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厚积薄发的开始——Libra横空出世对我研究的影响
在2019年6月18日之前数次被询问在做什么,我回答计划做数字世界的货币金融体系,但普罗大众对货币金融体系的概念是抽象和遥远的。5月底的一天,在微软做首席科学家的弟弟问我知道Facebook的Libra吗?我回答不知。过了两天随手搜索了一下,才发现原来Libra就是自己过去两年一直研究的对象。不过我不能和Facebook比较,它可以从海量用户的支付需求切入,我只能从自己擅长的交易所切入。即使在Facebook发布Libra白皮书之后,我也认为这件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
6月19日顾凯建议我写一篇大文章分析一下Libra。很遗憾,过了两天我把这事给完全忘记了。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对顾凯很抱歉。6月21日衣锡群前辈建议我写一篇分析报告,因为他和身边的朋友对这个话题都很感兴趣。
即使再懒我也无法再退缩了。之后三天三夜我连续撰写这份报告,它可以理解为我对过去两年工作的一次全面总结。我对Libra的每个文字都感到亲切,因为几乎每句话我都能从过去两年的学习内容充分展开。
三天之后题为《从货币金融体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评价Libra》的3万字长文面世了。要充分理解Libra的影响必须对现代货币体系有一个概括了解,因此我花了一半篇幅来给读者建立理解Libra的大背景,现代法币体系的原理、问题根源和潜在的解决方案,货币治理体系顶层格局和铸币税,央行数字货币的尝试。之后从Libra与法币体系的关系、金融稳定性、铸币税、去中心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有朋友看了初稿之后,建议我不要发表,因为内容过于深刻和极具洞察,有暴露火力的可能性。我不以为然。这仅仅是我的一次思想总结,只是自己对数字经济理解的冰山一角。我从来不怕有人剽窃我的思想,因为我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个孤独的前行者。
文章于6月27日首发于巴比特,收获的反馈出乎我的意料。半年过去,这篇文章的分析框架和表达的观点依然不过时。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中国互联网阅读量最高的Libra主题评论文。
第一,震惊来自家里人。我太太突然转发给我一段文字:“您先生是一位十分先锋、大胆而有为的思想家……里面的Werner和Turner是十几年前有交往的朋友。我很熟悉贷款创造货币的理论,也是我的硕士论文主题……”这是她一位毕业于北大经济专业的高中同学发来的消息,这位同学是典型的“庙堂之高”货币学者,从来不这么肯定地评价一个人。
第二,各种背景的读者纷至沓来,有学者、官员、投资人、行业从业者,都为我分享“真知灼见”或“深刻洞察”诚恳表达谢意。
第三,许多认识或是不认识的创始人朋友,纷纷要求公司全员认真学习我的文章,包括一位著名的大矿霸朋友。他还专门请我给他解释了银行运作机制,并感慨“挖矿这么多年从来不知银行是如何运转的,今天一个小时解答了十年的疑惑”,并力邀我担任他的首席经济学家。我很感激朋友的抬爱,但坚持自己“只做独立研究员而不是学者”的原则。我研究仅仅为弥补完成未来使命所需的技能短板,而非想做学者!
第四,朱嘉明老师领衔的数字资产研究院正在编撰全球第一本Libra专著,朱老师发现我的文章并将其收录到新书当中。不过略有遗憾的是,考虑到篇幅,原文3万字被缩减到一半。本书的出版包含了此文的修正版,可以把最完整的思想奉献给读者。7月2日朱老师与我在上海首次见面,并热情鼓励了我的研究、思考和写作。我们俩开启了甜蜜温馨的“师徒之旅”。
朱老师展示给我一张1988年的报纸的照片题为“北京青年经济学会组织机构名单”,其中朱嘉明和衣锡群位列副理事长和常务理事,邀请我撰写Libra长文的衣前辈与朱老师在30年前就曾经并肩战斗过啊。我突然觉得冥冥之中命运安排了这一切,如此神奇!
郭宇航建议我持续研究和写作,通过文章传播思想,聚集志同道合之人。我曾经一度特别希望将文章发表在传统金融学术媒体上。Libra雄文写就当天,被转发给某顶级金融学院院长。院长迅速反馈询问可否将文章发表于学院公众号,我自然求之不得。之后,7月初我也应学院邀请参加内部Libra讨论会。很遗憾,会上我有关“Libra代表了美元霸权利益”的观点被主持会议的某高级教授批评为“阴谋论”,场面一度很尴尬。
接下来和朱老师讨论了中国Libra的可能性以及中国发展CBDC的可能路径,并且写成《一个实用的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和Libra设计方案》于7月30日首发于巴比特。8月2日央行称加快推进我国法定数字货币DC/EP研发步伐,8月10日穆长春司长在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公布了DC/EP设计细节。到此时,我是在央行发布DC/EP计划之前唯一完整详细对央行数字货币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的作者。很多媒体询问我是否与央行存在某种联系,其实并不存在。我只是分享研究了近两年的成果,赶巧和央行计划吻合而已。
8月中旬朱老师邀请我参加《Libra》新书发布会。会前在一个热烈的气氛下,我正式拜朱老师为师。这是无上的光荣。
8月在朱老师的支持下,我也发起了“北京数字经济公社”,旨在进行数字经济技术和商业模式理论层面的讨论,成立后在行业内引领了多项颇具争议的话题讨论,包括货币中性、人民币国际化、Libra和央行数字货币等。该社群汇聚了华人数字经济领域最顶尖的学术和技术智慧,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的理论高地。
9月朱老师邀请我参加莫干山会议。与35年前莫干山会议的核心发起者一起参会是一次与历史伟人的同行。参会路上,陪同朱老师拜访了他在南京的老友刘佑成,另一位莫干山会议的发起者。听两位前辈讨论历史与现实、科学与政治,我被这一群具有崇高人格的前辈所震撼。他们这一辈人,对国家和社会贡献得多,索取却很少,社会回馈他们的也很渺小。虽然遭遇不公平,尽管已经不再年轻,但他们依旧表现出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作为晚辈的我肃然起敬、无地自容。
在过去半年陆续发表的数篇文章,为我吸引来更多的同行者。
多位区块连行业大咖和著名数字经济学者,非常诚恳地感谢我,表示对我的每篇文章都认真阅读、吸收和消化。
许多技术大咖和行业新锐,紧密团结在我的周围希望可以为未来我倡导的数字经济事业出力。
拥有丰富的中国国际商贸企业资源的政府机构主动寻找过来,希望发展国际商贸环境下的数字经济生态并赋能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