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产服务业及其发展
(一)生产服务业的界定
国内外学术界对生产服务业主要有如下界定方法。
Machlup(1962)较早使用生产者服务概念,认为生产者服务必须是知识产出的产业,但其外延显然过窄,无法涵盖所有提供服务形式生产要素的生产服务业。Greenfield(1966)在研究商务服务时指出:生产者服务是“由营利公司、政府和非营利机构提供的并通常出售给生产者而非消费者的服务”。这抓住了生产服务是提供给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的服务这一关键特性。Momigliano和Siniscalso(1982)将服务业中用于中间需求的部分界定为生产服务业,并利用详细的投入产出表,分析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出的重要作用。这种方法更切合生产服务业的定义,统计上更加精确,对资料数据的要求也较高。Marshall(1987)认为生产服务业包括:与信息处理相关的服务业(如流程处理、研发、广告、市场研究、摄影、传媒等),与实物商品相关的服务业(如商品的销售和储存、废物处理、设备的安装维护和修理等),与个人支持相关的服务业(如福利服务、清洁等)。Martinelli(1991)认为生产服务业包括:资源分配和流通相关的活动(如银行业、金融业、工程、猎头、培训等),产品和流程的设计及与创新相关的活动(如研发、设计、工程等),与生产组织和管理本身相关的活动(如信息咨询、信息处理、财务、法律服务等),与生产本身相关的活动(如质量控制、维持运转、后勤等),与产品的推广和配销相关的活动(如运输、市场营销、广告等)。这些界定对生产服务业的外延讲得很具体,但抽象程度不高,实际上并没有概括生产服务业的内涵。
生产服务业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业(Financing, Insurance, Real Estate and Business Services,国外文献中简称为FIRE)(Singlemann, 1978; Howells & Green, 1985; Niles,1990; Elfring, 1992)。这是根据发达国家中生产服务业的主要行业构成作的概括,但不同国家生产服务业行业构成并不相同,且FIRE相当部分提供的是生活服务而不是生产服务,把它们笼统划分为生产服务业是不够严谨的。
李江帆(1981, 1984, 1987, 1990)把社会产品划分为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把满足生产需要的服务产品划为服务型生产资料(生产服务),把满足生活需要的服务产品划为服务消费品(生活服务);把第三产业划分为服务型生产资料副类(即生产服务业)和服务消费品副类(即生活服务业)。1981年提到用于“生产消费”的服务消费品,如维修公司、代耕公司等的服务;1984年提到“用于生产消费的服务,如产品设计服务”,指的都是生产服务;1986年提出服务产品可以分为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和服务形式的消费资料,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是指“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服务产品;1987年把第三产业分为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副类(即生产服务业)和服务形式的消费资料副类(即生活服务业)。
(二)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动因
学术界主要从五个方面解释生产服务业的增长原因。
1.需求拉动
来自制造业中间需求的增长是推动生产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因素(Greenfield, 1966; Katouzian, 1970; Francois, 1990)。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入服务经济社会,来自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也成为生产服务业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来源(Christopherson, 1989; Coffey & Bailly, 1991;魏作磊、胡霞;2005;程大中,2008)。
2.外部化推动
首先引起关注的是所谓的分割(Unbundling)与专业化(Specialization)视角,所谓分割是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逐渐将非核心的服务职能分割给独立的专业化生产服务企业以享受专业化带来的好处,而不是由企业内部资源来提供(Tschetter, 1987; Goe, 1991; O'Farrell et al., 1992)。有人认为分割论把生产服务业的增长看得过于静态化,生产服务不是简单地从企业内部提供移向市场提供的此消彼长过程,而是一个不可逆的动态发展过程,企业外购的生产服务往往是自身无力提供的,企业外部化的原因多种多样(Marshall & Green, 1990; Illeris, 1996;等等),主要有降低成本、降低风险、零星需求、对核心技能的关注、缺少专家、合作诱发、需要第三方信息和管理的复杂性(Coe, 2000)。
3.放松管制
从供给角度来讲,管制放松、投资与贸易的自由化是促进现代生产服务业迅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Francois&Schuknecht, 1999;Banga & Goldar, 2004)。
4.技术进步
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生产服务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生产服务的传递效率,使生产服务的生产者和购买者可以在没有“面对面接触”的情况下,实现生产服务的跨地区甚至是跨国家交易,促进了生产服务的可贸易性,增加了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服务的投入,从而促进了生产服务业的发展(Banga& Rashmi, 2005)。
5.国际贸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也成为促进生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服务贸易本身日益成为贸易对象(U. S. Congress, 1986)。Freenstra和Hanson(1993, 1999)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通过对生产链条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解,将技术含量低的生产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本国则专注于产业链上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服务环节并向子公司所在国出口,这些环节主要涉及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服务业,这一过程促进了发达国家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三)生产服务业发展趋势与规律
国外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关注生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Park, 1989, 1994; Guerrieri & Meliciani, 2005; Pilat &Wölfl, 2005)。近年国内学者也使用投入产出法对各国生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影响进行研究(李冠霖,2002;程大中,2006, 2008;陈凯,2006;高传胜、李善同,2007;李江帆、朱胜勇,2008)。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从生产服务业增加值演变趋势、就业演变趋势、相对劳动生产率演变趋势、内部行业结构演变趋势等方面探讨生产服务业结构升级规律(郭克莎,2000; P. W. Daniels, 1998; Juleff -Tranter, L. E., 1996;程大中,2005;顾乃华,2006)。刘志彪(2006)总结了当代发达国家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一些趋势。从中国省、市层面对生产服务业展开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胡晓鹏、李庆科,2009;曹毅、申玉铭、邱灵,2009;邹德玲,2010)。服务业研究文献中关于生产服务业的内容虽然并不少见,但缺乏对其成长轨迹和机制系统性的研究(毕斗斗,2005;杨玉英,2010),仅仅从定性的角度描述生产服务业发展的表象或对单个国家或地区做定量分析无助于把握生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