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互联网技术与风险社会
风险源于无知,无知即信息的匮乏。造成信息匮乏的原因有许多种,包括人类整体认知能力的有限、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文化地理的作用等无可厚非的因素,也包括部分掌握了信息或控制了传播渠道的人刻意向其他人屏蔽该类信息等不利于风险应对的因素。
就当今中国的现状而言,由于公共领域的长期缺失导致了公众话语权长期缺失,因而有些部门已经习惯于在事件发生时、进行决策时对公众的意见不予考虑,待到得出结论再进行一个简单通报。殊不知,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氛围,这些部门、官员已经将自己放到了公众的对立面上去了:在风险面前,这部分人和公众并不构成共同应对的统一主体,而是做出了在决策时刻刚愎自用、自行决策,却将风险的后果交由公众一力承担的非正义的行为,从而丧失了在公众中的权威。换个角度,从公众的感知上来看,就造成了不信任,公众认为某些部门、某些官员明明监测到了风险的存在,并且完全知晓一旦风险发生则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但却出于政绩等考量向公众隐瞒情况,纵容风险发生,使得公众不得不承担风险的残酷后果,甚至利用自己的知情特权将自己从风险中置身事外,把全部后果转嫁到公众身上去,是不公平、不科学的。
不信任的情绪一旦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公众信心的缺失,风险原本的物理性伤害就很有可能急速地膨胀为社会性伤害,造成集体恐慌或群众性事件。人们面对未知时总是有一种害怕的心理,但同时也会激发求知的欲望,这种求知心就是战胜无知的信心。所以,一旦信息闭塞的程度使得公众对信息告知者失去信心,甚至对求得信息本身失去信心,人就将陷入一种绝望而愤怒的情绪。
这样的案例很多,比如早年SARS病毒致病初期地方政府隐瞒不报或少报导致大规模疫情的爆发,比如继厦门、大连群众集体“散步”之后近日又在昆明等地重新上演的PX化工项目争议……
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社会中的风险绝不单纯只是一个技术问题、道德问题或社会问题,而是一个集科技、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宗教等众多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在认知风险、规避风险的道路上也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方式方法。
互联网,作为一个兼具通信、商务、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化信息交换平台,恰好就是一个社会因素整合器,其综合性恰好可以有利于人们的风险应对,但也有可能在消解既有风险的过程中并发一些负面影响。本章中,我们就是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全面认识互联网在现代社会风险应对中的作用,探讨互联网应对风险的基本模式,以及其中折射出来的人类社会监控的发展轨迹。