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福建兵员动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福建兵员动员的有利条件

一 福建军政的统一

民元至1927年,福建为皖、直两系军阀所控制,这一时期福建政争不息,军阀之间、民军之间以及民军与北军之间的战争频仍,民不聊生。1927年北伐福建胜利后,7月,福建省第一届政府组阁成立,才算有了正式的地方政府。然而,直至1934年“闽变”失败,福建名义上归属中央,实际仍由地方武力割据,主要的地方派系有民军、闽海军、靖国军等,其中民军势力最为强大。

“民军”是近代福建政治、军事的一大特色,指的是从清末(1901年)高义揭竿起义至抗日战争期中张雄南被戮为止(1939年),对这一时期民间自发起家的地方武装约定俗成地称为“民军”。徐吾行:《福建民军的四十年》,《福建文史资料》第33辑,《闽南民军》(上),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95,第4页。当时,全省民军武装大小近百股,其中军事实力强悍的约30股,其特点为“民、兵、匪”三位一体。从民元福建都督府到北洋军阀各派系,从南方护法军政府到国民党新军阀,对于民军的态度都处于两难之间:既剿又抚。“剿”是因为民军恶迹昭彰,祸闽殃民;“抚”是因为其有利用价值,或借之壮大实力,或招之以对付政敌,或用于“剿共”,一石三鸟。为了政治归依和生存发展,民军自身也不断发生蜕化与变质,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率兵入闽,将福建境内民军卢兴邦、郭凤鸣、吴威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新编第一军(简称新编军),以东路军第1军第3师师长兼第三路指挥谭曙卿为军长,下辖2个师,3个独立团、1个独立师,新编军是一支可观的武装力量,左右当时福建的政局,自1927年1月起至10月间,被称为“新编军时代”。徐吾行:《福建民军的四十年》,《福建文史资料》第33辑,《闽南民军》(上),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95,第30页。1927年福建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三”事变,因海军派拥蒋有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兑现与闽系海军达成的“闽人治闽”条件,任命杨树庄为国民革命军海军总司令兼福建省主席。杨志本主编《中华民国海军史料》(下),海洋出版社,1987,第962页。杨树庄上任后,于10月联合新入闽的十一军,翦除谭曙卿的新编军,控制省城党政军大权。同年福建省政府军事厅成立,由代省主席方声涛兼军事厅厅长,1931年2月省政府成立保安处,方声涛兼处长。自杨树庄上任到1932年7月十九路军入闽,是国民党统治下福建省政局最为动乱的一个时期,福建四分五裂,经济凋敝。《福建评论》曾指出:“就抽象方面说,是已经充满了个人主义和地方主义的精神,到处弥漫了封建的势力。”被收为新编军的卢兴邦、陈国辉、张贞、郭凤鸣,之后的钟绍葵,沿海一线的闽系海军,还有刘和鼎的第56师,周志群的新编第4旅,皆划地称霸、派款勒捐、滥发货币、自命官吏,政令无法推行,割据情形较北洋军阀时期更为严重。北伐军内部、海军内部也争权夺利,矛盾重重。由于种种牵制,“致使省政府的政令几乎出不了省城之外”。李锡贵:《谭曙卿行述》,《福建文史资料》第14辑,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6,第67页。正如时任福建省政府委员的林知渊所说:“杨树庄等包括我、方声涛在内,高举‘闽人治闽’的旗帜,回到福建五年多,不特对于地方毫无建树,反而把整个局面弄得支离破碎,不可收拾。”林知渊:《政坛浮生录》,《福建文史资料》笫22辑,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9,第51页。1930年1月,发生的“一六”事件1930年1月6日,卢兴邦因不满省局分权,联合海军派当中预谋倒杨的骨干,绑架福建省政府委员郑宝菁、林知渊、陈乃元、程时煃、许显时及水上公安局局长吴澍,秘密押往尤溪、南平囚禁10个月,以此要挟杨树庄改组政府。集中说明了民军的嚣张以及福建省政府的孱弱。

