就应该和树木有些关系。那么跟“某”有关的究竟是什么树呢?
原来“某”字最早读作méi,是“梅”的本字。我们来看看金文中的“某”字(),是不是很像一棵树?树顶还结着一颗饱满的果实,那是成熟的梅子。“某”字下面的“木”说明了它的植物属性,那它上面的“甘”字又有什么含义呢?“甘”字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它记录了先祖的一种味觉体验。你看,这是不是很像人的舌头(),舌头上还有一横(),代表口中的美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甘”字:“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古人在品尝美食的时候,觉得舌尖上那种细腻丰富的感受实在很难用语言形容,于是化繁为简,用“一”全部包括进去了。这个“一”不是枯燥单一,用许慎的话说是“道也”,我们常说“味道”,真正的美味里蕴含着生命之道。梅子的滋味甜中带酸,嚼在口中回味无穷,自然配得上这个“甘”字。
西餐常用柠檬汁调味,在古代中国人用梅子汁调味,所以古时候最重要的两种调料是盐和梅子,简称“盐梅”。商朝有位君主叫武丁,他为了振兴国家四处寻访人才,后来在神人的指引下找到了贤人傅说,聘请傅说作宰相,并且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字面意思是,如果要烹制美味的羹汤,你就是调味用的盐梅。潜台词是说,治理国家少不了你这样的人才。后来就用“盐梅”比喻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南宋画家扬无咎擅长画梅花,在他的传世作品中《四梅花图》最为有名。整件作品分为四段,分别描绘了梅花未开、欲开、盛开和将残时候的不同姿态,每段还配有一阕小词。“将残”一段画出了梅花被风雪摧残后“零落成泥碾作尘”的萧瑟,扬无咎写道:“欲调商鼎如期。可奈向骚人自悲。”商鼎是烹制和羹的器皿,梅子本可做调味之用,可如今梅花残落,梅子凋零,不能在烹调中一展身手。画家是在借残梅抒发自己不能实现报国之志的遗憾。
一株梅树结出可口的果实,这是“某”字原义,可后来这个字被借走,去指代不确定、不明指的事物,那用什么字表示梅呢?古人先是造出了“槑”,又造出了“楳”,最后决定用“梅”字来替代。为什么用“每”字呢?一来,它的读音跟méi相近;二来,“每”字里有个“母”,它在甲骨文中就是一个乳房饱满、即将生育的女子形象()。所以有人说“梅”字取“每”做半边,是喻意梅树生殖力旺盛,果实累累。还有一种说法更有趣,说梅子酸酸甜甜,是即将成为母亲的孕妇最喜欢的零食,所以“梅”字里当然少不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