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四季流转
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个美妙的季节,阳光和煦、草木萌动、万物复苏。古人在设计“春”字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这个季节的典型特征,把它们融入字形当中。
甲骨文中“春”字有好几种写法,我们来看看比较常见的一种():它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边上下各有一棵小草,中间是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这简直是一幅生动的图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当中有一段话可以当作对它最好的诠释:“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散文家用一大段文字表达的诗意,造字的先民只用寥寥几笔就刻画出来了。再来看“春”字的右半边,这个可爱的小东西是什么呢?它是一颗饱满的种子,下面的根牢牢扎在土里,上面冒出芽,正锐气腾腾地往上生长。这是甲骨文“屯”字,意思是柔嫩的幼芽奋力穿过坚硬的土层长出来,引申为艰难之义。“屯”同时也表音,“春”与“屯”读音接近。了解了“春”字的结构之后,就会知道这是个相当正能量的字,它告诉我们:哪怕只是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看起来很柔弱,只要默默在地下蓄积能量,努力向上,终有一天能够破土而出,迎来属于自己的那道灿烂阳光。你看我们的先民多有智慧,他们意识到柔弱和强大是辩证统一的。真正有力量的事物从不畏惧最初的艰难,越难越能激发出旺盛的活力。到了楷书当中,“春”字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草”和“屯”整合构成上半部,只有下面的“日”还在。这一改,笔画是简单了,可惜意思也看不出来了。
说到“春”,我们就不能不提另一个字——“蠢”。有人说:这个字不是愚笨、痴呆的意思吗?这真冤枉了“蠢”字,人家本来一点都不傻,不但不傻还很聪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蠢”字:“蠢,虫动也。”其实看看这个字的字形就明白了:上面是“春”,下面是两只小虫子,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蛰伏了一个冬天的虫子在温润的土壤中苏醒过来,快乐地扭动着身体,这就是“蠢”字原来的意思。小虫子懂得享受大好春光,哪里笨?不是聪明得很嘛。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恰好可以用来解释“蠢”字,就是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到了春天,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轰隆隆的声音惊醒了藏在地下冬眠的虫子。惊蛰一到,大部分地区就开始春耕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里说:“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可见小虫子一旦蠢蠢欲动,人就要忙活开了。
这个生机盎然的“蠢”字怎么会和愚笨沾上边呢?有人揣测说是因为“蠢”字还有一种写法:上面“春”下面“心”(惷)。这个“惷”字跟“憃”字长得太像了,简直是双胞胎。“憃”是什么意思呢?愚笨。所以一来二去,把虫字底的“蠢”也给连累了。这种揣测且备一说。人要像虫子一样或许是愚笨的,但感受到春天的信号并随着舞动的虫子绝对是“蠢”而不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