为削弱民军,杨树庄先是借蒋光鼐第十一军的力量将新编军缴械遣散,并取消新编军的番号。新编军的解决使本来已经“统一”起来的福建民军又复分崩离析,并成为福建地方政治上的一个大“疙瘩”。徐吾行:《福建民军的四十年》,《福建文史资料》第33辑,《闽南民军》(上),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95,第31页。杨树庄、方声涛又“鉴于福建各派割据,省府非有实力很难应付,拟创立省防部队,由省府直接调遣,藉以巩固政权。”陈齐瑄:《福建省防军教导团始末》,《福建文史资料》第9辑,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1985,第132页。并把新编军余部编为省防军。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国民党“以匪治匪”,在“剿共”战争中,省防军两个主力旅——郭凤鸣、陈国辉都受到致命的打击,郭凤鸣被击毙,陈国辉的省防军第一混成旅的番号被取消(讨卢事件后,又恢复)。徐吾行:《福建民军的四十年》,《福建文史资料》第33辑,《闽南民军》(上),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95,第35页。至此,自杨树庄政权开始以来所建立的福建省防军便宣告结束了。

直至1932年7月十九路军入闽前夕,福建仍未统一。刘和鼎所部56师驻占闽北建瓯地区,周志群独立旅以邵武为中心占据闽西北,陈齐瑄独立旅以福安为中心占据闽东北,卢兴邦部新编2师以尤溪为中心割据闽中地区,以仙游为中心的陈国辉独立旅割据闽东南地区,以漳州为中心的张贞部49师割据闽西南地区。十九路军入闽,面临的是“虚弱的省政、破碎的地方、衰败的经济、林立的军阀”这样的一个烂摊子。韩真:《民国福建军事史》,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第355页。

为了统一福建的军政大权,十九路军入闽后,首先利用一切机会,改编、整肃以至武力消灭地方杂牌势力。时任驻闽绥靖公署主任和十九路军总指挥的蔡廷锴制定了治闽方案,一是“剿共”,二是清匪,三是处置杂色军队,四是助闽人自治建设。薛谋成、郑全备:《蔡廷锴绥闽四步骤》,《福建事变资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第9页。所谓处置“杂色军队”,即收编闽省大小军阀。1932年8月,驻闽绥靖公署主任首先对已被红军歼灭过半的张贞部49师残部悉行改编,迫使张贞离军他走。又以为民除害之名,对恶名昭著的省防军第一混成旅旅长陈国辉执行死刑,武力剿灭余部,削掉了福建民军最凶恶的一股势力。随即又整顿、缩编和撤裁省防军,兴、泉、永各属民军相继予以整训改编,而刘和鼎56师、卢兴邦新编第2师、周志群独立旅、陈齐瑄独立旅等部,因无适当机会和理由,或力量过大,根底太深,只好暂时维持原状。十九路军收编杂牌、整顿民军的做法,得到南京政府的默认,它既可消灭地方反蒋势力,又对福建军政走向统一,经济上打破樊篱,具有积极意义。在十九路军整编军阀的同时,1932年12月,福建省改组政府,蒋光鼐任省政府主席,蔡廷锴仍接任绥靖公署主任。至此,自1927年7月以来,前后维持了5年半的所谓“闽人治闽”的局面就此结束,十九路军取代海军派势力,控制福建政局。改组后的福建已基本“统一”,第一,各方实力派大多交出地盘,由十九路军在要冲地方屯重兵镇守;第二,各部军饷率由绥靖公署按时统一发给,各部不可在驻防地任意截留税收,更不能过问地方财政,财政和军权统一;第三,地方行政官吏由省政府委派,各地驻军不得拒绝,用人行政权树立起来;第四,行政效率提高。徐吾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福建》,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4卷《政治军事编》第3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第3~4页。

