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质量创新是宏观经济重要的供给侧管理
我国宏观经济正在发生调控方式上的重大转变,就是从侧重于依靠需求侧管理,转而开始重视供给侧管理。供给侧管理的核心就是要通过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来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在企业的创新能力体系中,质量创新又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质量创新所带来的需求满足实现了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质量创新又是企业诸多创新的最终集成,对消费者来说,能够和企业的创新最终接触的终端界面就是对质量的体验感。质量创新作为重要的供给侧管理内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创新可以创造和释放新的需求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已经转变为更多依靠消费和内需来拉动经济。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9.3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创新所提供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可以带动新的需求。这种新需求,既可以是填补空白的需求,也可以是原有产品通过质量升级所派生出的新需求。从理论上来分析,真正原创性产品的供给具有周期性,但是即使是在技术成熟的产品领域,企业也可以通过质量创新不断激发新的需求。
质量创新致力于为消费者带来新的产品体验。以乔布斯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家,追求良好的工业设计和产品的外观使用设计,追求将产品的细节、工艺和美感做到极致,从而为消费者带来了超乎预期的产品体验。这种基于消费者体验的质量创新,由于不断地超越消费者预期,从而形成了更快的产品升级,带来了一轮又一轮的消费需求的爆发和增长。“十三五”强调的消费升级,其实际表现为广大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升级。无论是我国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兴消费领域,还是以服装为代表的传统消费领域,近年来消费需求的扩大,基本上都是以追求极致的产品体验为支撑。也就是说,不断地产品和服务质量升级,即使是在技术、管理等要素没有发生革命性创新的前提下,也能够不断地产生新的消费热点,刺激出新的消费需求,进而不断地拉动总需求的增长。由质量创新带来的消费总需求的增长,是典型的供给侧创新,并不会由于要素价格上升、国内外市场波动以及技术创新的周期性而导致市场需求陷入持续性低迷。因此,质量驱动的供给侧创新相对于基于政府刺激的需求管理能够实现更为稳定的经济增长,并进而在发展质量上更为有效。
质量创新致力于为消费带来服务增值。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十二五”之初的44.2%上升到“十二五”末的48.1%,而工业则由46.2%下降到42.7%,服务业所占比重从2012开始就超过了工业。可见产品的服务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产品的软硬结合,使得消费者能够得到越来越好的质量体验。就传统产品而言,企业通过向服务领域的质量创新延伸,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能够同时享受到关联性的服务质量体验,进而提升产品的整体满意度。由于产品服务化带来的满意度提升,刺激了新的消费者需求不断释放,进而促进了传统产品领域的效益不断地提升。就现代智能产品而言,即使是硬件产品免费,而仅依靠软件和服务产品收费的方式,也能够实现稳定的增长。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下,消费者的主要需求就是对信息和服务的需求,其一次性免费得到硬件产品之后,需要持续地消费内容服务才能带来消费需求的满足。由产品服务化带来的质量提升,不仅使得消费者对传统产品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而且还刺激了新的服务消费需求。服务质量所带来的消费增值,是基于供给侧的质量创新,这样的创新完全内生于市场本身的内在需求。
质量创新致力于为消费者带来更可信的质量信号传递。我国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有效释放,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企业产品质量的固有特性不好导致的,而是由于质量信号传递的不足带来的(程虹等,2013)。我国消费者之所以大量购买国外的产品,也不是完全由于国外产品质量的固有特性就高于国产产品,而是出于对这些国家产品质量的整体信任。因此,质量创新的重要内容,还应包括不断改进质量信号传递的有效性,降低市场上质量信息的不对称性。具体而言,就是从简单地依赖政府在宏观上发布以安全性为主的质量信号,转变为更多地依赖市场主体竞争性地提供安全性之上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质量信号,进而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质量需求。消费者只有获得了更多、更可信任的产品质量信号,才能够更加放心大胆地购买产品和服务,并进而释放出被抑制的消费需求。这种基于市场竞争带来的质量信号,是市场在供给中所创造的消费信任环境的基础,能够通过市场自身的作用促进总消费需求的良性增长。
二、质量创新是企业实现从“速度型盈利模式”向“质量型盈利模式”转变的关键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质量之所以不高的原因,除了政策方面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在于企业的“速度型盈利模式”。所谓“速度型盈利模式”,就是我国的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都依赖于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来获取自己的利润(刘世锦,2015)。当宏观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时候,由于总需求旺盛,企业产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能够通过规模扩张获得利润;而当宏观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时候,总需求减少,企业产能大量过剩,从而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或陷入亏损。要改变这样一种由宏观决定微观的不可持续的企业盈利模式,就必须从根本上使企业从“速度型盈利模式”转变为“质量型盈利模式”,让企业的微观供给能力不断支撑宏观上的需求增长能力,推动新产业、新产品和新业态的涌现。
质量创新更真实地体现了企业的竞争能力。“速度型盈利模式”,在宏观上是资源错配的结果,导致有些企业并不是依靠自身的经营能力而得以生存,而是完全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所刺激的总需求增长。“质量型盈利模式”,实质上是企业通过质量创新来支撑盈利的不断增长,也就是依靠产品供给的市场竞争能力,是真正的供给创新带来需求创造。在“质量型盈利模式”下,即使宏观经济增长的速度下降了,企业也能够依靠质量创新来保障较为稳定的市场需求和较高的价格水平,从而获得正常的利润并保持盈利的状态。在这种模式下能够盈利的企业,才是真正有生存能力和有市场价值的企业,也才是能够真正实现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改善宏观资源配置效率的企业。同时,“质量型盈利模式”企业也能够淘汰那些只依赖于总需求扩大才能生存的“速度型盈利模式”企业,而这些企业的退出,实际上是实现资源更优配置,以及改善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所以,应让市场从微观上通过盈利水平的检验,淘汰“速度型盈利模式”企业,以促进“质量型盈利模式”企业的发展,并能够在供给侧方面不断地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持续改善。
质量创新促进企业发展动力的转变。我国企业一直依赖于大规模要素投入来获得增长,是一种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规模速度型模式。这一模式导致了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以质量创新获得的盈利,从根本上依靠的是要素质量的提升而非要素数量的投入,这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发展动力的转变。这一动力的转变,将在宏观上大幅度地降低对高能源消耗和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性。企业依靠质量创新这一动力来实现增长和盈利,能够实现较高的市场价格和形成较为稳定的市场需求,从而有效地消除我国长期存在的低质、低价的竞争模式,也能够减少产能过剩,促使大量地淘汰生产低质产品的企业,将资源更多地配置在有盈利能力的企业,进而在宏观上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质量创新加快企业家精神的再造。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实践的关键要素(Drucker,1985)。