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产业结构变化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一、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
人口流动反映人口在居住空间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实际上是由产业结构变化引致的人口就业选择上的变化。以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作为指标,观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不难发现:1978年以前的产业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高于70%,农业部门创造的产出占GDP的比重达28.2%。改革开放近40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显著下降,其中劳动力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14年的31.4%,农业部门对GDP的贡献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4年的10%。尽管工业部门产值占GDP的比重在此期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工业部门多吸纳了大约13%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17.3%上升到2014年的30.1%。毋庸置疑,第三产业是中国三十多年来变化最大的产业,也是吸纳流动人口就业的主要部门,其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12.2%上升到38.5%,对GDP的贡献从1978年的23.9%上升到2014年的46.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推动着中国社会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步伐(见图3-1、图3-2)。

图3-1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

图3-2 三次产业劳动力比例
二、产出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国际比较
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动了人口流动,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然而,目前来看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分布与产出在三次产业的分布还没有达到一致的比例,这意味着某些产业有较高的劳动报酬,而有的产业则劳动生产率较低,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劳动力在产业间会有长期的流动。2010年世界银行有关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统计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的依据(见表3-1)。
表3-1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比较(2010)

首先,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不论是各个产业的产出还是各个产业的劳动力就业均呈现出“三、二、一”的特征。具体来说,第三产业占比最高,其创造的产出约占GDP的2/3,提供的劳动力就业岗位约占全社会的2/3,第二产业创造的产出占GDP的比重不足1/3,第一产业的产出贡献与就业岗位贡献在1%~3%。
其次,世界发达国家三次产业的产出比重与劳动力的就业比重的关系也具有很明显的规律性,表现为各个产业的产出比重几乎与劳动力就业比重相同,例如美国,第一产业的产出比重为1.3%,就业比重为1.4%;第二产业的产出比重为21.4%,就业比重为20.6%;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为77.4%,就业比重为78%。又如德国,第一产业的产出比重为0.9%,就业比重为2.2%;第二产业的产出比重为30.1%,就业比重为29.8%;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为69%,就业比重为67.9%。再如法国,第一产业的产出比重为2%,就业比重为3.4%;第二产业的产出比重为20.5%,就业比重为23.2%;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为77.5%,就业比重为73.1%。其他国家如意大利、荷兰、日本、韩国也均显示出这种特征。事实上,这种产业结构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的一致性所传达的信息是每个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基本相同的,劳动力在各个产业的分布基本稳定,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产业间的劳动力转移,而需要调整的仅仅是各个产业内部的劳动力构成和技术构成。
中国的三次产业具有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分布格局,见表3-1。
首先,三次产业的产出格局为“二、三、一”特征,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格局为“一、三、二”特征,产出格局与就业格局存在错位,从三次产业的产出状况判断,中国是一个工业化国家,但从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判断,中国则是以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其次,对三次产业的产出比重和劳动力的就业比重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业比重远远高于其产出比重;第二产业的产出比重远远高于其劳动力就业比重;第三产业产出比重也显著高于其劳动力比重。这些数据提供的信息意味着中国产业结构还处于不稳定阶段,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过高,必然会有大量劳动力继续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最终推动各个产业劳动生产率均衡。
再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转移将是中国未来的长期发展趋势,这种转移的后果有助于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其另一个后果是引发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
最后,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很像,德国经过近50年的发展,产业结构形成如此格局。国际比较不难预测未来几十年中国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居主导地位,中国产业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当然,伴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潮流,全球工业化重心正在转向东半球,先进制造业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加快,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会加快,且内部将会进一步优化与升级;另外,全球服务业也正在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方向转型,中国第三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无疑会受到影响和挑战。
三、各个省份的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
中国地域辽阔,各个省市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的不一致性导致各个地区存在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导致人口的流动。从各地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分布状况看,大致存在三种情况(见表3-2)。
表3-2 中国各省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与劳动力构成的比较

第一,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均呈“三、二、一”格局的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这三个城市为中国的直辖市,无论是资源禀赋还是社会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均居于中国之首,表3-1显示,北京与美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格局很相近,各个产业的产出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基本相同,第三产业占比均在三分之二左右,第二产业占比接近三分之一,第一产业占比则非常小。产业结构的发达程度与人均GDP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这三个城市的人均GDP都在9万元以上,居国内各省市的前茅。
第二,产出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均呈“二、三、一”格局是典型的工业化产业格局,呈此格局的省份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这些省份是中国工业最为发达的省份,这些省份的人均GDP在5万元以上。在近30年的发展中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也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中国还有许多省份的产出结构呈现“二、三、一”特征,就业结构呈现“一、二、三”特征,如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江西、湖南、广西、海南、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这些省份居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其中既包括中国的粮食主要生产区,如河北、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南、四川、江西等地,也包括中国的主要能源生产区,如山西、贵州、陕西、云南。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这些省份需要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见表3-2)。
由产业结构差异和地区发展差异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动,流动方向基本上是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然而,由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因而在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许多部门时无疑要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