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层设计:关系企业与企业集团的比较
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关系企业的组织形态是模仿日本企业集团组织形态的产物。但如果以台塑集团的所有权性质和管理控制结构作为参照样本,那么关系企业与日本的企业集团之间在许多方面仍显得十分相似。
如表1-2所示,除涉足的产业领域和总部组织及其功能有所差别以外,台塑集团与日本企业集团之间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后者一般皆以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核心,主要通过为各相关企业提供投融资便利来谋求成长和壮大。但台塑集团则不同,它必须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资金问题。这一方面和台湾的法律限制“企业办银行”或“银行办企业”有关,同时也和王永庆本人的企业伦理观有密切关系。
表1-2 关系企业与企业集团之间的比较(以台塑集团为例)

(日)奥村宏.日本的六大企业集团.东京:钻石社,1976:20~23
几十年来,台塑集团并未涉足金融业或其他投机性事业,而是恪守“把资源全部投入到具有生产性收益的项目当中”这一原则,从而“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其中对于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其做法与美国的老牌大企业非常相似:大部分是自有资金或留存收益;其次是银行借贷或在海内外发行企业债;较小部分则是通过证券市场完成的股权融资
。
关系企业的各分子公司乐于结合为一个整体的原因,显然不是为了追求对单一产品或单一市场的控制,而是为了追求对由某个产业及其相关市场构成的全商业领域的控制。这种为了实现共同目的,通过交叉持股,设立共同事务部门,统一制定游戏规则,统一财务稽核,统一协调投融资和交易关系,乃至董监事兼任等方式结合而成的企业群体,正是关系企业的基本运行模式。
当然,除了追求对市场的扩展以外,各分子公司还乐于结合为整体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追求综合效果(或规模经济)。只不过问题是,在不同的关系企业中,各分子公司因为企业家的战略思路以及总部组织的控制能力强弱不同,其相互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也有所不同。由此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在联系松散的关系企业中,企业家追求到的只是各分子企业的个体利益,而无法得到更多的整体效果;相反,在联系紧密的关系企业中,企业家追求到的就不仅是各分子企业的个体利益,同时也包括更多的综合效果。
台塑集团的成长符合后一种情况,其总部组织——总管理处扮演着“严密的管理系统”的角色,并且由其所完成的协调活动通常会给整个关系企业带来“1+1>2”的实质性利益。一般情况下,关系企业的“资本所有者即企业经营者”,这一治理现象更是加强了各分子公司间的相互联系。观察表明,台湾地区的关系企业,即便是一些大型关系企业,也都没有大面积出现西方意义上的“两权分离”现象,并且企业规模越小,“两权不分离”就表现得越是明显。
各分子公司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家的个人意志,而是取决于他为企业设计并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与结构。如上所及,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使关系企业的各分子公司愿意结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关系与结构:
● 关系企业大多起源于一个人、一个家族、一群股东或一个核心公司,相互间的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非常重要。
● 为追求经济利益,关系企业更倾向于集中决策,共同制定发展战略与成长目标。
● 关系企业间大多存在上下游关系或横向业务联系,彼此需要制定制程标准和产销规范,维持关联交易中的价格稳定和公平合理。
● 为参与市场竞争,关系企业皆成立有某种形式的总部组织。后者常以中立姿态向各分子公司提供管理共享服务,以便降低成本,形成价格竞争优势,从而将各分子公司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尽管大多数关系企业从家族企业起步,但它仍是台湾老一代企业家追寻现代化企业组织形式的结果之一。现代台湾工业需要特定类型的企业形式,以便满足企业家理性追求经济利润的需要。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关系企业不断积累资本,革新技术,再造组织,并优化管理制度,逐步为台湾工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这一现象又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一边总结台湾经济高速增长的经验,一边又把讨论的焦点开始集中在关系企业身上。
然而不幸的是,学术界此时对于关系企业的负面评价远远高于正面评价。在持负面观点的学者们中间,福山的著作仍然影响巨大。如前所述,它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信任度高低区分及其对企业组织形态的影响等因素之上。但本书认为,福山观察到的仅仅是宏观统计资料,他并不了解某些像台塑集团这样的大企业成长的真实情况。换句话说,这可能和福山观察台湾企业成长的时间跨度太短以及过多关注中小企业有关。事实是至1983年,限制台塑集团规模扩张的主要因素并非是其治理结构和经营体制,亦即与台塑集团是不是家族企业无关,而更多的则是与当时的“政府政策”有关。
台塑集团的案例表明,企业的集团化进程或者说集团企业的规模扩张与家族企业制度之间并无显著的直接联系。已故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早在1973年就向台湾当局申请自建轻油裂解厂,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多次申请,但多次均被“中国石油”断然拒绝。无奈之下,台塑集团只有专心生产中游石化原料。又5年之后,当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横扫西方各国之际,王永庆成功率领台塑集团大举投资美国,使企业的经营规模迅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并由此步入世界石化大厂之列。
几十年来,台塑集团一直是台湾地区最大的集团企业,其成长历程虽是个案,但其历史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再次说明:作为华人社会的一部分,台湾社会并不完全是信任度低的社会;作为台湾地区最大的关系企业,影响台塑集团实现规模扩张的主要障碍也不是中国的家族制度,或与此有关的其他因素,而是充满权力斗争的政府政策,以及似乎永远难以摆平的政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