过去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企业家通过制度创新,创立了大量的企业,支撑了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市场过度管制的制度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企业家通过对管制壁垒的突破,可以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企业发展空间,也在客观上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空间。这样一类企业家主要是“制度型企业家”。但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的管制壁垒趋于减少,这种依赖制度而获得增长的企业家精神,对整体经济发展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甚至可能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因而,“制度型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与我国新常态的经济发展阶段不相匹配。这一企业家精神的不适应,也是导致我国目前企业绩效下滑的重要原因。质量创新能促使企业家将主要的创新重点放在产品本身,而不是对制度的突破上,也就是说,要通过实现产品的高质量来创造出消费需求,进而实现更高的盈利水平。因而,“质量型盈利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家制度寻租的空间,而且能够倒逼企业家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能力,并进而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下经济所要求的创新式发展。
三、质量创新可以实现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基础上的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双提高”
面对“十三五”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国家明确提出了用“双引擎”助推“双中高”,强调了创新引擎在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中的作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就一直追求提高宏观经济的发展质量。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我国的经济发展质量虽然有所提高,但实际的经济发展质量状况并没有达到政策所提出的目标。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宏观经济发展质量与微观产品服务质量之间的脱节。具体而言,就是指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缺乏坚实的微观基础,只是一味地依赖需求管理、结构调整和行政命令来推动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改善,而没有从根本上从供给侧方面提升微观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宏观经济发展质量政策设计并没有有效地促进微观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但是,宏观经济发展质量所包括的内容,无论是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还是要素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改善,从根本上来讲,都取决于一、二、三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程虹和李丹丹,2014)。也就是说,一、二、三产业所提供的微观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加总,在宏观上构成了经济发展质量。
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创新带来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长期的经济增长,从根本上是取决于微观的供给创新(Friedman, M.and R.Friedman,1962),而质量创新又是供给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持续不断的质量创新,既能够刺激国内有效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也能够带来更高的国外消费需求,进而促进净出口的不断增长;同时,因为质量创新而拉动的消费需求,还能不断地带来投资的良性扩大。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都可以证明,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并不是建立在短期性的需求管理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以微观产品、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支撑的供给管理基础之上。正是由于良好的产品、服务质量,才使得企业产能能够不断地扩大,收益不断地提升,进而能够抵御市场需求下滑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主要原因是质量创新使得企业形成了较高的产品和服务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形成了较为刚性的需求。只有基于微观产品、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才能够使得企业在市场上保持较为稳定的生产经营状态,并形成较高的盈利水平。无数企业产品需求的持续性提升,在宏观上就支撑了总需求的不断扩大,最终实现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速度。
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创新带来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企业生产更能满足所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内在动机,就在于高质量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市场收益。消费者能够为其所偏好的产品支付更高价格的动机,在于高质量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因而,质量作为一种投入的要素,相较于其他投入要素而言,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其原因就在于,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定价的原则一定是优质优价,也就是说,同样的资源投入条件下,质量更高的产品能够得到更高的市场价格。正是由于微观上更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优质产品的加总,才构成了宏观上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经济结构优化的实质是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Mankiw,2010),因此,无论是宏观上的产业结构,还是微观上的产品结构,都是要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减少资源的闲置或浪费。只要是有对真实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供给,就既可以消除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减少企业的产能过剩,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因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其产能的扩大和结构的形成,都是源自于供给所创造的真实需求。
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创新带来更好的社会福利。宏观经济发展质量所要求的社会福利改善,最基本的就是要改善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当企业需要依靠质量创新来生存和发展时,就会产生对高质量劳动者的需求(Verhoogen,2007),也就会更加地依赖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而高质量和高技能的劳动者也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当大多数企业都使用高质量和高技能的劳动者时,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就会有效地提升,进而促进更为公平的收入分配(白重恩,2009)。从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只有更高的产品服务质量,才能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而政府更高的、可持续增长的财政收入,也是来自企业稳定提高的产品服务质量所创造的收益。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更好的生活质量与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质量,也能够显著地提高微观产品和服务质量。因而,供给侧的微观产品、服务质量的提高,不仅能够促进宏观社会福利的改善,而且也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