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消费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农民工的就业分布

一、农民工在三次产业的就业分布

本节进一步探讨流动人口在三次产业的就业分布。为了与普查数据比较,本章中的数据选取2010年和2011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两次动态监测数据,该项调查样本量为125000,涵盖106个城市。我们观察流动人口的就业行业和所从事的职业。从流动人口的产业分布看(见表3-3),第二产业占到49%,第三产业占到51%,在第二产业,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占比为39.5%和18.1%;在第三产业中,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社会服务业,分别占比为18.1%、10.1%和9.5%。

表3-3 流动人口的行业分布

分性别看,女性较男性更多集中在制造业,女性比重为43.7%,男性为36.2%;批发零售业,女性为20.3%,男性为16.4%;住宿餐饮业,女性为11.6%,男性为9.0%;社会服务业,女性为10.6%,男性为8.7%。相较女性,男性主要集中的行业:其一,建筑业,男性为11.5%,女性为2.0%;其二,交通运输业,男性为5.6%,女性为1.0%。

制造业历来是男性工作的行业,而今却成为女性流动人口的主要工作领域,这一方面源于产品的特点,大多数为轻工业产品;另一方面源于生产设备的现代化,在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工厂里,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对体力的要求较之前要低很多,更需要的是耐性和细心,这无疑吸纳了更多的女性劳动力从业(见表3-3)。

二、农民工的职业分布

在流动人口中,农民工占绝大多数。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首先面临的是农民职业的转换。从农民转换为工人或商业服务人员,不需要太多的转换成本,例如职业培训、职业认证、就业门槛比较低。因此农民工最为直接和容易的职业转换是进入工厂做生产工人,从事这个职业的农民工占到21.8%;从事货物运输及操作机器、设备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就业农民工占到10%;受雇于商业、服务业企业从事售货员和服务员等职业对年龄要求高,就业农民工占到11.7%;自己经商的占到12.5%。

在职业选择和劳动力市场对职业的需求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从性别分组看,男性流动人口主要从事专业技术职业,高出女性流动人口5.1个百分比;也主要从事保安、装修、运输、建筑等需要体力的职业;女性流动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生产行业、餐饮、家政、保洁、商业服务业中(见表3-4)。

表3-4 流动人口的职业分布

三、不同地区农民工的就业行业

中国幅员辽阔,按地理位置一般划分为四个区域,即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从四个地区的行业分布看(见表3-5),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制造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行业,在中国四个地区的分布中均在30%以上,近年来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压缩产能过剩的一般制造业,关停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流动人口在东部制造业从业比例显著下降。制造业向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态势明显。调查结果显示,这两个地区的流动人口在制造业就业的比例非常高,分别为45.5%和51.7%。

表3-5 流动人口的行业分布与地区分布

第二个突出特点是四个地区的制造业中,所吸纳的劳动力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劳动力比重超过男性,特别是中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达到50.2%和55.8%,远远高出相应地区男性流动人口在制造业中的就业比例,分别高出9%和7.8%。

第三个特点是商业服务业是流动人口就业的主要领域,东、中、西、东北部四个地区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合计分别为:44.4%、34.8%、43.5%、29.8%,其中女性就业比例更高,分别为53.9%、36.6%、50.2%和33.9%。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在居民服务业就业的比例高于另外三个地区。

四、农民工在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有如下特点:第一,生活服务业占比最高,但近年来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生活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些行业的占比合计从2003年的51.5%下降到2010年的48.7%。第二,生产服务业占比次之,但近年来有较大的增长。生产服务业包括交通通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这些行业的占比合计从2003年的28.6%上升到2010年的30.38%。第三,公共管理部门是第三产业中较为稳定的行业,近年来就业人数比例略有上升,从19.9%上升到20.1%。

在上述三类行业中,对人力资本要求比较高的部门占比增长较快,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2003年的1.99%上升到2009年的2.61%;金融业从6.00%上升到6.7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2003年的3.12%上升到2009年的4.3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3.12%上升到2009年的4.0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2003年的2.93%上升到2009年的3.0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从2003年的8.25%上升到2009年的8.9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从2003年的19.90%上升到2009年的20.91%。而对人力资本要求较低的部门占比下降趋势显著,如批发零售业从2003年的10.67%下降到2009年的7.8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2003年的10.82%下降到2009年的9.5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从2003年的0.90%下降到2009年的0.88%。第三产业内部的调整和变化意味着第三产业对农民工的吸纳前景不容乐观,门槛较低的批发零售业和居民服务业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见表3-6)。

表3-6 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