1933年11月“闽变”发生后,蒋介石暂停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自任“讨逆军”总司令,由蒋鼎文、张治中、卫立煌分率第2、4、5路军,约15万兵力入闽剿杀。蒋亲赴浦城坐镇指挥“讨逆”军事,并利诱、拉拢、收编福建各路民军、土匪,以扰乱十九路军后方,卢兴邦就任蒋介石陆军第52师师长,刘和鼎、周志群、陈齐瑄等分任其他职务。薛谋成、郑全备:《卢兴邦就蒋介石第五十二师师长职》,《福建事变资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第210页。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十九路军离闽,国民党政府的势力便直接侵入福建,蒋介石随即派“与日本有密切关系”的陈仪任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任期为1934年2月至1941年9月,1941年9月至1949年由刘建绪接任。其时闽乱初平,兵匪遍地,地方治安受兵匪极大威胁,故安定地方秩序成为当时政府的急务。为改变地方势力控制福建的局面,陈仪借“闽变余孽”“剿共”“弭乱”之名,通过彻底解决民军和股匪问题、整顿财政和粮食专卖、改革人事制度,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等几方面,统一闽政,福建逐渐被“中央化”,具体分述如下。

1.彻底消灭地方军阀,结束分裂局面

首先,陈仪对盘踞福建各地的大小军阀,采取招抚、改编、调离、遣散、围剿等办法,加以消灭,如把张贞、陈国辉余部改编为“福建省保安团”,共编成15个团、1个营、2个连与1个队。从1934年初至1937年4月,陈仪对省保安团队进行了4次大缩编,最后减至7个团与1个大队,分3批调至福州整训。民军出身的团长大多被采用“明升暗降”的方式解决,如钟绍葵、陈佩玉调升为正副旅长,调往龙岩驻防,并分别于1938年、1940年被捕杀于上杭和龙岩。徐吾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福建》,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4卷《政治军事编》第3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第12页。其次,1935年春,陈仪将盘踞闽北的卢兴邦部调往龙岩、连城等地整训,派黄埔系何文鼎任副师长、孟化一为参谋长,这样,卢部被“掺了沙子”,已不能为所欲为。1936年11月陈仪将卢部调往浙江“整训”,随后参加淞沪会战,4300多名官兵战死,仅400余名伤兵被送回后方编入第18军。韩真:《民国福建军事史》,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第284页。再次,采取明戮与暗杀交替的做法,消灭民军头目。如林靖、占方珍、钟绍葵、张雄南、陈佩玉等或明或暗地被绞杀,余部被消灭净尽。总之,在陈仪的高压政策之下,福建地方军阀基本上被剿灭,福建结束了军阀分裂的局面。

2.剿抚土匪、会匪、海匪,安定地方秩序

解决地方军阀的同时,陈仪的另一目标是消灭福建境内的大小股匪,股匪即是未就抚的民军,在福建境内较大的有31股。1934年2月至1945年6月,福建地方政府对大小股匪进行整肃,1934年2月陈仪密令驻福州的宪兵第四团,将福州反动帮会头子林寿昌枪杀于东湖,4月,李良荣部奉命将永春土匪头子尤赐福及其部属陈德荣、尤永乙、徐杰、尤泉等5人枪决,匪众百余人被缴械。随后,李良荣部又剿灭安溪吕振山、王桂贤,南靖张河山、长泰叶文龙等股土匪。同时,还对借神权,纠众倡乱闽北的林乃导、陈元昌,南平、顺昌、政和、明溪、清流、闽东的大刀会匪,宁洋的八仙会匪等进行招抚或镇压。对窜扰福清、长乐、连江、平潭的海匪余阿皇等股,均加以打击。虽然经过如此整肃,但福建仍然是“散匪遍地,民不安生”, 1941年9月刘建绪主闽后,采取以下几种办法:一是整肃地方自卫武力,严密保甲,编查户口,举办清乡。分区清剿土匪,几个月内击毙土匪500余人,自新者200余名,缴获枪支500余支。二是教以除愚。从1942年起全省设置一保一校,普及国民教育,提高民众知识水准。三是养以救穷。推行国民经济建设,提倡劳动服务,发展合作事业,推广农业贷款,整理地方财政。四是卫以振弱。物质上推广卫生事业,精神上安定社会秩序,培养社会道德。肃清烟赌遗毒,纠正不良习惯。刘建绪:《怎样肃清匪患安定地方》,《闽政月刊》1941年第9卷第5期,第9页。股匪逐渐肃清之后,福建“再也没有敢于公然割据的匪霸”了,曾经“拥枪数千,踞比数县,私派捐税,强夺民产,种运鸦片,劫掠商旅”的情况确不复存在,在某些“偏僻县份,虽尚有零星散匪,偶作剪径行为,但并无何实力”。徐吾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福建》,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4卷《政治军事编》第3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第12页。

