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经济理论前沿(1)(中国经济科学前沿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三种类型生产服务业

李江帆(2008)提出第一产业生产服务业(农业生产服务)、第二产业生产服务业(工业生产服务)、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服务业生产服务)的概念。下面据此划分进行文献述评。

(一)第一产业生产服务

农业生产领域服务的具体种类很多,如农村道路、水土保持、电力、通信、灌溉、仓储、信贷、农业技术推广、保险、农业生产信息、标准化等。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农业服务体系相当发达和完善,为各国农业现代化和后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研究集中于:农业服务的主体效率问题,探讨如何在农业服务领域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管理的有效结合(Lawrence, 1997; Haitham&Hourani, 2005);农业推广服务与服务体系目标和发展模式(Besley, Timothy&Maitreesh Ghatak, 2003;王洋,2010);农业金融服务(Urutyan、Aleksandryan、Hovhannisyan、Vardges, 2006);发达国家农业服务体系现状、成功经验(郭翔宇、范亚东,1999;金兆怀,2002;胡家浩、张俊飚,2008)和发展中国家农业服务体系(张启文、钟一民、刘德宏,1999);农业服务体系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姜长云,2010;李炳坤,1999;庞晓鹏,2006)。

(二)第二产业生产服务

1.第二产业生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关系

关于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间的关系。Quinn等(1988)给出了制造与服务之间的主要作用途径,认为制造与服务并不冲突,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Hutton(2000)分析了生产服务在生产系统中的角色演变历程。

关于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与产出服务化趋势,有五个观点。①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Cohen & Zysman, 1987; Park & Chan, 1989)。②制造业中间投入的服务化趋势,考察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投入产出表(Karaomerlioglu & Carlsson, 1999; Pilat & Wölfl, 2005)。③制造业产出的服务化趋势,制造企业内部出现将有形产品和相关服务捆绑在一起的趋势(Howell, 2000;刘继国、赵一婷,2006)。④制造业部门结构对金融、通信和商务服务(FCB)中间需求程度的影响(Guerrieri&Meliciani, 2005)。⑤从制造业企业内部出现的投入与产出服务化趋势及服务企业内部出现的制造化趋势概括出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趋势(Berger & Lester, 1997;植草益,2001;周振华,2003)。由于企业数据获取是一大难点,近年来学者们开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探讨企业外购服务的情况(Juleff, 1996;Stille, 2002)。

2.第二产业生产服务发展机制研究

(1)分工专业化与第二产业生产服务业。

Petit(1986),陈宪、黄建锋(2004),高传胜、刘志彪(2005)从劳动分工角度分析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认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只是制造业或工业生产在劳动分工方面的延伸。Grubel和Walker(1989)认为利用奥地利学派的生产迂回学说可以清楚地阐述生产服务业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奥地利学派认为,除了资本密集度的提高能提升生产力外,生产过程的重组和迂回也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更加迂回的生产过程不仅需要使用更为专业的劳动力和更多的资本,生产步骤的增多也增加了中间投入的数目。Abraham和Taylor(1996)、Groot(2001)认为企业服务外包的增加源于与信息技术大量使用有关的交易成本的下降。生产服务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制造业交易费用的随之降低,逐渐脱离制造业发展起来的。此外,很多学者借助数理模型对分工的功能进行了形式化分析。顾乃华(2006)对这方面文献做了比较全面的综述。

(2)企业竞争优势与第二产业生产服务业。

Shank和Govindarajan(1992)认为有效率的企业会将其资源配置到价值链上具有相对优势的生产活动上,自身不具有相对优势的生产活动会被外包给外部供应商。Porter(1985)认为生产服务业越来越多地占据产品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企业选择将部分生产服务外包给具有相对优势的企业,以减少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3.第二产业生产服务的影响

Francois和Reinert(1996)发现国家的收入水平与企业对中间服务或生产服务的需求密切相关。Dathe和Schmid(2000)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制造企业的服务外包会带来总就业的增加。Falk和Koebel(2002)认为购买服务和进口中间产品对不同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购买中间产品和进口原料的增加减少了对各种层次劳动力的需求。

关于制造业服务外包对制造业生产率和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Siegel和Griliches(1992)认为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与外购服务的使用呈弱相关关系。Raa和Wolff(1996)认为服务中间投入的增加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提高正相关。Girma和Gorg(2004)认为国际外包能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外资企业的国际外包水平要高于内资企业,而且国际外包对外资企业生产率的提升要高于内资企业。Amiti和Wei(2006)的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制造业服务外包对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约为11%,物品外包的贡献仅为5%。Fixler和Siegel(1999)认为制造业服务外包短期内会降低服务部门的生产率,但当制造业的生产服务需求因服务外包减少而增加时,服务业的生产率就会提高。顾乃华等(2006)、江静等(2007)分析得出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和效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徐毅、张二震(2008)检验了中国35个工业行业外包会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且对就业没有产生负面影响。王中华、代中强(2009)指出物品外包、服务外包的发展均有效提升了中国工业行业生产率水平,但后者对工业行业生产率的促进效应远远大于前者。李伟庆、汪斌(2009)发现中国工业企业的国际服务外包对人均劳动生产率与产出有显著的正效应,对就业有正效应但不显著。

(三)第三产业生产服务

1.对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现象的描述

很多学者认为比重相当大的生产服务是由其他服务企业所购买的(Singleman & Browning, 1978; Martinelli, 1991; Sassen, 1991;Coffey & Bailly, 1991; Juleff - Tranter, 1996;李江帆、潘发令,2001)。上述结论得到了验证(李冠霖,2002;魏作磊,2005;毕斗斗,2005)。有些学者还指出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的增长趋势。但系统、专门研究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的文献较少。

2.采用调查法揭示微观层面的现象和机制

基于调查法的研究以先进经济体某些区域和城市生产性服务企业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很多生产服务企业的服务对象多是服务企业(Ley & Hutton, 1987; Perry, 1989; Goe, 1990; Morshidi, 2000);生产服务企业所提供的生产服务确实有相当大的比重被投入第三产业,服务企业是生产服务企业的重要客户来源。调查法可能有局限性。

3.基于投入产出法的研究

①对某国同一年份生产服务的截面分析(Greenfield, 1966;Daniels, 1985)计算各类产品和服务的中间需求率。②对同一国家不同年份生产服务发展的纵向分析(Marshall, 1989; Uno, 1989)。纵向分析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服务投入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在第三产业的生产过程中,生产服务的投入比重逐渐超过实物投入。③对不同国家、不同年份生产服务发展的比较分析(Ochel& Wegner, 1987; Park, 1994; Guerrieri & Meliciani, 2005)。

基于投入产出法对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的研究发现:①生产服务业确实有相当大的比重进入第三产业的生产过程,生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行业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这与调查法得到的结果相互印证。②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的发展存在国别和发展阶段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生产服务业投入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第三产业对生产服务的需求越大。③生产服务业内部行业的互动性较强,生产服务行业对各种类别的生产服务消耗较多。④社会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的重要服务对象,生产服务业的一部分产出用于满足社会服务业的需求。投入产出法可以从较为宏观的产业层面揭示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的发展状况,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