3.整顿财政和粮食专卖

军阀割据时期,福建财政极其混乱,当时面临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财政无法统一,各地军阀在其势力范围内把持财政税收,省财政当局无法过问。又县级地方政府恣意搜刮,中饱私囊,财政腐败在全国尤为突出。二是税制极为混乱,大部分税捐由包商承办,中饱私囊、浮收成风,税收大量流失。省财政部门操纵县的地方税收,并对县的附加税加以限制,县即以苛捐杂税作为财源,加剧税收的混乱和腐败。陈仪整顿福建财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改善征收制度;二是裁并税收机构;三是改良税制;四是确立会计制度。特别是各县成立经征处随收随拨税款后,税收统一,省财政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从年度实际收入看,1934年度为821万元,1937年度增至1959万元,3年间收入增长138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财税志》,新华出版社,1994,第8页。在粮食方面,福建省成立粮食管理委员会,制定《福建省管理粮食暂行规范》,设立公沽局,统制收购民间粮食,由政府配售,实现了粮食专卖。

4.创立人事制度

福建人事问题,在1934年以前,“人自为政,各私其私,熟魏生张,择肥而噬,本无所谓人事管理,更无集中管理之能”。张建国:《十年来福建之人事制度》,福建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福建十年》,1945,第39页。曾经有一段时期,省政府命令只能在福州洪山桥到乌龙江的小范围内施行。陈仪主闽后,先于1934年9月建成民、教、财、建四厅合署办公制度,继而打击、削弱各股地方势力,把各县权力置于省府控制之下,使省府政令逐渐行使到各县。其次,举办各类训练所(后改名为福建省干部训练团),对二十多种干部进行训练,改进干部的德、行、智、能。训练内容分为精神训练、政治训练、业务训练、军事训练与训育训练五种。据统计,1934~1940年,县政干部受训达6217人。陈能南:《陈仪主闽期间功过述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第101页。再次,制定人事法规。1939年3月,省府制定《福建县政人员管理规章》,对县政人员的训练、分发、惩处和人事管理均做出相应规定,依照省政府《行政督察专员暂行条例》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经过数年的努力,福建省县政人事逐渐法治化、制度化,并得到国民政府的认可和推广,蒋介石曾致电陈仪:“闽省训练县政人员办法树立任用保障等人事制度,纳入法治正轨,规模条具,成绩昭彰,良堪慰嘉,尚希切实督促,务期所有办法均能确实做到,以为他省促进政治建设之楷模为幸。”陈仪:《人事行政的回顾》,《附委员长电》,福建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编《福建省人事行政与训练》,福建公训服务社,1940,第18页。1940年,国民政府把福建的人事制度推广到全国。

5.设置和变更行政区划

1934年12月,福建省政府建立。1935年省政府依据各县面积、地形、户口、交通、经济状况、人民习惯等,将全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辖64个县。各行政督察区所辖各县分别如下。

第一区驻长乐,辖长乐、闽侯、福清、连江、罗源、永泰、平潭7县;

第二区驻福安,辖福安、宁德、福鼎、霞浦、寿宁、屏南6县;

第三区驻南平,辖南平、沙县、尤溪、闽清、古田5县;

第四区驻仙游,辖仙游、永春、德化、大田、惠安、莆田6县;

第五区驻同安,辖同安、晋江、南安、金门、安溪、思明6县;

第六区驻漳浦,辖漳浦、诏安、南靖、平和、龙溪、长泰、海澄、东山、云霄9县;

第七区驻龙岩,辖龙岩、永定、上杭、武平、漳平、宁洋、华安7县;

第八区驻长汀,辖长汀、连城、宁化、清流、明溪、永安6县;

第九区驻邵武,辖邵武、将乐、顺昌、建宁、泰宁、光泽6县;

第十区驻浦城,辖浦城、建瓯、建阳、崇安、松溪、政和6县。潘守正:《福建省地方行政及地方自治》,环球印书馆,1938,第13页。

上述行政区划基本奠定了福建省行政区划的基础。以后行政区几经变化,1936年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1个市(厦门市)、62个县、8个特区(三都、南日岛、禾山、周墩、柘洋、上洋、峰市、石码),这个区划大体延至1939年。

1940年,行政区划作了较大的划分或归并。建瓯县境内划出一部分行政区域,设置水吉县,将沙县所辖的三元区与从永安、明溪2县划出的一部分,合并设置三元县。建宁、泰宁2县原属第七区改隶第二区,古田、屏南原属第二区改隶第三区,上杭原属第六区改隶第七区,永安原属第二区改隶第六区。特种区变动也较大,三元、水吉2区改设为县,仁寿、峰市、南日岛3个特区裁撤,分别划归顺昌、永定、莆田县管辖。德化、永泰、仙游、永春4个县的边境地带设立凤顶特区,年底裁撤。

1941年4月22日,日军进攻闽海,福州沦陷,第一区专署移驻福安。1942年4月,设立福州市政筹备处,以福州警察局原辖区域并从闽侯县划出一部分区域,作为福州市的管辖区域。1943年各行政督察区及所辖县(区)作重新调整《本省各行政区奉准重新调整》,《南方日报》1943年3月13日,第4版。,全省划为8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64个县、2个特区(见表2-6),这种行政区划直至抗战结束。

表2-6 1943年福建省各区署及管辖县份一览

资料来源: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编印室编《第一次福建省统计手册》,1944,第38页。

福建省行政区划的划分、调整标志着全省政治的统一,也为抗战时期兵员动员奠定了行政制度基础,以后福建省师管区、团管区的划分,大体遵照与本省行政区划、行政督察区一致的原则进行。

二 福建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九一八”事变后,闽山闽水激荡着抗日救亡的怒潮,从东海之滨到武夷之巅,从城市到农村,福建各界自发地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在教育界的推动下,全省各主要城市纷纷组成各界反帝大同盟,举行各种形式的宣传与集会。比如1931年9月20日,厦门的大、中学校约5000名学生,举行反日大游行,福州、晋江、龙溪、漳浦、闽清等地学生群起响应。11月,厦门各界成立反帝大同盟,厦门大学学生两次组成请愿代表团,呼吁“武装救国,共赴国难”“免除内战,一致对外”。《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厦大学生立即通电全国,大声疾呼“此城下之盟国家大耻,愿全国同胞共起反对”。王命能、高其兴:《七七前福建沿海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福建党史月刊》1988年第5期,第39页。在福州,各中小学召开反日救国运动大会,要求各学校师生员工一致抵制日货,加强军事操练,时刻准备抗日杀敌。福建师范学校抗日救国会的师生,深入长乐、连江等县乡村进行抗日宣传。闽侯县第二中心小学宣传队,“慷慨激昂地讲演日本凶暴的真相以及在全国各地的恶劣行径。”1931年9月30日,闽侯县商会电告上海反日商会,“闽商宣誓拒日,如办仇货者受社会之生命处分”王命能、高其兴:《七七前福建沿海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福建党史月刊》1988年第5期,第39~40页。。由日本控制的《闽报》馆编辑部全体华人辞职,其发行份数也由原来的4000份降至300来份。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以后,福建民众或者组织义勇军、救护队、前线服务团,开赴前线,直接为抗战服务;或者组织抗日后援会、肃清劣货委员会等,开展抗日宣传,造成强大的抗日声势,从而形成了“九一八”事变以后福建抗日民主运动的第一次高潮。9月,福州成立第一个肃劣(日货)组织——“藤山乡民自动肃劣会”,清查、销毁日货,并捣毁日商的店铺。1933年2月,热河沦陷,福州成立民众义勇军,先后建立了“不买日货会”“青年救国会”“福建省会中等以上学生抗日救国研究会”“东北义勇军抗日后援会”等各种组织,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开展抵制日货行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外围组织成立反帝大同盟、反帝非战会,并在工厂、学校建立了分支机构。在漳州,在中共组织领导下组成“芗潮剧社”(后扩大为“龙溪民众救国服务团”),从1934年到1937年,共进行了7次大型公演,他们以话剧、戏曲、演讲、歌谣、连环画、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抗日反蒋活动,在闽南民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汪征鲁主编《福建史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第572页。在民众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同时,福建军政当局奉行南京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积极“剿共”。1932年4月,红军攻占漳州,威胁厦门,引起南京政府震动。代省主席方声涛连电中央,申请抽调卫戍京沪的十九路军来闽填防,借此既增强对抗共产党的力量,又可借十九路军的抗日声威慑服省内一切异己分子。福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给具有抗日传统的十九路军以深刻影响。1933年1月3日,热河告急,5日,蔡廷锴在十九路军中抽调志愿官兵,编成“援热先遣队”北上抗日。5月,蔡廷锴率部抵郴州、耒阳集结时,南京政府已对日妥协,严令“援热先遣队”回师“剿共”,蔡廷锴“感到积极反共固然失败,消极反共也难于立足”《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中华书局,1979,第80页。,遂下决心联共抗日。10月,十九路军与红军签署《反日反蒋初步协定》,双方停止了军事行动。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发动了“福建事变”,宣布反蒋抗日,并成立“福建人民政府”。“闽变”使福建人民进入抗日斗争的新时期,“闽变”期间,福州先后建立了公共汽车抗日反帝同盟会、凤岗农民抗日会、甘蔗农民反日会、福建学院检查日货会等组织,其中福州的苍洲反帝分会成为福州反帝分会的模范。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以后,日军加紧窥伺福建,不断出动军舰、飞机骚扰厦门、晋江、金门,“夕张““若竹”号巡洋舰和“疾风”“追雨”号驱逐舰肆无忌惮地进出厦门港,闽海局势骤然紧张。大敌当前,原为亲日派的陈仪对抗战的目的和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民族的战争,在战端未启以前,或者还允许国民有种种的讨论,但一经国家决定与敌人作战之后,我们就只许有最后胜利必属于我们的信念,并尽我们一切的所有,贡献给国家,贡献给民族,这是中国国民当前唯一的出路。”陈仪:《抗战宣誓应有必胜的信念》,福建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室编《陈主席抗战言论集》,1938,第158页。此次抗战“是我们全民族整个的战争,也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生死关头”“全省人民团结一致,认清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只要大家真正团结抗战,我们抗战前途,是布满着光明的。”陈仪:《抗战期内人民应做的工作和应尽的责任》,福建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室编《陈主席抗战言论集》,1938,第67页。

基于这样的认识,福建军政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组织抗战。省政府关闭了日本驻福州领事馆,关闭了所属机构《闽报》馆、台湾银行、福州博爱医院、日本小学校、福州东瀛学校等。褚启湘:《陈仪在抗战期间的施政概述》,《福建文史资料》第14辑,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6,第35页。福建省绥靖公署派遣第一五七师、八十师和第七十五师驻防沿海,其中第一五七师担任金门、厦门一带的防守;第八十师和第七十五师担任闽浙边境至闽粤边境沿海一带的防守,第80师置主力于福州,第七十五师置主力于漳州。第一五七师入驻厦门后,逮捕和枪毙了一批浪人和汉奸,勒令日方主办的《全闽新日报》停刊,迫使日本政府撤退在厦侨民,关闭驻厦总领事馆,在胡里山炮台海边修筑掩体等。在第一五七师抗日措施的鼓舞下,厦门成立了各界抗日后援会等抗日救亡团体。除了上述3个师的兵力外,还有驻闽海军、省保安团和宪兵第四团,共计兵力4万人。与此同时,省政府加紧修筑沿海各地国防工事,破坏各主要公路和桥梁,封锁沿海港湾,构筑闽江口阻塞线(从南到北对16个主要港口都用沙石沉船填塞水道,同时敷设水雷,装置鱼雷)。1937年10月和1938年5月金门、厦门沦陷后,日军随后把矛头指向福州地区,闽海战局高度紧张。省府将第八十师、第七十五师和新编第二十师编成陆军第一百军,又成立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部,改变了战初沿海防守疏漏、守军力量薄弱的局面,提升了整体作战能力。为了“保存抗战实力”,从1938年4月下旬开始,省政府、省党部、省军管区司令部、省保安处、绥靖公署暨第二十五集团军司令部、厦门大学、省立医院等重要机关、企业单位、学校和中央驻闽单位内迁永安、沙县、三元、南平、建阳、龙岩、连城、长汀等地。省府内迁,对进一步保证战时民用军需,推动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在民间,卢沟桥事变后,福建早先蓬勃兴起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再次掀起。1937年7月,以郁达夫为首的文化界在福州成立“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救亡文艺》副刊。省党部成立“福建省抗敌后援会”(1940年5月归并省动员委员会),各县市党部成立分会。1938年1月,中共福州地下组织利用合法身份创办《战友》周刊,大力宣传抗战。“抗敌歌咏研究社”、“救亡歌咏团”、“乡村工作团”、民众队、妇女会、晨呼队等也相继成立。金、厦沦陷后,福建沿海地区民众义愤难平,社会各界组织宣传队深入城镇乡村,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鼓动工作,高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保卫东南”“保卫大福建!”口号,并发动各种募捐、慰劳征人征属、慰劳伤病兵、抵制日货等活动。蒋伯英主编《福建革命史》(下),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第648页。各地民众不断加强军事训练,童子军组织战时服务团,闽南壮勇300人组织大刀队准备加入前线杀敌,第四十九师师长张贞、杨逢年筹组抗日救国军,台湾抗日联盟发表台湾旅厦同胞书,号召一致抗日。杰:《省旬一闻:非常时期之中心工作:推进救护工作》,《闽政与公余非常时期合刊》1937年第2期,第11页。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福建抗日救亡运动从未停止。以福州、福安、南平为中心的闽东南、闽东北、闽北地区以及闽南、闽西地区的抗日民众,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恢复和创办了《战友》、《老实话》(福州)、《抗敌》(长乐)、《原野》(福清)、《求生存报》(连江)、《时论》、《抗敌知识》(莆田)等一批抗日救亡报刊,激励人心、鼓舞斗志,推进抗日救亡运动。

总之,福建沿海严峻的形势和汹涌澎湃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步唤醒了福建人民保卫国家、保卫福建的思想意识,鼓舞了民众抗日的信心,为战时兵员征集作了思想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